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65210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1讲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从1945年二战后至今,是从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时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全球化影响深化扩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

2、强。2.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3.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2)“冷战”的表现国家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华约(3)“冷战”与“热战”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

3、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美国霸权地位。(2)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崛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3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当今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活动泛滥。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3)影响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

5、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迎来“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陷入“滞胀”,“混合经济”出现。(2)“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

6、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4)“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4.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过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影响: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2)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建。内容: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作用:加强了三国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5.世

7、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条件交通、通信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大多数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2)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3)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世界贸易组织建立: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加入: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1.信息技术(1)产生:19

8、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3)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改变传统产业结构。2.现代主义文学(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2)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反映了现代人心灵的迷惘与痛苦。(3)代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3.现代主义美术(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

9、的紧张感。(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 “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4.现代主义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5.影视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好莱坞电影盛行;电视技术突飞猛进,电视进入普及阶段。考向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论点1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

10、中的主导地位。(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的资本主义阵营。(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论点2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1)美苏对抗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冷战。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2)美国对外政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11、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对日本:美国从独占日本到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论点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

12、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论点4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1)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3)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

13、变化。命题点1:“冷战”政策的影响1.(2019全国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关联主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寻找题眼依据“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上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有关错点诊断“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不是权力制衡的结果;“美国政府拒绝提

14、供救济”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也与国家干预理念是相违背的 B命题点2:二战后“冷战”对苏联的影响2.(2017全国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关联主干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寻找题眼从图中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的成就,引起了西方国家首脑惊慌失措的场景,理解西方阵营遏制苏联的结果错点诊断“斯大林格勒”的名称出现于1925年,“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2年;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

15、,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三五”计划(19381942年)被迫中断 D命题点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3.(2018全国卷,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关联主干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寻找题眼从时间节点认识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错点诊断联合国成员不只是欧共体的成员;参加联合国的国家数量增多不等于“世界贸易范围扩大”;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同样可以实行贸易保护或关税壁垒政策 A1.(视角1:美苏对峙格局的特点)

16、下图为196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幅漫画,标题为朽木难雕。这幅漫画表明()A.美国陷入经济滞胀 B.政府干预宣告失效C.意识形态影响明显 D.越战拖垮美国经济解析观察可知,漫画中面对一截枯木的美国人在对经济实施干预,而20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黄金增长期”,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发展时期,结合漫画的内容可知这应该反映了美苏对峙之下,意识形态的影响,故选C项;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506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黄金增长期,是政府干预的成功,排除B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是在1961年,此时战争刚刚开始,不至于拖垮美国经济,排除D项。答案C2.(视角2:

17、美国的对外政策)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A.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遏止苏联向欧洲的扩张C.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D.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解析据材料可知该体系明显针对亚洲地区,且有多个中国的邻国参加,结合当时冷战的国际背景,两极格局处于形成之中,A项正确,排除B项;同理,排除C项;据材料“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排除D项。答案A3.(视角3: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法国积极推动以法德为核心排除英国的西欧联合;1959年,总统戴高乐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

18、海舰队;1964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十一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了法国()A.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 B.力图担当大国责任C.积极推进经济区域化 D.全面对抗美国霸权解析二战后初期,西欧包括法国在内受到美国的控制,外交上追随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欧的联合,实力的增强,西欧外交上要求独立自主,题干信息就说明了法国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故选A项。“担当大国责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1964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十一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无法说明经济区域化,排除C项;当时的法国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D项。答案A4.(视角4:国际格局

19、变化的特点)美国之音是美国重要的对外广播媒体,其所传达的讯息与美国当时盛行的政治观点是一致的,下表为美国之音对部分国家广播节目时间的变化。据此可知美国()A.试图以文化传播干涉国际事务B.对外宣传重心受国际格局影响C.放弃了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D.在后冷战时期宣传能力的减弱答案B考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点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1)表现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

20、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有所缓和。(2)影响因素根本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论点2二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 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

21、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的管理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命题点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1.(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22、()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关联主干二战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寻找题眼理解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说明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与农民利益的关系错点诊断改革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消除”过于绝对;1953年,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 A命题点2: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2.(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

23、济的控制关联主干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寻找题眼苏联七年计划的规定反映的实质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错点诊断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 A命题点3:勃列日涅夫改革3.(2019全国卷,35)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

24、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关联主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寻找题眼据表格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项目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农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错点诊断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 A命题点4: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有化措施4.(2019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

25、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关联主干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寻找题眼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失灵导致的,密特朗政府通过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结果必然是加剧了经济恶化错点诊断“滞胀”表现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加强国家经济干预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同理,通货膨胀会继续;“放弃了经济自由”与史实不符 A命题点5: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5.(20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

