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动机_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_闫婉明.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76871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学习动机_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_闫婉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生学习动机_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_闫婉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学习动机_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_闫婉明.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1年第 5 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o5, 2011 ( 总 第 1 29期) JOURNAL OF MUD ANJIA N G COLL EGE OF EDUCATIONSerial No 129 收稿日期 2011 - 03 - 30 作者简介 闫婉明 ( 1983- ) ,女, 河北枣 强人 , 陕西 师范 大学心 理学 院硕士 研究 生, 研究方 向为 健康 心理学 ; 王 勇慧 ( 1966- ), 女,河北枣强人 ,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 初中生学习动机 、 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闫婉明王勇慧 (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

2、10062) 摘要采用问卷对北京市一所普通初中(非重点 ) 的 313 名(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学生进行 调查 , 考察其学 习动机 、 学习策略的关系及两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 果表明 : 初中生 的学业成 绩与深 层型动 机、 成 就型动 机、 深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与表面 型动机和表面型策略呈显著 负相关 ; 初中 学生在 表面型 学习动 机、 表面型学习策略和成就型学习策略上存在年级显著差异 ; 学业成绩高 低分组学 生在学 习动机 和学习 策略上 均存 在显著差异 ;成就型动机对 学业成 绩的 解释 量为 17.7% , 其余 依次 为 表面 型策 略 、

3、性别和 表面 型动 机 , 其解释量分别为7. 9%、 2. 4%和 1.2% ,四项总的解释量为 29.2% 。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 ; 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 G634.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323( 2011) 05 - 0099 - 03 一、 引言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 进行学 习活动 , 并使 活 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以满足 某种学 习需要 的一种 内部 心理状态。 1它能够引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的倾向 ,是直 接推动个体学习的动力 2 , 具 有起动性、方 向性、强度性 和 持久性的特征。 学习策略的定义尚未统一, 研究者们 从不同 角

4、度揭 示 了学习策略的 特征 , 如:学 习策略是学 习的规则 系统 , 学习 策略是学习过程或步骤, 学习 策略是 学习活 动等。虽然 上 述观点各有侧重 , 但 都是以认 知理论 为基础 的。我们认 为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学 生对学 习活动 进行自 我控 制的外显行为及内隐的内心活动。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 , 学习 动机与 学习策 略 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并已取 得了大 量的研 究成 果。以往的研究均表明, 学习动 机与学 习策略 都是影响 学 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 绩的重要因 素3 ;成 就动机和学 习策略在 同等程度上 影响 学

5、业成绩 ,不同成绩的学 生在成 就动机 和学习 策略上 有显 著差异 4 ;中 学 生学 习 动机 的 发 展特 点 呈 现 由附 属 性 动 机威信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成就性动机的强度 递增特点 ,成就性动机是支配学习的优势动机 5 ;学习动机 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学 习内在 动机对 学习成 绩的 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6 研究还发现 , 成就型动机的形 成主要是受外界环境, 特别是重要他人的影响而形成的 ,实 验组教师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 影响 ,并形成了成就 型动机。7还有 研究指 出,学 困生的 表 面型动机对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影 响不显 著, 而深层 型

6、动 机和成就型动机对学习策略水平的 提高有 显著影 响, 不同 学习动机学 困生的学习 成绩与学 习策略的相 关显著。 8 这 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 机、 学习策 略进行 了探 讨。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 非常重 要,初 中学生 的 可塑性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也更 强, 但以往 研究中 很少 有以普通中学从初一至初三所有年级的初中生为对象进行 研究的。所以 , 本研究 拟考察 普通中 学初中生 的学习 动机 与学习策略水平及发展趋势, 不同成 绩的学 生在学 习动机 与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以补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期对初 中生的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研究方法 1.

7、被试 在北京市一所 普通 中学 选 取了 初中 一、 二、 三 年 级共 313 名被试 , 其中初一 125 人( 男 49, 女 76) , 初二 132 人(男 52 ,女 80) ,初三 56人(男 22, 女 34) 。 2. 研究工具 ( 1)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量表 本研究采用Biggs(1987) 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使用 了 6 个维度 , 包括学 习动机 中的表 面型、深层型 和成就 型, 以及学习策 略中的表 面型、深层型、成就型 , 每个维 度包括 6 个项目。例如 , 表 面型 动机是 指学 生为了 应付 检查 和考 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 相 应的学 习策略 是采取

