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80030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7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综合测评一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综合测评一综合测评一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 1.实验测定链霉素对 3 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 3 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 3 条 等长的平行线(3条线均与下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 条件下恒温培养3 d,结果 如下图所示。从实验结果分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链霉素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 B.链霉素对结核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链霉素对结核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链霉素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解析:由题图可以知道链霉素对 3 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链霉素对结核菌的生长繁殖抑制作用 最强,其次对霍乱菌有

2、效,对伤寒菌没有抑制作用,故链霉素不能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答案:D 2 2.下面是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根据你的判断,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现象应是( ) 羧甲基纤维素钠510 g 酵母膏1 g KH2PO40.25 g 琼脂15 g 土豆汁100 mL 用蒸馏水定容到 1 000 mL A.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微生物存活 B.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有菌落的形成 C.加入刚果红溶液,在固体培养基上有透明圈形成 D.培养基的表面有细菌进行细胞分裂 解析:该培养基是含有丰富天然有机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不仅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生 长,还有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它们都能形成相应的菌落,但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

3、物,用刚果 红溶液染色,能在其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而其他微生物的菌落周围因为没有纤维素的分解,不 能形成透明圈。 答案:C 3 3.下面对发酵过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防止杂菌污染 B.消灭杂菌 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 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 解析:灭菌是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A 项说的是灭菌的目的,因为发酵所用的菌种大 多是单一的纯种,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因为 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只消灭杂菌,而是消灭全部微生物;C 项是正 确的,因为与发酵有关的所有设备和物质都要灭菌;D 项是正确的,发酵所用

4、的微生物是灭菌后 专门接种的,灭菌必须在接种前,如果接种后再灭菌就会把所接菌种也杀死。 答案:B 4 4.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适宜原料和在产生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 ) A.玉米粉和有氧 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无氧 D.大豆粉和无氧 答案:C 5 5.(2014天津高考理综)MRSA 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 “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 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 H 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 MRSA 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 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培养基中的添加物MRSA 菌 1100 g/mL 蛋白质 H生长正常 2

5、20 g/mL 青霉素生长正常 3 2 g/mL 青霉素+ 100 g/mL 蛋白质 H 死亡 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的 B.第 2 组和第 3 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 MRSA 菌 C.实验还需设计用 2 g/mL 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蛋白质 H 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及真、原核生物区别等知识。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 的细胞核,故 A 项错误。第 2 组和第 3 组对比,实验变量不唯一,不能说明低浓度青霉素有杀死 MRSA 菌的作用,应是青霉素与蛋白质 H 共同起作用。 若要证明这一点,需

6、设计用 2 g/mL 青霉 素单独作用的对照组。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该实验设计和结果不能证明蛋白质 H 有很强的 杀菌作用,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 6.在连续发酵先后制得杨梅酒和杨梅醋的过程中,某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该物质可能 是( ) A.乙酸B.酒精 C.二氧化碳D.葡萄糖 答案:B 7 7.下图表示各种因素对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温度和 pH 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改变醋酸的产生速率,在最适温度时产生速率最大, 高于或低于该点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醋酸菌是好氧细菌,随着溶氧量 的增加(一定范围内),以及该菌生长繁殖

7、速率的加快,醋酸的产生速率也会增加,但当溶氧量增 大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其他条件的限制,醋酸产生速率不可能继续增加。醋酸产生速率在一定 阶段不断加快,当活菌数目达到最多(稳定期)时,其产物总量会继续增加,而产生速率则不再明 显加快。 答案:C 8 8.酒厂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温度B.隔绝空气 C.加缓冲液D.加新鲜培养基 解析: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物为 CO2和 H2O,无氧呼吸产物是 CO2和 C2H5OH。酵母菌数量适宜但不 产生酒精,说明没有隔绝空气。 答案:B 9 9.下列关于发酵产物检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果汁发酵是