26、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关联主干二战后美国经济体制调整的特点及目的寻找题眼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理解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错点诊断材料未体现“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欧美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 A1.(视角1:苏联社会主

27、义改革的背景)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与此同时,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据此可知()A.西方的滞胀危机迅速波及世界B.苏联的发展模式亟须转型C.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D.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解析“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这是由于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因此,苏联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苏联,排除A项

28、;“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表明苏联有力量维系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答案B2.(视角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计划经济体制阻碍高新技术的发展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上台后苏

29、联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然而科技没有转化为工农业所需的生产力,究其主要原因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阻碍,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排除B项;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排除D项。答案A3.(视角3:二战后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10%的进口税。于是,各国与美国谈判,最终以美元贬值10%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表明()A.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C.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

30、冲击解析据材料“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项;依所学,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排除A项;依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仍是国际上主要的支付手段,排除B项;美元贬值属于通货膨胀而不是紧缩,排除C项。答案D4.(视角4: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据统计,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中,1960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59.9%,1980年上升到65.2%,1986年超过了70%。这种现象的出现()A.表明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B.将会导致贫富差

31、距更加严重C.避免了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D.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解析材料现象反映出美国第三产业的兴起,开拓了新的市场,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故选D项。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贫富差距问题无关,B项错误;材料现象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危机仍然会周期性爆发,C项错误。答案D考向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论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作用、弊端及崩溃(1)特点:美元等同黄金,美元“唯我独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2)作用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

32、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3)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

33、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4)崩溃: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无力稳定美元,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成员也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论点2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从经济一体化

34、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2)影响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欧盟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也增加了各国的经济风险。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历史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都有具体的制度和规则。第

35、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体系、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解释都要在这些机构、体系、规则制度的基础上来进行。命题点1:欧洲区域集团化的影响1.(2018全国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关联主干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寻找题眼关键理解题干中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农村经济的变化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关系错点诊断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发挥作用;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与西欧北

36、部农村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西欧北部农村的发展无关 B命题点2:新兴经济体与国际经济秩序2.(2016全国卷,34)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关联主干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寻找题眼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理解表格中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目的及原因错点诊断表格信息不能反映资源的紧缺;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说法不符合史实;

37、表格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B命题点3: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秩序的关系3.(2017全国卷,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关联主干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寻找题眼理解国际经济集团组织的演变所反映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与西方大国主

38、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的关系错点诊断材料未体现国际贸易的内容;亚非拉国家近代已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论坛 A1.(视角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下图为西班牙阿贝塞报刊发的新闻漫画就欺负你!。该漫画反映出()A.欧元居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欧元与美元竞争激烈C.欧洲统一的货币体系走向分裂D.欧元推动欧洲一体化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美元和欧元的竞争,不能推出欧元居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通过漫画可以看出美元和欧元正在进行激烈的竞争,故选B项;通过漫画可知英镑原不属于欧元区,无法推出欧洲统一的货币体系走向分裂,C项错误;通过漫画内容不能推出是欧元推动

39、了欧洲的一体化,D项错误。答案B2.(视角2: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A.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B.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C.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解析“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属于区域性的组织,往往具有民族性,故选D项。答案D3.(视角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

40、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解析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结果加剧经济危机,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性增强,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下降,故选D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还没有建立,A项错误;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至今还没有实现,B项错误;贸易保护至今还存在,没有退出历史舞台,C项错误。答案D4.(视角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据美

41、国媒体称,今天的美国民族主义者认定是它(全球化)掏空了美国的工业核心。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于是,一股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席卷全国,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该言论反映了美国()A.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B.工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化的打击C.公民大多是民族主义者D.中下层民众是全球化的牺牲品解析据题干中“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中下层民众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故选D项。答案D考向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文艺的发展论点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对世界推动

42、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2)对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

43、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论点2全面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背景(1)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令人触目惊心的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本来就已失望、不满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打击,心灵遭到扭曲。(2)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现代主义的特色表达得更加充分、效果更加明显。表现文学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美术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

44、受,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音乐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摇滚乐等。影响现代主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出现折射的是战争和经济危机对人们心灵的撞击;其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段则要借助科技的发展。命题点:美国文化对非洲的影响(2016全国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

45、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关联主干二战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夺寻找题眼注意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非洲的演出,理解其本质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错点诊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的支持;材料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不结盟运动是在1961年兴起的 D(视角: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色)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即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冰山原则”这种手法()A.寓含着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B.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批判C.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简约与自然D.彰显了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学特色解析据题干材料,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从对鲜明形象的感受中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故选A项。“冰山原则”更多强调让读者从对鲜明形象的感受中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排除B、C、D项。答案A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