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816498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一课古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 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学年度20202020 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 学年度 第 1 课古代史通史整合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国 考点考点 1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和对象: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拥有封地一切大权。 (5)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6)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

2、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 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但由于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后来出现了诸 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内容: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 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2)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

3、,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 的体现。 3、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定。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 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4、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神权与王权结合。 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 221 年 2、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皇权至上(特点)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

4、丞相、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 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3)地方制度-郡县制 实行原因: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巩固大一统局面。 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郡县、封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措施:汉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分割王国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5、2、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解决: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在军事上 (夺兵权和加强禁军) 、行政上(文官任地方官、通判监督)和财政上(收缴地方大部 分税收)采取措施,铲除了藩镇割据局面。 3、元朝的行省制 原因:为有效管理幅员辽阔的疆域。 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 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中外朝制度。由尚书令、侍中组成中朝,削弱由丞相组成的外朝。 2、唐朝:三省六部制 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

6、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 掌行政(执行政令) 。 作用: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和 监督,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后世沿用。 3、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事权和财权。 (三)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汉朝: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隋文帝开始用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 制形成。 积极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7、,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推 动教育发展和诗歌繁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加强。 内阁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 来 内阁获得票拟权,地位高于六部。 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 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清雍正帝时 地位: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是辅助皇帝处

8、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 的繁荣。 消极影响: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经济 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注意: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以消极影响为主。 考点考点 2 2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朝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

9、耕作方式。 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初步推广秦汉以后逐步普及。 两牛三人(耦犁)- 两牛一人(两牛抬杠式)- 一牛一人。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鲁 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起 来。 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 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 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

10、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 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 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 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农

11、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精 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统治者重农政策政策; 不利因素: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自然灾害。 4、精耕细作的农业 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 两汉耦犁、耧车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 耕耙技术(南方) 翻车 隋唐曲辕犁筒车 宋一年二熟高转筒车 明清一年二熟、一年三熟风力水车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

12、特点 二、手工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经营经营 形态形态 演变发展过程演变发展过程 经营经营 方式方式 生产生产 目的目的 性质和特点性质和特点 官营手官营手 工业工业 夏、商、西周产生, 发展顺利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生 产 供军队和 官府贵族 生活使用, 不在市场 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 借国家权力,征调优 秀工匠,控制最好的 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产品精美,取得诸多 成就,世界领先,享 誉全球 民民 营营 手手 工工 业业 春秋战国出现;在 重农抑商政策下, 发展艰难;明中叶 以后,在商品经济 发展的推动下,民 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手工业

13、,占据全社 会手工业生产的主 导地位。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 费,作为 商品在市 场流通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 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 发展艰难,但后来居 上 民民 间间 手手 工工 业业 家家 庭庭 手手 工工 业业 春秋战国出现 农户个体生产, 作为副业 供家庭消 费和交纳 赋税,剩 余部分出 卖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 分;受小农经济的束 缚发展艰难,在自然 经济时代,占有相当 的比重。是中国古代 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原始社会掌握冶铜技术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周青铜铸造业繁荣、西 周晚期已有铁器 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商代织机出现,

14、可织多 种丝织品。西周斜纹提 花织物。 春秋战国铁农具产生和推广 汉朝两汉高炉炼铁、炒钢 技术、东汉发明水排, 用水力鼓风冶铁 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灌钢法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 风格。 宋朝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 瓷都 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先进 技术 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 五彩瓷、珐琅瓷达到很 高水平 苏杭丝织品水平超过前 代、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 众的主要衣料 三、商业的发展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工商食官” )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15、 (3)汉朝: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4)唐朝:出现了“柜坊” (银行雏形) 、 “飞钱” (类似汇票) ;唐末开始打破坊市空间界 限和时间限制。 (5)宋朝:商业繁荣。表现: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市商业繁荣, 坊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兴盛,店铺随处可设;商品种类增多;“草市” 更加普遍,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 仙镇)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海外贸易兴盛。 (6)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世界第一大港) 。 (7)明清: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

16、主的工商业市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大量农产品进入市 场;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如徽商、晋商。 2、 “市”的形成和发展 宋以前的市:县治以上城市才有“市” ;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坊市分开);设官员管理 (市 长或市令)进行严格管理;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 ) 宋以后的市:彻底打破 “坊” “ 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 瓦子等。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四、四、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和和“海禁海禁”政策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苏州和杭州 行业:丝织业