8、否产生酒精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B.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闻气味 C.泡菜制作产生的亚硝酸盐可以用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检验 D.检验乳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 解析:发酵产物的鉴定不可用品尝方法,以防有毒。检验乳酸的产生是用 pH 试纸鉴定。 答案:D 1010.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特点,制作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甲、乙中加等量的 经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并加等量的酵母菌,乙内用液体石蜡隔绝空气。对该实验分析,正 确的是( ) A.该实验将以有无 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B.实验预期: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甲内都无酒精产生 C.乙和甲比较,说明酵母菌在

9、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 D.乙为甲的空白对照实验,以排除无关因素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解析:本题为一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氧气,石蜡所起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所以该实验 探究的是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类型。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会产生 CO2,甲 内氧气耗尽时会产生酒精,D 项中乙应为条件对照。 答案:C 1111.下图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和果胶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此曲线不能说明的是( ) A.在B点之前,果胶酶的活性和温度呈正相关 B.当温度达到B点时,果胶酶的活性最高,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C. A点时,果胶酶的活性很低,但随着温度升高,果胶酶的活性可以上升 D. C点时,果

10、胶酶的活性很低,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可以恢复上升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果胶酶的活性在上升,当温度达到B点时,酶的活 性达到最高;随后,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酶的活性迅速下降。A点和C点相比,虽然酶的活性都 很低,但是A点是低温条件,对酶的分子结构无影响,所以随着温度的上升,其活性也会不断上 升,C点是高温条件,当温度过高时,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使酶的活性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答案:D 1212.加酶洗衣粉能够除去衣物上的奶渍和血渍,主要是因为它含有( ) A.脂肪酶B.蛋白酶C.淀粉酶D.氧化酶 解析:奶渍和血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应考虑到洗衣粉中添加的是蛋白酶。 答案:

11、B 1313.下图为四位同学选择不同温度范围进行的“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的实 验结果,其中选择温度范围最合理的是( ) A.B.C.D. 解析:由图可知,选择的温度范围过高,选择的温度范围过低,都不能得到最适温度的范 围。 答案:B 1414.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在社会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酶生产某些化工产品,能显著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节约成本 B. “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水温、酸碱度有关,与污物或衣物的性质无关 C.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的肠溶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但嚼服后会失去疗效 D.要较长时间保持酶活性,各种酶制剂都应保存在

12、低温的条件下 解析:酶制剂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洗涤效果比较好,同时污物或 衣物的性质也会影响酶活性的发挥。 答案:B 1515.在观察果胶酶对苹果匀浆的作用的实验中,将苹果匀浆放在 90 恒温水中保温 4 min,其目 的是( ) A.杀灭苹果匀浆中的微生物 B.使果胶分解,从而提高出汁率 C.使果胶酶变性失活,以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D.果胶酶的最适温度为 90 ,酶的活性最高 解析:本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其实验目的是证明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因此,首先对苹果匀浆进 行加热处理,使苹果匀浆中的果胶酶变性失活,然后再分别加入果胶酶和等量的煮沸过的果胶 酶,观察实验现象,加入果

13、胶酶的匀浆澄清度高且澄清时间短,证明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 答案:C 1616.变性作用是指核酸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双链解开,但共价键并未断裂。引起变性的因素很多, 升高温度、过酸、过碱以及加入变性剂等都能造成核酸变性。PCR 的反应过程中,引起变性的 因素是( ) A.pH 过高B.pH 过低 C.升高温度D.加入酒精 解析:各选项的条件均能导致 DNA 分子变性,但在 PCR 反应中,变性后还要进行退火和延伸等过 程,过酸、过碱、酒精等能够导致反应过程中的酶变性失活,使 DNA 扩增不能进行,而 PCR 反应 中的 DNA 聚合酶是耐热的,所以可选用升高温度使 DNA 变性。 答案:C 171

14、7.下列关于 DNA 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 DNA,只能从引物的 5端延伸 DNA 链 B. DNA 复制不需要引物 C.引物与 DNA 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进行结合 D. DNA 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 3端向 5端延伸 解析:只认为 B 项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 DNA 复制过程以及 DNA 聚合酶的作用特点。DNA 聚合 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 DNA,只能从引物的 3端延伸 DNA 链。由于模板链首先复制的是 3端,即 复制方向35,而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子链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作用 下合成的,其合成方向从子链的 53。 答案:

15、C 1818.下列有关 PCR 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PCR 技术一定需要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 B. 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 DNA,而只能从引物的 3端延伸 DNA 链 C. PCR 的引物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D.扩增 DNA 时,需要加入两种引物 解析:在 PCR 技术中,用高温加热的方法使 DNA 变性即解旋,而不用解旋酶。DNA 聚合酶不能从 头开始合成 DNA,而只能从引物的 3端延伸 DNA。引物是一小段 DNA 或 RNA,其基本单位是脱氧 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DNA 复制时以两条单链为模板,每条单链都需要引物,故需要两种引物。 答案:A 1

16、919.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 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解析:过程属于杂交育种。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筛选出高蔓抗病植株再连续自交筛选,可提 高其纯合比例;过程为单倍体育种,F1中取花粉,可以取任一植株的,因为任一植株基因型均 相同。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与再分化过程。图中筛选过程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 育种中代表将非高蔓抗病植株淘汰。在基因工程育种中代表抗病基因是否

17、导入到受体细胞和 导入的抗病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是否表达了。将表达出抗病的高蔓植株筛选出来,所以筛选过程 改变了抗病基因的频率。 答案:D 2020.用培养液培养三种细菌,让它们在三支不同的试管中生长,下图显示了细菌的生长层,如果 此时往三支试管中通入氧气,则细菌的繁殖速度将如何变化?( ) 选择项号试管号试管号试管 A加快减慢不变 B减慢加快加快 C加快减慢减慢 D减慢加快减慢 解析:由题图可知,生长在、三支试管中的细菌分别为厌氧型、兼性厌氧型、好氧型, 所以向三支试管通入氧气后,细菌的繁殖速度分别是减慢、加快、加快。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121.(10 分)下图是工业上利

18、用微生物由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工作流程中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 的土壤环境中,要从土壤中 分离获取这种微生物,应采用具有 的培养基,培养基中的碳源为 。为了筛选 出微生物,还应向培养基中加入 染料。 (2)从生物体提取的酶首先要检测 ,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衡量此酶这一指 标可用 表示。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 可采用 技术。 (3)生产中可以满足环节的常见菌种是 ,过程要注意对接种器材进行 。 为了确保环节成功,后期的发酵装置要保证 条件。 解析:(1)环节需要的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这样的微生物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较多,可

19、 用碳源为纤维素的选择培养基获得。为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可向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若 存在纤维素分解菌,会产生透明圈。 (2)提取的酶要检测酶的活性。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或底物减少量可作为酶活性的指 标。若要反复利用,可制成固定化酶。 (3)酒精发酵常用酵母菌无氧发酵。 答案:(1)富含纤维素 选择 纤维素 刚果红 (2)酶的活力(活性) 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单位时间底物减少量) 固定化酶 (3)酵母菌 灭菌 无氧 2222.(8 分)某班同学用新鲜苹果榨取果汁并制作果酒,其简要流程如下: (1)实验过程中,该小组同学发现榨取的果汁非常浑浊,解决的方法是 。 (2)分离酵母菌应使用 培养

20、基,固定化酵母细胞常采用 法,若想使这些酵母 细胞能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 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若想进一步检测所得果 酒中酵母菌的密度,可采用 法。 (4)另一个班的同学用葡萄制做的果酒酒味纯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果酒带有明显的酸味, 请分析出现酸味的原因: 。 解析:(1)果汁浑浊是因为含有果胶,可用果胶酶处理。 (2)分离酵母菌应使用选择培养基。固定化酵母细胞一般采用包埋法。若想使这些酵母细 胞能反复使用,要注意无菌条件。 (3)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要检测酵母菌的密度(数量),用涂布平 板法计数菌落数。 (4)在有氧

21、条件下,果酒可被醋酸菌氧化为醋酸。 答案:(1)用果胶酶处理 (2)选择 包埋 无菌条件(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3)重铬酸钾 涂布平板法 (4)密封不严,其他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将果酒转变成果酸 2323.(8 分)为了探究 6BA 和 IAA 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 MS 培 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 生长状态一致、 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 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 培养基编号 浓度/mgL- 1 6BAIAA m/%n/个

