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6781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2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五单元测评 含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测评第五单元测评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中国知识精英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促使这种热 潮形成的根源在于这些知识分子( ) A.接受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示 B.受到强烈民族危机感的感召 C.意识到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D.受到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答案 B 2.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认识到“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主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他 组织人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蓬如洋式”的大船。这表明林则徐(

2、 ) A.已做好抵御侵略的军事准备 B.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C.已经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D.对清政府的政策极度不满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林则徐不仅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且已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开始仿造西 式船只。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3.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 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这表明海国图志( ) A.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 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D.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解析材料“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反映出海国图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 B 项正确。

3、答案 B 4.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 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解析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5.1875 年,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彼之所长,循而习 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这表明他( ) A.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 B.已经超出洋务派的思

4、想认识 C.片面强调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D.对清政府本末倒置强烈不满 解析郭嵩焘认为西方强盛之本在“朝廷政教”,这与当时的洋务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显然超出了 洋务派的思想认识。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6.“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业。”“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 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了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解析材料中“转饷度支,民肩其任”“议院定之”等信息,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体现了早 期维新派的主张。故 B

5、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7.清末筹洋刍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形 成的资产阶级的主张。与此书作者思想最接近的是( ) A.林则徐、魏源B.曾国藩、李鸿章 C.王韬、郑观应D.康有为、梁启超 解析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王韬、 郑观应等,在经济上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人人欲济其私”最接近,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8.有同学在近代某著作中读到如下内容,该著作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士之入议院者。 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 A

6、.魏源B.李鸿章 C.康有为D.陈独秀 解析根据材料“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如入议院者”等信息,可判断该著作的作者借助孔子的 权威宣扬制度变革,这符合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该著作应为孔子改制考。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9.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 映了维新派( ) 类别 篇 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215 47.4% 经济、财政、商 务 8719.2% 总论(变法维新 194.2% 主张) 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 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

7、业经济 解析从表格信息看,“列强在中国”占了文章的近半数,这说明维新派关注的焦点是西方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反映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故选 B 项。 答案 B 10. 右图为近代某时期的著作,曾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该著作( ) A.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C.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D.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 解析从当今学术的发展来看,进化论仅是科学理论的一种,它对许多现象还不能进行科学的解 释,特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体现着弱肉强食的特征

8、,不能正确地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 严复将进化论引进中国,对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 A 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A 11.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 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 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同义”,即指西方的教育理念没有超越古代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这表明“中学为体”这 一观念根深蒂固,体现了“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9、 答案 B 12.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 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答案 C 13.孙中山曾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 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侵入,这是政体不好的原故。”为此他提出(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孙中山要改变“政体不好”的局面,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14.孙中山

10、读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一书后,提出:“亨利之学说,深合乎社会主 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亨利 之学说”影响了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三大政策 解析根据 “亨利之学说”中要求 “土地归公有”等信息,可联系孙中山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主张。 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答案 C 15.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 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表明国民党( ) A.已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以民众为

11、后盾 B.政党的性质已发生了彻底改变 C.已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合并 D.已经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 解析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意识到,革命要获得成 功,“所恃为后盾者”,必须是“多数之民众”。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16.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 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这 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逃避现实希

12、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解析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7.下列为某画家在 1920 年所作的漫画靠不住的人,作者意在表明( ) A.只有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B.儒家道德的覆灭已为时不远 C.北洋军阀政府对中国实行黑暗统治 D.新文学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三从四德”是传统的儒家道德,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的儒家道德,因此作者认为儒 家道德已“靠不住”,它的覆灭已为时不远。故选 B 项。 答案 B 18.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 ) A.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过程 B.西学东渐的过程 C.不断碰撞与融合的

13、过程 D.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解析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维护传统(国粹论、 中国本位论)与采用西学 (西化论、全盘西化论)的碰撞过程,同时这两种思想进行融合又产生了中西结合思想(中体西用 论、中西互补论),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9.1917 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在文章中指出:“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洋文明,露 显著之破绽,此非吾人偏见之言,凡研究现代文明者,殆无不有如是之感想。”他实际上是在告诫 国人( ) A.西方文明具有重大缺陷 B.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精华 C.对待西方文明不要盲从 D.西方文明出现重大转变 解析材料中

14、杜亚泉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文明“露显著之破绽”,其意在提醒国人对西方文 明不要盲从,以审慎的态度看待西方文明的价值。 答案 C 20.1920 年之前,十月革命在中国被提及的次数很少,1920 年下半年才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 1921 年后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一现象表明( ) A.十月革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 B.苏俄对华平等外交赢得国人好感 C.苏俄在国共合作时起了重要作用 D.苏俄新社会模式引起知识界关注 解析 1920 年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作 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加之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选 D 项

15、。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18 分,第 22 题 22 分,共 40 分) 2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在近代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 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 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 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绝不是因为欣赏他的 “贬天子”之说,而是因为他巧妙地用儒 家的外衣包住了法家的“尊君卑臣”的政治内核。 摘编自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恭亲王奕开设天文馆的建议,遭到以大

16、学士倭仁为首的守旧官员抨击:“天文算学,为 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指透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所损甚大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 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 五四运动时期改革者们对于中国旧传统进行批判时,很少人对之作过公平或怀有同情 心的考察。他们认为几千年的社会停滞不前,给进步和改革之途留下无数障碍,为了清除这些障 碍,对于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和对其价值的低估是难免的。这使得儒家学说和民族遗产的许多 精华遭到忽视和避而

17、不提。另一方面,五四运动时期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输入的新思想过于 轻信。结果,他们对于西方思想仍是常常含混不清地要么大力提倡,要么全盘否定。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儒学“法家化”的表现及其体现的时代特征。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举措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倭仁的观点。(4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对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所 产生的积极影响。(6 分) 参考答案(1)表现:接受法家“尊君卑臣”的观念(或创建“外儒内法”的新儒学)。时代

18、特征: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确立与巩固。 影响:儒家思想与中央集权政治密切结合,取得独尊地位;并逐渐成为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任答一点即可) (2)倭仁维护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学”,反对学习外来技术;其观点不利于洋务运动的发展, 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3)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 积极影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 统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22.近代以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胜此前,但中国文化仍以其鲜明特色而立于世 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 合了西方人

19、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 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 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 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从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中国 “中西会通”和 “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 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

20、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 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 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兼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汲取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 概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8 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 20 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文化的融合”问题写一篇小论 文。(14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参考答案(1)政治思想:启蒙思想。政治实践:维新变法。 主要内容:

21、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 论 点 中西文化融合推动近代中国思想 发展 4 分 单纯强调向西方学习得 2 分 康有为的大同理论构想;孙中山的 大同主义(新旧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提倡西学改造传统文 化 李大钊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 者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 论 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6 分 超过时间范围的史实不得分。 使用 3 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6 分;使用 2 个不同层次的论 据论证得 4 分;使用同一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2 分 普通论证,并结合 2 个史实论证的 2 分 论 证 结合 3 个以上史实论证的,结构完 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4 分 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 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