17、 标志:“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产生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 (2)缓慢发展 时间:清朝前期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门和地区增多。 (3)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源。 具体原因: 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 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在生产。 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造成国内市 场狭小。 国际市场缺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了国外市场的开拓。 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18、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然科技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4)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重要表现;为早期 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黄宗羲等) 。 缓慢性: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 于萌芽状态,未能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 导地位。 2、 “重农抑商” 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

19、: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统治者“重本轻末”的思想;盐铁专卖制度;对工商业征收重税,限制规模;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评价: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 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 含含 义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原原 因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本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客观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直接原因) 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20、,无 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主观原因) 目目 的的 要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明明 代代 民间贸易:明初倭患日趋严重,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 令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倭患消除后,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 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郑和下西洋。 明明 清清 海海 禁禁 与与 闭闭 关关 政政 策策表表 现现 清清 代代 清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 “闭关锁国”,正 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外贸。 影影 响响 阻

21、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台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采取了限制和压制商品经 济的措施;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时间:实施于封建社会初期(战国) ,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实行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明 清) 。 目的:压制商业发展,维护小农经济;防止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22、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压制商人的地位;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 来华贸易; 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主要是消极作用。 考点考点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 制崩溃,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思 想文化:学术下移, “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 2、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23、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阶级派别代表主张评价 二、二、 道家 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 辩证法思想。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 ,表现了 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没落 的奴 隶主 贵族儒家孔子 “仁” (核心) 、 “礼” (周礼) 、以德治民 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 系,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利 益 孟子 (亚圣)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民本思想、调整阶级矛盾 以利于封建统治 儒家 荀子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 恶论、用礼乐规范行为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 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

24、心 新兴 地主 阶级 法家韩非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治 国、 为地主阶级掌权和巩统治提供 思想武器,有进步性,但残酷 小生 产者 墨家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 和平、稳定的愿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春秋繁露 ) (1)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大一统,以加强君权;思想上“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以维护思想专制。 (顺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所以得到重用) (2)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兼采道、法和阴阳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3)主要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 授

25、”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核心)加强君权;“三纲五常”规范道德标 准。 (4)影响:使儒学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学 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 起用儒者参政(政治)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行儒学教育(教育) 三、宋明理学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理学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 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 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

26、源;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核心思想)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的方法。 地位影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 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2、陆王心学 陆九渊创立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 心就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进一步发展 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3、宋明理学的影响 重视个人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等方 面,对中

27、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 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了人性,压制了思想进步。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时代背景代表思想主张意义 李贽 (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人不能 脱离基本的物质去空谈仁义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期的要求。 黄宗羲(1)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 主思想。(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 帝的“一家之法” ,从而限制君权,保证 人民的基本权利; (4)工商皆本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

28、制制度,为以后的 反专制的斗争起了 推动作用。 顾炎武(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 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 现实问题,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 先河。 政治:封建君主 专制进一步强化, 封建统治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 发展,江南一带 出现了资本主义 萌芽,市民工商 业者经济实力增 强,成为社会上 的重要力量。 思想:宋明理学 日益束缚人们的 思想,文化专制 加强,科举制度 僵化,科技停滞。 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 (2)物质是有变化规律的。 (3) 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

29、是相对 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 启发了人们的思维 方法,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地位影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 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点考点 4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一、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 1概况: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隋唐雕版、北宋活字、毕 昇) ;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元更广泛)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航海) 2.对欧洲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成本降低)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火药推动了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30、并成为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指南针 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总之,是西欧由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二) 九章算术 东汉成书,采用十进位记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数学形 成完整体系。 (三) 石氏星表和浑仪:古代天文学是在农业生产中发展起来的。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 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制成浑仪、简仪 (元郭守敬)等天文观测仪器。 (四)历法和农学 1、历法:授时历 (元,郭守敬,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 2、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1、 、元朝王祯的农书和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其中, 齐民要术是我 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医学 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奠基之作; 2、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医圣” )著,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 “万世宝典” ; 3、 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著,是对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 物巨典” 。 【古代科技的特点】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方面,缺 乏用逻辑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的能力,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传统科

32、 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传统科技重综合,近代科技重分析;传统科技重实用,近代 自然科学重理论) 【古代科技领先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农耕经济的繁荣是根本保障;政府重 视(巩固统治) ;技术交流(民族间,国内外) ;科学家个人努力(李时珍) 。 【明清时期衰落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生产力发展,缺乏动力;重农抑商、闭 关锁国、八股取士等制度限制了科技发展;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起源:起源于绘画,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称为“文字图画”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楷书 商代,文字已形成完整体系。隶书 和楷

