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理润匠心筑梦未来上海理工大学校长(2025年6月17日)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和来宾:大家好!黄浦江畔,夏木葱茏;湛恩道旁,意气风发。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六月,我们相聚在这片承载着荣耀与梦想的土地上,隆重举行上海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此刻的校园,既有湛恩纪念馆诉说的家国担当,又有沪江国际文化园展现的开放胸怀,更有思晏堂红墙绿树边镌刻的每一位同学的青春记忆。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圆满完成学业的2025届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一路陪伴你们成长的亲人和师长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物换星移几度秋。当你们带着憧憬踏入上理那天
2、起,你们就与学校同频共振。你们在上理求学的这几年,正值国家发展最新讲话系列、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你们是时代的“冲浪者”,敏锐感知着人工智能浪潮与产业变革交织激荡的时代脉动;你们是学校锚定“双一流”目标奋力攀登的“同行者”,在科研项目中挑灯夜战,在学科竞赛中为校争光,在校园治理中建言献策;你们亦是这座百年学府焕发新活力的“亲历者”,见证了勤业楼、新三教、新操场、体育健身中心投入使用,感受着校园更新带来的新气象。这些都是你们与学校共同谱写的华章!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作为校长,我不仅为大家今日的学有所成而感到骄傲,更对大家即将奔赴的星辰大海充满无限期许!临别依依,我谨以“匠心”为钥,与大家共勉
3、未来之路。一、理润匠心,在于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大匠运斤成风,梓庆削木为糠。”“匠心”是在精益求精中臻于至善。上海理工大学自建校之初,便深植“实业救国”、“工业报国”的基因,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的黄埔军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对精进技艺的极致追求,早已融入上理人的血脉。这份追求,是科研巅峰的执着探索。顾敏院士研究团队的成像技术定位精度达2.6纳米,这个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万分之一,同时时间分辨率达每秒5000帧,为脑科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这是对“匠心”的生动诠释。这份追求,是求学路上的深刻烙印。无论是优化国产大飞机零部件性能,铸就大国重器精度;还是设计普惠
4、型医疗检测设备,守护生命健康温度;亦或是开发低碳建筑新材料,贡献绿色发展力量。在课题攻关中,为了一个实验数据反复验证,不容许出现毫厘的偏差;在论文撰写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份“匠心”在点滴中孕育,锻造了你们严谨的求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份追求,是竞赛场上的无限荣光。就在前天,我们欣喜地见证了我校土方车橄榄球队勇夺2025第十三届NFL(国家橄榄球联盟)大学碗全国总决赛冠军,他们在赛场上的每一次精准传球、每一次顽强防守,同样留下了“匠心”的青春印记。同学们,“匠心”并非天赋,而是久久为功的坚守。无论未来身处何方,请记住: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让精益求精成为人生信条,以“毫
5、厘之功”铸就属于你们的“硬核”未来!二、理润匠心,在于勇于创新的锐意突破“匠心”绝非墨守成规的枷锁,而是勇于开创新局的锋芒。当今世界,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产业变革一日千里。唯有将深厚积累化为澎湃的创新动能,方能打开局面、赢得未来。这份突破,是交叉融合的创新航向。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你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未来的创新早已不再是单兵突进,而是“学科交叉成网、技术融合成势”的系统工程。庄松林院士团队的AI+光学荧光技术,实现颠覆式荧光成像,将肿瘤切片检测时间缩短至4分钟,助力临床精准诊断。学校推动的“医工交叉”“文理融合”,正是为你们铺设的创新航道。这份突破,是智慧绽放的创新硕果。我校本科毕业生王正杰等的项
6、目微立方-世界首创全环境智能感知消杀装备引领者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团队研发的全环境智能感知消杀装备,集采集、检测、消杀于一体,适用于机场、医院、灾后防疫等场景,为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了上理学子的智慧与力量。这份突破,是开创未来的创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我校管理学院2016届校友、酷爱科技创始人张佳维创立的“行业级Al智能体平台”,解决方案已落地多国,释放中国Al的“新质生产力二他感言:“母校上海理工大学的工程底色、创新氛围和跨学科培养,让我养成了技术开发的应用视角和开放协作的习惯。”这正是“匠心”的创新之光。同学们,未来
7、属于敢于探索“无人区”、勇闯“卡脖子”关卡的人。无论深耕哪个领域,请务必打破知识藩篱,以跨界融合的系统思维,拥抱AI作为思维伙伴和效率工具。在国家新时代建设的宏大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用创新成果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让“匠心”在创新中不断升华!三、理润匠心,在于家国情怀的深厚根基“匠心”源于初心,归于担当,其深处始终跃动的是家国情怀。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紧相连,一代代上理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份情怀,是扎根基层的默默耕耘。能动学院校友王俊乐,作为上海市第二批“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投身西藏新能源开发近二十载,参与建立新能源发电厂23座,点亮了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8、这是“匠心”最朴实的表达。这份情怀,是赤子之心的薪火相传。窦世学院士、刘化鹃院士先后两次为学校捐赠共计200万元,设立“鹃学英才奖励基金”,用于激励年轻一代学子自强自立、拼搏奋斗,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是对“匠心”精神传承的最好阐释。这份情怀,是莘莘学子的勇于担当。未来的工程师们,将来当你们设计算法时,请多一份对公平的考量,让技术闪耀人性的温度;即将投身科研的同学,当你们在实验室追求极限性能时,请多一份对社会伦理的思考;扎根基层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请多一份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让我们以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底色,自觉传承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学们,今天的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大家与母校共同升级启航,驶向星辰大海的壮阔起点。当你们走出校门,请永远记住:无论未来走向何方,攀登多高,上海理工大学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精神港湾。愿你们以精益求精之态度打磨自己,以勇于创新的担当迎接挑战,以心怀家国的情怀追逐梦想,持“匠心”前行,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未来!同学们,明年是上海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期盼大家明年回母校共庆百廿荣光!衷心祝愿大家前程似锦,一路繁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