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7394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A卷含解析2.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第七单元(A)第七单元(A)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题

2、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各染色体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B雄果蝇一个染色体组由三条不同的常染色体和 X、Y 染色体组成 C一个染色体组该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 D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导致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 D 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

3、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的交叉互换 3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配子的随机结合现象属于基因重组 B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D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段拼接到另一种生物的 DNA 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 性基因 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 b(如图)。若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 色性状。原因可能是(母本不发生变异) (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 3 或 4 上的基因 B 突变为 b B减数第二

4、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 3 与 4 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5某种二倍体高等动物(2N=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下图是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的某细 胞分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 X 和 Y 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移接 B该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该细胞含 0 个四分体,至少有 12 个 DNA 分子 D该细胞最终产生的配子为 aBXA、aBX、AbY、bY 6图甲、乙、丙、丁表示基因型为 AaBb 的某哺乳动物体内相关细胞分裂示意图,以下说

5、法错 误的是( ) A图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B图乙细胞中含有 4 个染色体组、4 对同源染色体 C图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含 8 条染色单体 D图丁细胞在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7某二倍体生物出现了图甲、乙、丙、丁 4 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 B如果图乙为精原细胞,则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图丁所示的变异类型能产生新的基因 D图甲和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 8玉米( 2N=20)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 段细胞核 DNA 含量变化示意图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 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会发生基因突变 B秋水仙素的处理可抑制 c-d 过程纺锤体的形成 Ce 点后的不同细胞内可含有 2 或 4 个染色体组 Df-g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9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要染色体发生片段互换就一定是基因重组 B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性状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倒位不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 D二倍体的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10某人染色体上的基因 E 突变为 e 导致编码的蛋白质中段一个氨基酸改变,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E 基因突变为 e 基因发生

7、了碱莲对的增添或替换 BE、e 基因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Ce 基因转录时所需的 tRNA 数量发生改变 DE 基因突变为 e 基因,e 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不会改变 11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 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性状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该变异植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子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12诱变育种有很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结实率低,发育迟缓 提高变异

8、频率因而加快育种进程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AB CD 13下列关于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是通过产生新的基因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 B基因突变是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C诱变育种一定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D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新品种,纯合子从 F1就可以进行选择 14下列关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双亲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 B杂交育种不同于基因工程育种的优势是可在不同种生物间进行 C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D高产“黑农

9、五号”大豆的培育、高产青霉菌株的选育都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15下列关于育种方法和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 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 : 橙红色花粉=3: 1 B培育“黑农 5 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B通过杂交育种能将不同品种生物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C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增加而引起性状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D人工诱变育种能改变基因结构,且

10、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17关于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中不能根据是否出现新性状,判断是否产生新基因 B将一株杂合体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所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体 C人工诱变育种可以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从而加快了育种进程 D单倍体育种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18如图表示某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S 与 N 杂交后代全为粉红棉BM 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处理包括诱变育种和自交选育D若处理为自交,则后代中 N 占 1/2 19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挑取 200 个单细胞菌株选出 50 株选

11、出株 5 株 X 射线处理 初筛 复筛X 射线处理 多轮重复筛选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 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人工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20下图表示某种二倍体农作物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两种不同的育种方法,且育种的原理也不相同 BAF 这几个品种的农作物属于同一物种 C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过程中也可用秋水仙素处理 E 萌发的种子获得 F 植株 21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

12、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两者都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两者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两者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变与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 C基因重组加快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 D共同进化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 2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一个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则基因频率也不会变 B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四倍体不是新物种 C隔离是新物种产生

13、的必要条件 D迁入与迁出都有可能导致生物进化 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B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25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 年和 2004 年发生了 2 次旱灾 ; 2005 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如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 19732006 年之间该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B1977 年的

14、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 C2005 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 D2005 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50 分) 26(10 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回答下 列问题: (1)上述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中,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的是_。 (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

15、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即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 基因(即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 AA 和 a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 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 (4)某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 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_。 27(16 分)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条。 (2)

16、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产生 Xr,XrXr和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 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 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 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 蝇(记为“M”)。M 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 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期 X 染色体不分离。请通 过杂交实验,确定

17、M 果蝇的出现是由哪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M 果蝇与正常_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表现型。 结果预测: .若_,则是环境改变; .若_,则是基因突变; .若_,则是减数分裂时 X 染色体不分离。 28(14 分)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 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 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 (2)、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类。 (3)A、B、C 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组,原因