8、 一些应 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 被动的学 习方法 ; 深层型动 机是指 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 为弄 懂和掌 握知识 而进行 学习的 动机 , 相应的学习 策略是采 取一种钻研 性的、探索性的、积 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成 就型动 机是指 为了获 得高分 和得到 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 相应 的学习 行为则 较大地 受外界 他人观点 ( 特别是 老师和家 长等所 提倡、推崇、表扬 的做法 和方式 ) 的 影响。该 量表 采用 五分 制, 其 一致 性系 数为 0. 78。 ( 2)学业成绩 采用被试初一、 初二、 初 三第一 学期两 次月考、期 中考 试和期末考试四次考试总成绩的 平均分 数,

9、 并将各 个年级 的平均分转化为相应的标准分数。 3. 施测 采用团体测试方式。以班为集 体将问 卷发给 学生 , 由 主试向学生宣布指 导语 , 待学 生 完全 理 解要 求后 开 始作 答。测试过程中 , 被试 在遇 到不理 解的 项目时 , 可随 时向 99 主试个别询问 , 测查时间约为40 分钟 。 4. 数据处理 将采集的研究数据采用 SPSS10 .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初中学生在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上的比较 (1)初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上的性别差异 为了了解初中 生在 学习 动机 和学 习策 略上 的 性别 差 异,将三个年级全体男女生在量

10、表上的 得分按 照三个 动机 维度和三个策略维度分别进行了t 检验 , 结果见表 1。 表 1: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上性别的差异 由表 1 可知 , 初中学 生仅在 成就型 学习策 略上存 在着 显著的性别差异 ,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采用成就型学习策略 , 说明初中女生更容易采用他人的观 点( 特别是 教师和 家长 等的提倡、推崇、 表扬的做 法和方 式) 来选取 学习策 略。而 在其它类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2)初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上的年级差异 对三个年级学生在量表6 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进行了 六个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 : 初中生在表面型学习动 机上年级差

11、异显著, F( 2, 312) = 3. 94, p 0.05; 表 面型 学 习策略上年级差异显著, F( 2, 312) = 4. 30, p 0. 05; 成 就 型学习策略上也存在显 著的 年级 差异 , F( 2,312) = 4. 30, p 0. 01。 经多重比较发现 , 在表面型学习动机上, 初二年级显著 高于初一年级 ; 在表面型学习策略上, 初三年级显著高于初 一年级 ;在成就型策略上, 初一年级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2. 初中生学习动机 、 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1)初中生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 分析 将初中生学习动机、 学习策 略各维度 与学

12、业 成绩进 行 相关分析发现 , 结果见表 2。 表 2: 初中生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矩阵 注: * P 0. 05, * * P 0. 01 由表 2 可见 , 学业成 绩与深 层型动机 、 成 就型 动机、深 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呈显著正相 关, 与表面 型动机 和表 面型策略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 ,如 果学生 的深层型 学 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高, 且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 ,那么 他们极有可能学业成绩也较高; 而表面型动机高,采用表面 型策略 ,他们极有可能学业成绩较低。同时可以看出, 在初 中生的学习动机系统中, 成就型 动机与 深层型 动机呈 显著 正相关 ,与此一

13、致的是他们所采 用的成 就型策 略和深 层型 策略也呈显著正相关, 这 表明成 就型动 机与深 层型动 机是 有交叉的。以钻研性、 探 索性和 积极主 动为特 征的深层 型 策略和成就型策略, 即与家长、教师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也应 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同时 , 表面型 动机与表面 型策略 有显著 正相 关。也就 是说 , 如果学生的 学习动机是表面型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和 考试及格而学习的话, 他们极 有可能 在学习 过程中 采用表 面型的学习策略 , 即采取一些应付性的、 消极被动的学习方 法。此外 , 成就型动机与成就型策略、深层型策略都呈显著 正相关 , 深层型动 机与深层型策略、 成

14、就型策略也都呈显著 正相关。这说明 , 不管 学生的 学习动 机是深层 型的还 是成 就型的 , 是为掌握 知识而学习 ,还是为了得到高分和表扬而 学习 , 他们都会采 取一些教师和家长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当 然主要是一些钻研性的、 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 2)学业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学 习动 机和 学习策 略上 的差异 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各自年 级中由 高到低 排队 , 将前 27% 的人归为一组 , 定 义为高 分组 , 将后 27% 的人 归为 一组 , 定义为低分组, 然后比较两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 习策略上的差异。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结果 发现 , 学业 成绩 高低分组学生

15、在学习动机和学 习策略上 均存在 显著差 异, 均为 p 0. 01。具体表现为高分组学生的深层型 动机和成 就型动机显著高于低分组学生 , 而且 高分组 学生更 容易采 用深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 而低分 组学生 的表面 型动机 和表面型策略显著高于高分组。 3. 初中生学习动机、 学习策 略等因 素对学 业成绩 影响 的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以性别、 学习动机、学习策 略作为 自变量 , 以 学业 成绩作为因变量 ,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求得对学业成绩有显 著影响的因素 , 结 果见表 3。 表 3: 初中生学习动机 、 学习策略等 因素对学业成绩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 3 可看出 , 成就

