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6475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议员威廉格莱斯顿说:“这场战争从根本上就是非正义的将让这个国家蒙上永久的耻辱我们的国旗成了海盗的旗帜,它所保护的是可耻的鸦片贸易。”他所说的“这场战争”的根本起因是()A.打开中国市场B.打败天朝上国C.输入大量鸦片D.扭转贸易逆差解析: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获得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对中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故选A项。答案:A2.下面所列是18401901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A.中华民族的奋起B.列强的入侵C.晚清政府的改革D.近代的民主革命答案:B3.(2018课标全国)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材料对比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在日本刻意“包

3、装”,误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能,故C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取决于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利用舆论进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之一是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宣传,支持日本侵华,并非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C4.清朝进士李希圣曾记录:“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

4、据材料关键信息“联军”“德兵尤横”“玉帛图籍焚掠”“颐和园”,可知该战争涉及多国侵略者并且侵略者在北京城火烧抢掠,罪行累累,据此可以推断出该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5.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主要表明列强要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

5、以华治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正体现了材料中的观点。答案:D6.“门户开放”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其他列强的赞同,主要是因为美国()A.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B.拥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C.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D.消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解析:“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赞同,故A项符合题意;C项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前提,B项是“门户开放”政策说明的问题,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A7.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

6、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答案:B8.康有为曾经用“海东龙泣舰沉波”的诗句描述黄海海战,这主要是因为()A.日舰率先偷袭清军B.清军将士不战而降C.爱国官兵誓死抵抗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解析:“海东龙泣舰沉波”概括了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以死报国的悲壮事迹,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诗句的含义不符,D项是威海卫战役的结果。答案:C9.近代前期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7、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倭”是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干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盟约书反映的是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割台斗争。答案:C10.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新文化运动解析:通过题干中“起义”可排除D项;通过“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可排除A、C两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

8、义和团被清政府利用来反对列强侵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答案:B1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解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但有一定盲目性,对清政府也缺乏本质的认识。材料中孙

9、中山认为其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这是对义和团的否定。“其勇锐之气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是对其赞扬。故选C项。答案:C12.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扭转了全民族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解析: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同时也为敌后战场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C1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

10、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即日军占领武汉后,故B项错误。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战局,故C项不符合史实。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由于国共合作的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形成了全国性抗战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14.“1938年3月底到4月初,他们(日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此“大捷”应是()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解析:注意时间是“1938年3月底到4月初”,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排除C项;枣宜会战发生于1940年5月,排除D项;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3月底到4月初,答案:为B项。答案:B15.“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

12、宣战。”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民族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解析:根据“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知这一文告发表在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的第四年,即1941年,这一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A项发生在1931年,B、D两项发生在1937年,所以A、B、D三项在时间上都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C16.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

13、沪会战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解析:本题可以从时间“1940年”以及“八路军”进行判断,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故C项正确。A、B两项发生于1937年,D项发生于1944年。答案:C1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图片中的“1942”、材料中的“美国特种部队”“青天白日图案”“缅甸之星”可以判断出,其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的

14、合作,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故D项错误。答案:C18.(2018课标全国)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美国记者的记述表明抗日

15、根据地的农民受到尊重,能决定自己的事情,从而“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对于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可知,当时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封建土地制度还并未完全废除,故B项错误;美国记者记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状况,与国民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美国记者的记述并未提到国民党,无法得出抗日根据地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答案:A19.1945年日本投降,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A.以

16、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观原因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两个谜底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但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答案:D20.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D.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

17、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抓住题眼“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补偿”,抗日战争的胜利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6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表(万箱)年代179918301839184018421848数量0.42.04.02.03.39.6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万英镑)年代18401842184518501857数量52.496.9239140216材料三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说:“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

18、,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对外贸易的目的外,这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0年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呈现何种趋势,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贸易状况有何趋势?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有人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所导致的”。你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并说明理由。(4分)参考答案:(1)趋势:对华输入的鸦片减少。原因:林则徐开展了禁烟运动。(2)趋势:中英贸易状况上下波动,起伏不定。根本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3)原因:鸦

19、片的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不正确。理由: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周边国家在清朝前期大多都与清朝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摘编自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材料二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建立大事记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1877年,应英国要求

20、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摘编自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8分)参考答案:(1)变化: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

21、闭关锁国到开放;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社会发展的要求;西学东渐;外交官的努力。认识: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同时近代外交的发展也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

22、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6分)参考答案:“示例”只作阅读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示例: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