18、是 _。 (4)通过矮秆抗病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获得的矮秆抗病植 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 29(10 分)螺旋蝇是家畜的毁灭性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蝇进行不同的 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 问题。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 _。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即消灭螺旋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 (2)螺旋蝇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 研究得知, 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 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 AA(30)

19、、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_。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 件?_。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蝇,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 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 5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 第七单元(A)答案第七单元(A)答案 1【答案】B 【解析】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在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而一个 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形态、 大小各不相同, A 正确 ; 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是 3 对常染色体+X+Y 染色体, 故雄果蝇一个染色体组由 3 条不同的常染色

20、体+X 或 3 条不同的常染色体+Y 染色体组成,B 错误;据 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该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C 正确;染色体组成 倍增加或减少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D 正确。 2【答案】B 【解析】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的实质是基因重组,A 错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 色体变异为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正确;基因突变一般会改变基因的种类,但 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缺失和重复能 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变化,易位和倒位会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 错误; 基因重组包括非

21、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 换以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和基因工程等,D 错误。 3【答案】B 【解析】不同配子的随机结合现象属于受精作用,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 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A 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 一种氨基酸),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所以生物的性状也不一定 改变,B 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 错误;一种 生物的基因片段拼接到另一种生物的 DNA 上属于基因重组,D 错误。 4【答案】D 【解析】A.基因突变的频率

22、是很低的,即使有,也只会出现个别现象,而不会导致部分个体 都出现红色性状,A 错误;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 3 与 4 就 是自由分离的,这不会导致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B 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即使非姐妹 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带有缺失染色体的那个花粉还是不育的, 后代也不会出现红色性状, C 错误 ; 在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 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 B 基因交换到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 带有 B 基因的正常雄配子,D 正确。 5【答案】B 【解析】图中与非同

23、源染色体之间出现了易位,A 正确;生物的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 突变,该图是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B 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不含四分体,细胞核内有 6 条染色体,12 个 DNA 分子,C 正确;由图可知,该细胞最终产生的配子为 aBXA、aBX、AbY、bY,D 正确。 6【答案】D 【解析】该动物为雌性,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极体和 次级卵母细胞,A 正确;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4 个染色体组、4 对同源染色体,B 正确; 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为初级卵母细胞,此时细胞内含 8 条染色单体,C 正确;据图 甲细胞可知细胞在间期发生了基因突

24、变,D 错误。 7【答案】D 【解析】甲、乙和丁属于染色体变异,丙属于基因重组,A 错误;如果图乙为精原细胞,其 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和异常的配子,B 错误;图丁表示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 构变异中的易位,未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改变基因的排列次序,C 错误;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 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D 正确。 8【答案】D 【解析】 a-b 过程中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 所以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但会发生基因突变, A 正确;秋水仙素的处理可抑制 c-d 过程即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 正确;ef 段表示秋水仙 素处理后形成的二倍体植株的有丝分裂前期、 中期和后期, 所以

25、 e 点后的不同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 2 或 4 个, C 正确 ; f-g 段为有丝分裂末期, 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染色体数减半现象, D 错误。 9【答案】A 【解析】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 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所以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性状可能是基因重组 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正确;倒位不会产生新基因,只是改变了基因的位置,所以 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C 正确;二倍体的单倍体植物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 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这是其高度不育的原因,D 正确。 10【答案】D

26、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E 基因突变为 e 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 错误;若 E、e 基 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 E、e 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 E、e 基因位于一条染色 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 E、e 基因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 错误 ; 由于突变后只会导致蛋白质中段一个氨基酸改变,即该基因突变为 e 基因后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 总数不变,因此转录时所需的 tRNA 数量不发生改变,C 错误;E 基因突变为 e 基因后,碱基配对仍 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 e 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不会改变,还是 1,D 正确。 11【答案】B 【解

27、析】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据题意,突变性状在当代显现,这种现象最可能是隐性 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A 错误;若该突变为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突变株为杂合子, 故该变异植株自交会产生一秆双穗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子,B 正确;因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基因, 故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无法判断发生基因突变的位置,C 错误;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 培养后还需诱导染色体加倍,再筛选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D 错误。 12【答案】B 【解析】结实率低,发育迟缓属于多倍体的特点,错误;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 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因而加快育种进程,正确;由于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28、 所以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正确;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属于多倍 体的特点,错误;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个 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正确。B 正确。 13【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A 正确;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B 错误;诱变育 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不一定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C 错误;杂交育种 中得到了 F1,F1自交产生的 F2中会出现新的性状且含杂合体,故从 F2进行选择,选择以后可以采用 不