16、型动机对 学业成 绩的预 测率最 佳, 其解释量为17. 7% , 其余依次 为 表 面型策略、 性 别 和 表面型动机, 其解释 量分别 为 7. 9% 、 2. 4% 和 1. 2% , 四项总的解释量为29. 2%。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学业成绩 = 0. 466成就型动机 - 0. 231表面型策略 + 0. 159性别 - 0. 117表面型动机 由此可见 , 在 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中,只有成就 型动机、表面型策 略、 性 别和表面 型动机影响 显著, 而其它 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 讨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存在多种动机成分, 即表面型动机

17、、深层型动机和成就型 动机。表面型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强, 即,他们为应付检 查及考试及格 而学 习的 倾向 越来 越严 重; 为获 得知 识、 表 扬、 高分而学习的主动性在降低 ,在这一点与以前的研究基 本一致。 9 初中三 个年级在深层型动机上没有差异,但初二 年级的表面型动机显著高于初一年级。 在学习策略上 , 初中三个年 级的深 层型学 习策略 没有 差异 , 初三年级采 用表面型学习策略明显高于初一年级,初 三年级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 不得不 学习而 更多地 采用表 面型的学习策略 , 这些与实 际的教 学现象 相吻合。而 初一 年级比初二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成就型策略。 综合学习

18、动机和学习策略的 数据可 以看出 , 初二 年级 是一个关键时期 , 此时学生的表面型学习动机最强,而成就 型策略最低 , 学生 容易为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学习,不再 像初一年级时采用老师和家长提倡、推崇、 表扬的方式来学 习。所以在实际学校工作中, 一定要 着重注意 初二学 生的 学习动机和所采用的学习策略。 本研究表明 , 如果学生的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 100 习动机高 ,且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 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学业 成绩也较高 ; 反之 , 表面型动机高 , 采用表面型策略 , 他们极 有可能学业成绩较低。一般认为 , 深层 型学习 动机对学 习 产生的推动力量是深刻持久的, 成就

19、型 学习动 机也为 学生 在学习上的进一步努力提供了动力, 因此 , 如何培养和激发 初中学生的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 型学习 动机 , 以及 相应 的学习策略 , 应该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同时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普通中学的初中,成就型学习 动机对学业成绩的作用可能超过了 深层型 学习动 机, 这一 点在对学业成绩做多元回归分析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也就 是说 ,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 他们在小学时都不是优秀 的学生 ,他们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 相对于好学生来说他 们也很少得到高分, 因此 获得高 分和得 到老师 和家长 的表 扬,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可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20、 张大均 . 教育心理学 M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65. 2 张宏如 , 沈烈敏 . 学习动机、 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J . 心理 科学 , 2005, 28(1) : 114-116. 3 刘晓明 , 郭占基 , 王 丽荣 . 成 就动机、 自我概 念与学 生学业 成绩 的关系研究 J . 心理科学 . 1991, ( 2) : 18-21. 4 刘志华 , 郭占基 . 初中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 关系研究 J . 心理科学 , 1993, 16 ( 4) : 198-204. 5 王有智 . 西北地区城乡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研究 J . 心理

21、科学 , 2003, 26(2) : 240-243. 6 霍金芝等 . 学习动 机、智力和 个性对 学习成 绩影响 的交互 作用 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6) : 328-330. 7 张亚玲 , 郭德俊 . 学 习策略 教学对 学习动 机的影 响研究 J . 心 理科学 , 2001, 24(3) : 352-354. 8 周永垒 , 韩玉昌 , 张侃 . 学习困难生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J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2) : 200-202. 9 张亚玲 , 杨善禄 . 中 学生的 学习动 机与学 习策略 的研究 J . 心 理发展与教育,1

22、999, ( 4) : 35-39. 责任编辑 : 刘涛 ( 上接第 35 页) - 回答、评估 - ( 不) 同意。 三、 非礼貌研究的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非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 主要有 以下趋势 : 1. 研究的角度多样化 以 Culpeper 为代表的 研究 者注 重从 研究 非礼 貌言 语 的语言学特征 及非 礼貌 言语 的 语用 策略 。虽然 Bousfield ( 2008)是 Culpeper 的研究合作者和其理 论的倡导 者, 但他 认为 ,非礼貌并非是空穴来风, 社会情景中的诸多因素会导 致非礼貌言语 的产生 , 因而 , 在分析非 礼貌言语 的同时 , 也 应该从社会心理学方

