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题.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60867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23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题.pdf(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初中 20 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 第二册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

2、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万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一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 _ _ _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_ _ _ _ _ _ 3.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_ _ _ _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 _ _ _ 5.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 _ _ _ 6. 黄

3、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 _ _ _ _ _ 7.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_ _ _ _ 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 _ 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 _ _ _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 _ _ _ 11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 _ 1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 _ _ _ 1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 _ _ _ _ _ _ _ 2 14.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_ _ _ _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_ _ _ _ 16.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_ _ _ _ _ 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 芳草鲜美

4、,落英缤纷 _ _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 _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 _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 _ _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 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_ _ 三思考 1.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 们进行了描写? _ _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_ _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中

5、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 可以看出“渔人” 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邀还家,设久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 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5. 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记 一文中进桃源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 “世外桃 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酒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 源与世隔绝的久

6、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 洁凝练。 6. 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 。 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_ _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 斯 是陋室,唯 吾德馨 ( )( ) ( ) 2 鸿 儒( ) 3 劳 形(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话 1 山不在高,有仙

7、则名 译文:。 2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译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三请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 。 4 。 四“调素琴” 、 “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 。 。 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作用? 。 六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对偶句? 。 七 请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 (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 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 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

8、!菊之爱,陶后 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蕃: 2、染: 3、濯: 4、妖: 5、亭亭: 6、植: 7、亵: 8、鲜: 9、宜: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 回答下列问题。 5 1、下面的句子分别有什么寓意? (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9、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本文以正面衬托莲,以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能看 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作者把“菊”比喻成“隐逸者”,是指的人,把“牡丹”比喻成“富贵 者,是指的人,把“莲”比喻成“君子”,是指的人。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赞美来歌颂 ,表现了作者。 5、 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6、作者在第1 段中从、等方面描写莲的可 爱形象,用莲来象征。 7、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8、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 (四)三峡 自三峡七

10、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 _ _ 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_ _ _ 6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 _ _ _ _ _ 4.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

11、发白帝,暮到江陵 _ _ _ _ _ _ 5.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 _ _ _ _ _ 6.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 _ 7. 绝 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 _ _ _ _ _ 8. 清 荣 峻 茂,良多趣味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9.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 _ _ _ _ _ 10.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 _ _ _ 11.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 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 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_。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 _。 4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2、_ 。 5.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 _ 6.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 _ 7.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 _ 8.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 _ 9.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 _ 10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 _ 7 11.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 _ 12.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_ _ 一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段写三峡地貌(描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 _, 这些语句侧重写山,突出三峡的_ _ _特点。 2. 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突出夏水怎样的特点:_ _. 3.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第二段文字所写的内容相同,这首诗是: 题目

13、: _ , 诗句: _. 4. 第三段写三峡的冬春之水,突出了冬春之水有何特点:_. 5. 第四段写秋水, 由哪句可知?划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的秋天 _ _的特点, 其中,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渲染了 _ _气氛。 6. 本文思路清晰,采用了_ _结构。 7. 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 “七百里” 三字点明了三峡之长, “两岸连山” 二句写出山多,“重 岩叠嶂”写山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 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其壮丽景色。 C.文章写秋景时, 运用了正侧结合的写法

14、,其中正面描写的一句是从林寒涧肃,侧面描绘渲 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 D.文章使用了大量极丰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清新俊逸。 (五)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朝的。本文的体裁属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解( ) 欣然 ( ) 行 ( ) 念( ) 乐 ( ) 遂( ) 寝 ( ) 相与 ( ) 空明 ( ) 交错 ( ) 盖 ( ) 但 ( ) 闲人 (

15、 ) 吾( ) 8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四阅读理解: 1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 个字概括为。 2 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 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 (请用一个字回答) 3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 .。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 5 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 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6 作者夜游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第四册 (六)送董卲南游河

16、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 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 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 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 _ _ _ _ 2.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_ _ _ _ _ _ 9 3. 吾知其必有合也 _ _ 4. 夫以子之不遇时, 苟 慕义 强仁者,皆爱惜焉 _ _ _

17、_ _ _ _ _ 5.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 _ _ _ 6. 吾尝闻风俗与化 移易 _ _ _ _ _ _ _ _ 7.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_ _ _ _ 8. 聊 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_ _ _ _ _ _ 9. 吾因子有所感矣 _ _ _ _ 10.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_ _ 11. 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_ _ _ _ _ 12.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 可以出而仕矣 _ _ _ _ _ _ _ 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董生自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_ _ 2.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 3.