29、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从而选育出新品种,D 错误。 14【答案】B 【解析】杂交育种的双亲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A 正确;可在不同种生物间进行 是基因工程育种的优势,不是杂交育种的优势,B 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 基因;杂交育种没有产生新基因,只产生新的基因型,C 正确;高产“黑农五号”大豆的培育、高 产青霉菌株的选育都属于诱变育种,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D 正确。 15【答案】A 【解析】 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 F1为杂合子, 所以 F1的花粉有两种类型, 比例为 1:1, 所以取 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 : 橙红色花粉=1:1,A 错误

30、。培育“黑农 5 号”大豆是用 辐射的方法处理大豆,青霉素高产菌株的产生是对青霉菌多次进行 X 射线、紫外线处理得到的,所 以都属于诱变育种,原理都是是基因突变,B 正确。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需要将二倍体西瓜用秋水 仙素处理成四倍体西瓜,还需要让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所以培育三倍 体无籽西瓜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 正确。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 其染色体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数目,D 正确。 16【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雄配子,经花药离 体培养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 错误;杂交育种能

31、将不同品种生物的优良 性状集中在一起,B 正确 ; 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增加而引起性状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 错误 ;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的缩短育种年限,而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 性,D 错误。 17【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但不能根据 是否出现新性状,判断是否产生新基因,A 正确;将一株杂合体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所得到的 植株都将是单倍体,B 错误;人工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不是只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大幅度 改良生物的性状,从而加速育种进程,C 错误;由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法形成种子,所以单倍 体育

32、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 纯合体,D 错误。 18【答案】D 【解析】S 与 N 杂交,后代都是粉红棉,A 正确;粉红棉 M 的出现是一条染色体上的 b 基因缺 失导致的,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 正确;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其依据的原理主 要是基因突变,再通过自交选育, C 正确 ; 粉红棉 M 经减数分裂产生 2 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一个含 b 基因,一个不含 b 基因,所以自交产生白色棉 N 的概率为 1/4,D 错误。 19【答案】D 【解析】题图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因未进行酶活性检测等,故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 定符

33、合生产要求,A 正确;X 射线等物理因素既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畸变,B 正确; 筛选髙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合人类特定需求的菌株的过程,属于人工选择,C 正确;人工诱 变的突变率高于自发突变,但不一定每轮诱变都是与高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D 错误。 20【答案】A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涉及到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前者的原理 是基因重组,后者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 正确 ; 图中 A、B、C、D、F 都是二倍体,属于同一个物种, 而 E 是单倍体, B 错误 ; 表示花药离体培养, 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 错误;E 是单倍体,高度

34、不孕,没有种子,D 错误。 21【答案】C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A 错误;自然选 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B 错误;达尔 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正确;达尔文 7 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D 错误。 22【答案】C 【解析】突变与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 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 正确;基因重组

35、促进 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 错误;共同 进化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D 正确。 23【答案】B 【解析】A 的基因频率=AA 基因型频率+1/2Aa 基因型的频率,若一个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不发 生改变,则基因频率也不会变,A 正确;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二倍体 和四倍体不是同一物种,四倍体自交后代可育,故四倍体属于新物种,B 错误;由分析可知,产生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即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C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 频率的改变,迁入与迁出都有可能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导致

36、生物进化,D 正确。 24【答案】A 【解析】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共同进 化的结果,而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其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 进物种甲的进化,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 错误,B 正确;甲以乙为食,若甲是 动物,则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 正确;甲、乙两物种存在共同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甲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可 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 正确。 25【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 : 在 19732006 年之间由于该岛发

37、生了两次旱灾以及有新物种进入, 因此可导致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A正确 ; 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 而非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B 错误;2005 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 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 正确;2005 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由于相 互选择而存在协同进化,D 正确。 26【答案】(1)染色体变异 (2)少 (3)二 三 (4)基因重组(或填交叉互换) 【解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变化不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基 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和缺失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38、基因的数目发 生改变,易位和倒位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 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少。(3)AA 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子一代得到 了 Aa 植株,但其表现型仍为显性性状,继续自花授粉后,子二代出现了隐性性状,因此最早在子二 代中就能够观察到该隐性突变。aa 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其子一代得到了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让 其再进行自花授粉,子二代基因型为 AA、Aa、aa,但 AA 和 Aa 的表现型相同,故需要再通过自交看 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分离出显性纯合植株,子三代未出现隐性性状的植株为显性突变纯合体植 株。即最早在子三代中