23、 面进行 分析。 Sara Mills( 2009) 也 持 相同观点 ,认为仅仅考虑 非礼貌 言语的 语言学 上的特 征是 不能够完全解释非礼貌的, 应该 从文化 层面上 进行分 析才 能反映非礼貌的全貌。然而 Culpeper(2009) 认为 , 目前 对 非礼貌言语的研究太过于注重言语 产生的 背景研 究, 而忽 视了非礼貌本身语言学上的分析, 因此 , 是舍本逐末了。对 此,他认为从利用元话语的方法 对非礼 貌进行 语言学 和语 用学上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非礼 貌的研 究涉及 心理学、 伦理学、语言学、交际学等 多种学科 , 侧重于 任何一方 面的 研究都难以反映其全貌。根据不同 的

24、研究 需求 , 从不同 的 角度对非礼貌进行研究, 才能显示其本质。 2. 研究语料生活化 相对于礼貌言语来说, 不得 不承认非 礼貌言 语的发 生 在现实情境中较少, 因此 , 如果要收集真实情景的语料耗时 费力。在早期的研究当中, 主要 是通过 与现实 情境接近 的 剧本 ( Culpeper, 1996) 、 电 视 剧 ( Bousfield, 2008) 、 语 料 库 ( Culpeper,2009) 中的非礼貌言语作为研 究对象 , 语料 越来 越接近真实的言语。语料越真实, 研究的结论就越可靠,研 究的价值也就更高。虽然收集真实 语料耗 时费力 , 但却 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 3. 研究方法动态化 不管是之前的B 二是 语用学方面 的引发非 礼貌 的事件、 非礼貌会话中策略的应用及听者的反馈,非礼貌言 语最终是否成功 ; 三是话语转换及话题的控制权方面 ,非礼 貌言语中话语权的变化发展。 Bousfield( 2008)所提出的动态性的研究虽然接近 真实 的话语分析语料及发生情况, 没有人为的隔离,对非礼貌言 语进行了完整的解剖,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非礼貌的研 究复杂化 , 使分析 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4. 非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 Culpeper、 Bousfield、 Sara Mills 等 人 的 研究 为 后来 非 礼貌言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他们的研究描述了什 么是非礼貌的行为, 非 礼貌言 语的策 略及对 应非礼 貌的策 略和非礼貌言语的产生、 发展和结束。 但他们的研究也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 不足。首 先 , 关于 非礼貌言语行为的五大策略 之间的 划分不 清楚。例如 , 积 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中的 具体策 略有重 复, 对于非 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方法、研究角 度也存 在争议。目 前对 于非礼貌言语行为的分析多是从 Grice 的 合作原则 和礼貌 理论进行分析。 Culpeper 建议应运用元语言的方法分析非 礼貌言语的性质和特征, 而 Bousfield 认为非礼貌 言语行为 涉及到社会学、 心 理学、 伦理学等多个领

27、域, 因此 ,有必要从 各个角度去分析非礼貌言语的现象。 除此之外 , 目 前关于非礼貌 言语行 为研究 的几个 相关 领域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 如 不同的 性别与 非礼貌 言语使用的关 系。目 前 对 于 这 一 领 域 研 究 最 多 是 Sara Mill ( 2003)及 M ullany ( 2007) 。虽然 Culpeper( 2003) 曾对 副语言和非礼貌言语的关系进行过阐述, 但却不够深入 ,对 于如何应对非礼貌言语的策略, 论述也不足。 四、 结语 对礼貌研究也不过三十几年 的历史 , 而关 于非礼 貌的 研究如果以Culpeper( 1996) 的研 究开 始算

28、 起, 至今也 不过 短短的十四年。非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现仍然处于发展时 期, 所得出的理论及结论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Austin, Paddy. Politenes s revisited-the dark side A . Allen Bell and Janet Holm es ( eds. ) . New Zealandway s ofspeaking E nglish C . Philadelphia:M ultilingualMatters, 1990: 277-293. 2 Bousfield,D.I mp olite nessininter action

29、 M . Philad 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 ing Company, 2008. 3 Culpeper,J. T ow ards an Anatomyof Im politeness J. Jour- nal of P rag matic s, 1996, ( 25) : 349-367. 4 Culpeper,J. Imp oliteness and the W eakest Lin k J . Journal ofPolitene ssResearch, 2005, 1( 1) : 35-72. 5 Grice, H.Paul.Fur ther n

30、otes on log ic and conversation M . Peter Cole( ed. ) . New Yor k: Academic Pres s, 1978. 6 Lachenicht,L. G. AggravatingLangu age: A Study of Abus ive and Ins ulting Language J . Interna tional Journalof H uman Com- munication 1, 1980, 3( 4) : 607-688. 7 Sara , M.Gender and P olitene ss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3. 责任编辑 : 石盛磊 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