22、1076.73.1 20.177.46.1 30.266.75.3 4 0.5 0.560.05.0 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 和 两类。上述培养基 中,6BA 属于 类生长调节剂。 (2)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自 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3)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 号培养基。 (4)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 (填“6BA”或“IAA”)。 解析:(1)根据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的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6BA 属于细胞分裂素 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IAA 的浓度,因变量是

23、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和 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 00.5 mgL-1之间。(3)诱导丛芽的总 数量为m与n的乘积,所以 1 号培养基最少。 (4)6BA 属于细胞分裂素,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 的形成。 答案:(1)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细胞分裂素 (2)IAA 浓度 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和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 00.5 mgL-1 (3)1 (4)6BA 2424.(12 分)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探究某加酶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含量与洗涤效果的关系,某同学通过实验获得上图所 示的结果。由图可知,加酶洗衣粉中碱性

24、蛋白酶的最适含量是 %,本实验的自变量 是 。 (2)下表是围绕加酶洗衣粉的一项研究结果: 温度/203040455060 普通洗衣粉 去污力/% 1518202121.522 加酶洗衣粉 去污力/% 304048504837 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 (3)在使用加酶洗衣粉过程中,对于特别脏的衣服、较大的洗衣量,写出两项提高洗涤效果的措 施: ; 。 解析:考查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相关探究与分析。 (1)分析曲线,在碱性蛋白酶含量达到0.6%时去污力达到最高,再增加其含量去污力也不再 增加,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自变量为坐标曲线的横坐标:碱性蛋白酶的含量。 (2)表中的结果纵向

25、分析得出结论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加酶洗衣粉的去污力比普通洗衣 粉高;横向分析加酶洗衣粉的去污力则可知:45 左右(或4050 )加酶洗衣粉的去污力最强。 (3)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还受水温、浸泡时间、洗衣粉用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可通过 用温水浸泡,适当延长浸泡的时间,增加洗衣粉的用量等措施来提高洗涤效果。 答案:(1)0.6 碱性蛋白酶的含量 (2)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加酶洗衣粉的去污力比普通洗衣粉高 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的适 宜温度为 45 左右(或 4050 ) (3)用温水浸泡、延长浸泡时间、增加洗衣粉的用量等(任选两项) 2525.(2014江苏高考)(12分)为了获得胡萝卜素产品,某小组开展

26、了产胡萝卜素酵母的 筛选与色素提取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用的培养皿常用的两种灭菌方法是 ;为了减少灭菌后器皿被污染,灭菌前应该 。 (2)为了筛选出酵母菌,培养基中添加了青霉素,其目的是 。 (3)下图是灭菌锅及其局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指示的依次是 。(填序号) 安全阀、放气阀、压力表 放气阀、安全阀、压力表 安全阀、放气阀、温度表 放气阀、安全阀、温度表 (4)为了将分离到的菌株纯化,挑取了菌落在 3 块相同平板上划线,结果其中一块平板的各划线 区均未见菌生长,最可能的原因是 。 (5)为增加胡萝卜素提取量,在研磨酵母细胞时,添加石英砂的目的是 ;研 磨时 (填“需要”或

27、“不需要”)添加 CaCO3,理由是 。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发酵产生代谢产物的相关知识。(1)培养皿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 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为防止灭菌后器皿再次被污染,需在灭菌前先用牛皮纸或报纸包扎所要 灭菌的器皿。 (2)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性抗生素,它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3)灭菌锅的结构:甲为安全阀,乙为放气阀,丙为压力表。 (4)各划线区均未见菌生长,说明此处无菌,无菌最可能的原因是接种环灭菌后未冷却,菌 被杀死。 (5)根据叶片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可知,加入 SiO2的目的是使研磨充分,加入 CaCO3的 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胡萝卜素比较耐酸,在弱酸性环境中不会被破坏,所以该实验不 需要加入 CaCO3。 答案:(1)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用牛皮纸(报纸)包扎器皿 (2)抑制细菌(放线菌)生长 (3) (4)接种环温度过高,菌被杀死 (5)有助于研磨充分 不需要 胡萝卜素较耐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