18、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_ 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_ _ 5.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_ _ 6.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_ _ 三回答 1. 概括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段 :_ _;第二段 _ _; 第三段 _ _ 2.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 董邵南“连不得志于有司” ,他得“志”更多的是在于 “功名”。() 10 (2) 各藩镇的叛臣为了对抗朝廷,自然要广揽人才。翰愈作为董邵南的朋友,不愿董邵南去 为割据势力卖力。() (3) 翰愈不愿董邵南去河北,是怕那里的人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热情,

19、怕董邵南去到之后,没 人照顾,没人赏识。() (4) 翰愈要董邵南 “为我吊诸君之墓” ,是因为望诸君乐毅是古燕赵地区的名将之一,也是古 燕赵“感慨悲歌之士” 之一() (5) 翰愈要董邵南帮忙, “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是想知道河北一带的习俗改变了没 有。() (6) “昔时屠狗者”高渐离等虽然出身低微,但也是古燕赵地区的“感慨悲歌之士”。 () (7)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面上是对像当年高渐离那样出身低微的“感慨悲歌之 士”发出号召, 要他们出来为天子效力,实际上是暗示董邵南要留在长安为国效力。() (8). 文章第一句“古称”二字,作用是婉转地提出董生: 今天的燕赵可能

20、已无“感慨悲歌之 士” 你此行未必有合, 要三思而行 .故不能删去。() (9). “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这句话的作用是:又再提醒董生,原有的感慨悲歌之士可能已 因风俗易化而不能称“感慨悲歌之士”了, 此行“未必有合” ,要三思而行。() (10.) 作者是不支持董深去河北的,但文章表达得很委婉,依据是按照 “明送暗劝实留” 得顺序构思的。() (11). 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帮两件事,作用有二:1. 表达了作者对“感慨悲歌之士”的 尊敬和关切。 2. 暗示董生: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都应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理由离 开长安到燕赵呢? ( ) .3.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起

21、什么作用? _ _ .4. 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 ”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A.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B.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 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士一致的?董生的 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 _ 11 6. 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_ _ 7. 从本文内容看,你觉得翰愈的政治倾向如何? _ _ (七)与朱元思书 风烟 ( )俱 ()净 (

22、) ,天山共 ()色。从 ()流飘 ()荡 () ,任意 ()东西 () 。自 ()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 () 绝 ()。 水皆缥碧 ()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急湍 ()甚 ()箭, 猛浪若奔 () 。 夹岸 ()高山,皆生寒 ()树。负 ()势 ()竞 ()上 () , 互相轩 ()邈 () ;争高直指 (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 好鸟相 ()呜 () ,嘤嘤成韵 () 。蝉则千转 ()不穷 () ,猿则 . 百叫无绝 () 。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 ;经纶世务 者 () ,窥 谷忘 ()反 () (重点句)。

23、横柯 ()上蔽 () ,在 昼 ()犹 ()昏() ;疏条交 ( )映 () ,有时 ( )见 ( )日。 一、 在括号里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 3、负势竟上,互相轩邈。译: 4、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 阅读回答 1、文章第1、2 句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表现怎样的心境? 答:第 1 句。 第 2 句。 12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本文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 3、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间接描写的句

24、子是哪句? 答: 。 4、 二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5、第二段描写富春江怎样的情态美? 答:。 6、三段写的对象是什么?从哪四方面描写? 答:。 7、第三段开头写山形,这些山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把静山写动了,这有什么好处? 答:。 8、第三段写林中的声音是为了表现山林的热闹吗?为什么? 答:。 9、文章哪些句子从侧面描写山美?表现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 10、三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11、在下列表现手法中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其作用。 比喻:。 衬托:。 夸张:。 第五册 (八)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

25、,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 深林, 穷回溪, 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 之怪特。 13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汀江,缘染溪,斫榛 莽,焚茅茷,穷山这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其高下 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 如一。然后知是山这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26、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 岁元和四年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 自余为僇 人( ) 2 居是 州( ) 3 到则披 草而坐 ( ) 4 攒蹙 累积 ( )( ) 5 外与天际 ( ) 6 然后知是山这特立 ( ) 7 悠悠乎与颢气俱 ( ) 8 颓然就 醉 ( ) 9 然后知吾向之 未始游 ( ) 二、句子翻译 1 以为凡是洲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2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译文:。 3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译文:。 4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27、。 5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译文:。 6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7 心灵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8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9 故为之文以志。 14 译文:。 三理解阅读 1 概括段意,说说第一段的作用? 。 2 出游自足的心情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的句子? 。 3 描写西山高峻的句子? 。 4 描写西山气势阔大的句子?(抒发作者对西山气象阔大的赞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 。 5 分别找出用比喻,拟人手法写站于西山之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的句子? 。 6 文章的主旨句?(写出作者傲世情怀的句子) 。 7 描写宴饮

