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819379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课标高历史三 课时作业8及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课时作业(八)一、单项选择题1.(2014三明市模拟题)中国知识分子界终于认识到:“考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生,皆由体制尊隔之故。”中国知识分子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主要是( )A.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到清朝统治B.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C.维新变法改革政体,震动了朝野人士D.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激发了危机意识答案 D解析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者还处于“中体西用”层面上;甲午中日战争,东洋小国日本打败“大清帝国”,使知识分子界认识到“体制”落后是根本原因,促使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中材料不

2、相符合。2.(2014安庆一中模拟题)“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 D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项。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三项。3.(2014惠州市模

3、拟题)下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 )A.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答案 A解析 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光复汉室”,虽然反对满族压迫,但是不能平等对待满族,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反映出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故A项正确;革命派利用朱元璋反元事迹来激发民众的反满情绪,制造社会舆论,两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

4、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与材料突出的反对满族压迫不能等同,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只实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4.(2014青岛市模拟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A.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体与美国政体的比较。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起总统制共和制政体,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内阁制的国家组织原则。故选A项。B、C、D三项是两国的相同点,应排除。5.(2014盐城

5、市模拟题)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答案 B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A项时间不符;C项错在“根本变化”;“剪发”与民族、民权革命目标的实现并无必然联系,D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剪发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项正确。6.(2014潍坊市

6、模拟题)下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二个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阶级基础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促使了新文化运动产生A. B.C. D.答案 D解析 首先明确图表中的第二个高峰出现的时间,大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下,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是在第一次高峰时期出现的;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7.(2014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题)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读1865-1905年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时间进口数(

7、单位:两)出口数(单位:两)平衡1865年55 715 45854 103 274-1 614 1841875年67 803 24768 912 929+1 109 6821885年88 200 01865 005 711-23 194 3071895年171 686 715143 293 211-28 402 5041905年447 503 943377 338 166-94 165 777分析表中的数据,结合史实,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的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C.近代工业的发展呈下降趋势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 D解析 A项与题干所

8、给条件不符故应排除,B项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之后,并不能反映题干所给出的时间范围故应排除;C项在图表中不能反映,排除,图表中进出口数据主要反映了中国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8.(2014天津一中模拟题)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 )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实业是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C.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D.办商务既是救贫致富之术,又是富国御侮之道答案 B

9、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说明张謇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兴办实业,因此倡导实业救国。“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说明D项与材料观点不符;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9.(2014淄博市模拟题)“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革命说法正确的是( )A.推翻满人政权,建立汉人专制政权B.反对外来侵略,维

10、护国家主权独立C.强调排满革命,建立统一民族国家D.主张反清复明,恢复汉人一统江山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推知反满,从“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知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A项建立专制政权同孙中山主张不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是反满而非反对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满并非复明,而是要建立五族共和,而非汉人一统江山,故D项错误。10.(2014北京市丰台区模拟题)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

11、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中的(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 D解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解决的是民族独立的问题,“创立民国”解决的政治民主共和的问题,“平均地权”解决的是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对劳动者的关注和关心,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11.(2014中山市模拟题)“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答案 C解析

12、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看,可知是受卢梭影响,故D项错误;而“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错误;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12.(2014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模拟题)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

13、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答案 B解析 通过报道秋瑾遇害的内容,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故B项正确。其他各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二、材料分析题13.(2014广元市模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

14、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材料二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

15、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请回答:(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4分)(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

16、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8分)答案 (1)共同: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4分)(2)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3)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

17、制。(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4)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14.(2014宁夏大学附中模拟题)(27分)“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

18、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材料二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孙毓

19、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金普森等编浙江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7分)(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

20、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8分)答案 (1)宁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甲午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深,当地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为近代民族工业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也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10分)(2)最大障碍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本国封建势力和一些陋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工业起阻碍作用。(7分)(3)主要分布在纺织、火柴等轻工业领域。(2分)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因此只在轻工业领域有所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为外国资本所垄断。(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