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含解析)一、(xx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与代沟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
2、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
3、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
4、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
5、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6、的矛盾与冲突。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D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B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C第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
7、它们与代沟的关系。D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C在后喻文化时代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D米德指出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二、(xx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三模试题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
8、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
9、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性格的人际影响力
10、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
11、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
12、表现。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A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专题15 论述类文本阅读(B)参考答案及解析一、1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解析】D项改变范围,将原文“不存在”改变为“不大可能存在”。【思路点
14、拨】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做这种题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2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析】A项,顺序颠倒,错在“从入手”,应是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C项,关系错误,错在“内容并列”,应是总分关系;D项,无中生有,错在“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思路点拨】梳理思路的思维切入点: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捕捉关键句,
15、如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如关联词,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再如顺序词,“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3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析】D项曲解文意,错在“米德指出”,原文是说米德所论现象在中国出现。【指点迷津】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
16、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无论比较直接、明显、集中,还是比较分散,隐含于字里行间,都要对有关内容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判断选项的正误。二、1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解析】D项曲解文意,“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错误,是性格的“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思路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本题属于概念类的判断,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
17、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解析】A项范围发生变化,原文意思是:性格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举一反三】答题步骤是: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3.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解析】C项无中生有,“决定人的地位”原文没有体现,应是人们适合的社会角色。【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