39、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4)某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 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这属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结果是导致新的 配子类型出现,该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 27【答案】(1)2(1 分) 8(1 分) (2)XrY、Y XRXr、XRXrY (3)3:1 (4)白眼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无子代产生 【解析】(1)正常果蝇是二倍体生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 4 条染色体 ;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染色体已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仍为 8 条,故此时染色体组数为 2; 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8 条,减数第

40、一次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为 4 条,减数第二 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加倍为 8 条。 (2)基因型为 XrXrY 的个体最多能产生 Xr、XrY、XrXr、Y 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基因型 为 XRY 的个体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必具有亲本红眼雄果蝇(XRY)产生的含 XR的配子,该配子与 白眼雌果蝇产生的四种配子结合,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 XRXr、XRXrY、XRXrXr、XRY,其中 XRXr为红眼 雌性个体,XRY 为雄性个体,根据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RXrY 为红眼雌性个体,XRXrXr死亡,因此子代 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RXr、XRXrY。 (3) 黑身白

41、眼雌果蝇 (aaXrXr) 与灰身红眼雄果蝇 (AAXRY) 杂交, 子一代基因型为 AaXRXr、 AaXRY, 子二代中灰身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3/4(A_)1/2(XRXr、XRY)=3/8;黑身白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1/4 (aa)1/2(XrXr、XrY)=1/8,故 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 3:1。 (4) 本实验应从分析 M 果蝇出现的三种可能原因入手, 推测每种可能情况下 M 果蝇的基因型, 从而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分析题干可知,M 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 型未变,M 个体基因型为 XRY; 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

42、因突变,M 个体基因型为 XrY; 第三种是亲本 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期 X 染色体不分离,据此假设雌果蝇产生的卵细胞有两种可能,XRXR或 O,根据 表现型可知 M 个体基因型为 XrO; 第一、二种可能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显性基因,第三种可能的不同 在于不能产生子代,故根据第一、二种可能的区别选择白眼雌果蝇与 M 杂交,统计分析子代果蝇的 眼色。 第一种假设:XRYXrXrXRXr、XrY。 第二种假设:XrYXrXrXrXr,XrY。 第三种假设:XrO(不育)XrXr无子代。 结果预测: .若为环境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则 XRY 与 XrXr杂交,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 部为白眼

43、; .若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则 XrY 与 XrXr杂交,子代全部是白眼; .若为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时 X 染色体没有分离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则 XrO 与 XrXr杂交,没 有子代产生(XrO 不育)。 28【答案】(1)自交 2/3 (2) (3)C 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和多方向性 (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100% 【解析】 (1) 图示中 A 组高秆抗病植株与矮秆易感病杂交获得了 F1, 然后由 F1经自交获得 F2 的方法, 故 A 组育种的方法为杂交育种, 将优良性状集合在一起。 矮秆抗病(ttR_)的植株中有 lttRR、 2ttRr,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ttR

44、r)占 2/3。(2)B 组所运用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根据为 矮茎抗病, 可判断基因型为 tR。 由于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 瘦弱、 且高度不育。 故、 、 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类。(3)C 组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 因突变具有稀有性和多方向性,所以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4)由于花药离体培养获 得的矮茎抗病植株是单倍体, 瘦弱、 高度不育, 通过矮秆抗病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 需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100%。 29【答案】(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在杀虫剂作用下,抗药性

45、基因频率增大, 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 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2)AA36%、Aa48%、aa16% 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 基因 A、a 不产生突变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解析】(1)螺旋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逐渐形成抗药性新类型,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 逐渐上升。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

46、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蝇,所需时间较长。(2)亲代基 因型及比例是 AA(30)、Aa(60)、aa(10%),则 A 的基因频率=30%+1/260%=60%,a 的基因频率 为40%; 若它们随机交配, 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 (60%) 236%、 Aa260%40%48%、 aa (40%)2 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种群足够大,没有迁 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 A、a 不产生突变,随机交配(题干中给出 特点)。(3)如果突变的白翅性状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中拥有该性状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 会增大,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