28、之乐的句子?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感情? 。 8 描写人与自然融合的句子?(物我相融) 。 (九)醉翁亭记 环 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望之蔚然 而深 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 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 而岩穴暝 ,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 木秀 而繁 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29、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 也。 至于负 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 酒,泉香而酒冽,山肴 野蔌 ,杂然 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 之乐,非丝 非竹 ,射者中,弈 者胜,觥筹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 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四、 解释

30、下列词语。 1、环: 2、尤: 3、蔚然: 4、深: 5、回: 6、翼然: 7、临: 8、作: 9、名: 10、辄: 11、意: 12、得: 13、寓: 14、霏: 15、开: 16、归: 17、暝: 18、晦: 19、芳: 20、发: 21、秀: 22、繁: 23、时: 24、穷: 25、负: 26、伛偻: 27、提携: 28、绝: 29、渔: 30、为: 31、冽: 32、山肴: 33、蔌: 34、杂然: 35、陈: 36、酣: 37、丝: 38、竹: 39、弈: 40、觥: 41、筹: 42、苍颜: 43、颓然: 44、已而: 45、翳: 46、去: 47、乐其乐: 48、谓: 五、 翻

31、译下列句子。 1、 环滁皆山也: 2、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3、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6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

32、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7、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六、 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段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话 是:。 2、 第 一 段 描 写 的 景 物 主 要 是, 描 写 的 顺 序 是。 3、 “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 第 一 段 中 与 作 者 要 表 达 的 思 想 感 情 关 系 最 密 切 的 一 句 话 是。 5、 第一段点明“醉翁”深意的是哪一句话? 6、 第二段作者用对偶句,描绘了山间早晚景 色。 是

33、 朝 ,是 明 ,是 暮 ,是 晦 。 写 景 方 式 是。 7、 第二段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季节特点,春季写花,夏季写, 秋季写, 冬季写。 17 8、 第二、第三段每段可用一个字来突出其内容。第二段为,第三段 为。 这两字有因果关系,因而,由起。 9、 第三段中最能体现滁人游山的盛况的一句话是,作者写滁人游的场 面与 太守有什么关系? 10、 第三段作者写太守醉之前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和众宾欢的场景?从中可反映出什么? 11、太守与宾客的宴游是检朴的,从中可以看出太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第三段写作层次非常清晰,可各用文中的一个三字短语来概括其大意, 分别为,、。 13、第三段中,“太守醉也

34、”的“醉”有哪两层意思? 14、第四段中描写傍晚时山间景色的句子 是。 15、 第四段写“禽鸟知山林这乐,而不知人之乐”这句话有何用意? 16、“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写出了众人归去之时的情景。此句语言特点是, 照应了上文的哪句话? 17、在文中找出主旨句。 18、第四段中作者巧妙的用之乐衬托之乐,又以 之乐衬托之乐。 19、 “醉能同其乐”与第一段哪个内容、哪个句话相呼应? 2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1、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展露 的旷达胸襟。 (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8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35、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名,是战国时期家思想 的代表人物。孟子反对,主张以统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得道 ( ) 寡( ) 天时 ( ) 地利 ( ) 人和 ( ) 三里之城 ( ) 郭 ( ) 环 ( ) 城 非不高也 ( ) 池(

36、) 兵革 ( ) 委( ) 去( ) 域 ( ) 固 ( ) 威( ) 至( ) 畔 ( ) 顺 ( ) 以( ) 故( ) 君子 ( ) 三. 翻译句子 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 委而去之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 阅读理解 1 .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 ) 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 张? 19 2. 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 中心论点 )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 3.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4.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 分别从哪两方面逐

37、层论证? ( 用原文回答 ) 5.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 6. 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7.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 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 有什么作 用?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 序能否改变 ? 为什么 ? 9.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10.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 有什么作用 ? 11.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12. 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 13. 写出文中的两组排比句? 20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 。 故天将降大任 ()于 ( )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 骨,饿 ()其体肤,空乏 ( )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 ) ,所 以 ()动 ()心忍 ()性 () ,曾益 ( )其所不能。 人恒 ()过 () ,然 ()后能改; 困于心, 衡 ()于虑 () ,而后作 () ; 发 ()于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