33、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发展历程:有了汉字,就有了书法。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 自觉阶段。 三种书法字体及著名书法家 类别特 征代表人物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 权 草书线条流畅、笔画简约、审美价值高张旭、怀素、王羲之 行书既具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王羲之、苏轼、文徵明 字体示例:字体示例: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3、中国画演变 时期特点著名画家代表性作品 远古时代起源鹳鱼石斧图 战国走向成熟人物龙凤图 魏晋以形写神顾恺之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隋唐 吸收印度、波斯

34、等外来 美术风格;敦煌壁画 展子虔、阎立 本、吴道子 游春图 步辇图 送子 天王图 两宋时期 风俗画(市民阶层壮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写意画) 元王冕、明徐 渭、清郑板桥 墨梅图 、 牡丹蕉石图 墨兰图 三、文学成就三、文学成就 1、诗的经典诗经 内容: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代表作离骚 3、汉赋 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现了汉代大一统的恢弘气势。 4、唐诗 唐诗繁荣的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科举制度的 “以诗取仕”的推动;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

35、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时代特点作品风格代表作流派 李白(诗仙)盛唐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 夸张 早发白帝 城 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 圣) 唐由盛转衰诗风浑厚深沉,忧国忧民, 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 “三别” 现实主义 白居易晚唐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 弊 叙事诗:韵味绵长 秦中吟 等 长恨歌 等 5、宋词 繁盛原因时期代表流派代表作 柳永婉约派雨霖铃 北宋 苏轼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宋之交李清照婉约派前后风格不同 封建城市经济发达(根本) ,尤其是商业和城市繁荣, 市民阶层扩大。矛盾尖锐, 以词抒发爱国之情。 南宋辛弃疾豪放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内容通俗生

36、动、豪放飘逸,代表作家有关汉卿及其窦娥冤 、马致远及其秋思 。 7、明清小说 (1)繁盛原因:明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 (2)代表作品: 书名作者成书时间价 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具有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清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吴敬梓清朝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把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是中国古代 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

37、展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形成: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 “同光十三绝” 。 (二)古代世界(二)古代世界 考点考点 5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一、古古希希腊腊的的民民主主政政治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天然良港众多,多山地,有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 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营养。 (2)城邦制度:小国寡民和相对独立的城邦制度,便于人们直接参加国家管理。 (3)主观条件:雅典公民素质高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

38、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原因:贵族政治遭受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反对,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内容: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不同等级拥有不同的权利 和义务;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 意义:打击了贵族势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内容: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 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 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实行 “陶片放逐法” 。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确 立起来。 (3)伯

39、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黄金时期 公民参政范围: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十将军除外) 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20 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五百人议事会:通过抽签组成并轮流执政 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30 岁以上公民中选举产生。 十将军委员会:权力扩大(统率军队,参与政治) 保证措施: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 “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民 主制为人类提拱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

40、选举制、任期制、议 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 4、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奠定了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初步基础。民主思想(如民主、平等、独立等) , 民主制度(如选举、任期、议会、差额选举制)等。 5、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1)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无权参政。 (2)采取的直接民主、轮流坐庄的形式造成了民主的泛滥,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

41、误用。 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苏格拉底之死就是证明) 二、罗马法 1、概念:公元前 6 世纪末至 7 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2、发展历程 (1)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 5 世纪中期,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 生。 十二铜表法:时间:公元前5 世纪中期 背景:平民和贵族斗争 特点:内容广 泛,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 平民利益;从根本上维护贵族利益。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2)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 3 世纪中期到 3 世纪中期,公民法演化为适用于整个罗马帝 国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

42、间的关系。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万民法诞生的背景: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展;解决民族矛盾与经济问题。 (3)形成体系: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汇编民法大全 ,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内容: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渗透自然法的思想等。 4、罗马法的作用 (1)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2)影响深远。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它的很多原则和制 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 的有力武器。 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

43、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条件 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突出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国家治理好坏 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和符合人性。 积极意义:否定了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和 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性:忽视了道德的价值和作用。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即知德合一) ;善是人的内在 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认识你自己”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反 对过激民主政治。 意义: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使哲学真正成 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关注焦点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中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 人是最高级的;是博学家,建立庞大的学科体系, 如:哲学、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