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24218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4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非选择题优选练六含解析人教.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非选择题优选练(六)非选择题优选练(六) 1、1、 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有紫色、 蓝色和白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 a 和 B、 b) 控制。现用该植物的紫花品种和白花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得到的 F1表现为紫花,F1自交获得 的 F2中紫花蓝花白花=934。请回答: (1)F2紫花植株中各种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分别是_ _(3 分)。 (2)单株收获某一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 请利用 株系的原理设计实验,证明 F2紫花植株中各种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 实验思路:_(4 分)。 预期结果: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1/9株系花色全为紫色;有_的株系花

2、色为紫花 白花=31;有 2/9 的株系花色为_;有_的株系花色为 _。 【解析】 由 F2的性状分离比为 934,可以判断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花色,且遵循自由组合 定律。进一步可推出,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A_bb(或 aaB_)和 aabb,紫色花植株的基 因型可表示为 A_B_,蓝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aaB_(或 A_bb)。 (1)由题意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 AaBb,F1自交,产生的 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_A_bb aaB_aabb=933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_B_,其中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占 1/9,基因 型为 AaBb 的植株占 4/9,基因型为

3、 AABb 的植株占 2/9,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占 2/9。 (2)单株收获某一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证明 F2紫花植株中各种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的实验思路为:将 F2中的紫花植株自交,单株收获 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并统计多个这样 的株系中植株的花色及比例。根据(1)的分析可知,F2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9AABB、 2/9AABb、2/9AaBB、4/9AaBb,其中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全为紫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蓝花=31(或紫花白花

4、=31);基因型为 AaBB的紫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31(或紫花蓝花为31);基因 型为 AaBb 的紫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蓝花白花=934。 因此预期结 果: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 1/9 株系花色全为紫色;有 2/9 的株系花色为紫花白花=31; 有 2/9 的株系花色为紫花蓝花=31;有 4/9 的株系花色为紫花蓝花白花=934。 答案:(1)1/9AABB、2/9AABb、2/9AaBB、4/9AaBb (2)将F2中的紫花植株自交,单株收获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 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并统计多个这样的株系中植株的花色及比例

5、 2/9 紫花蓝花=31 4/9 紫花蓝花白花=934 2、 (2018 全国卷 III)【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 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 : 红果(红)与黄果(黄) ,子房二室(二) 与多室(多) ,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 ,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 。实验数据 如下表: 组别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个体数 红二黄多红二450 红二、160 红多、150 黄二、50 黄多 甲 红多黄二红二460 红二、150 红多、160 黄二、50 黄多 圆单长复圆单660 圆单、90 圆复、90 长单、160 长复 乙 圆复长单圆单

6、510 圆单、240 圆复、240 长单、10 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上,依 据是_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 基因位于_(填“一对”或“两对” )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_ 。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 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 计结果不符合的_的比例。 【答案】 (1)非同源染色体 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 9331 一 对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 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 符合 9331 (2)1111 【解析】 (1)因题干说明是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

7、故杂交的品种均为纯合子,根据表中甲的 数据,可知 F1的红果、二室均为显性性状,甲的两组 F2的表现型之比均接近 9:3:3:1,所 以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组的 F1的圆果、单一花序均为显 性性状, F2中第一组 : 圆 : 长=(660+90) : (90+160) =3:1、 单 : 复=(660+90) : (90+160) =3:1 ; 第二组:圆:长=(510+240):(240+10)=3:1、单:复=(510+240):(240+10)=3:1; 但两组的四种表现型之比均不是 9:3:3:1,说明控制每一对性状的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控 制这两对性状的基

8、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 根据表中乙组的杂交实验得到的 F1均为双显性杂合子, 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 9:3:3:1, 说 明 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是 1:1:1:1,所以用两个 F1分别与“长复”双隐性个体测交,就不 会出现 1:1:1:1 的比例。 3、如图表示抑制酶活性的两个模型,模型 A 中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 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模型 B 中的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 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 研究发现精氨酸能降低酶 G 的活性。 请设计实验探究精氨酸降低酶 G 活性的作用方

9、式属于模 型 A 还是模型 B,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_ _ _ _。(5 分)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_ _ _ _。(4 分)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 (1)模型 A 中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 由于抑制剂 和底物是竞争关系,所以如果提高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会明显提高。 (2)模型 B 中的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 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即便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提高。 (3)根据增加底物浓度两种情况的反应速率不同,可以推断某种物质的作用方式属于哪种模 型。 【解析】(1)为了探

10、究精氨酸降低酶 G 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 A 还是模型 B,采取的实验思 路是在酶 G 量一定且底物浓度合适并使酶活性充分发挥的反应体系中加入精氨酸,同时不断 提高底物浓度,观察酶促反应速率变化。 (2)如果酶促反应速率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 A;如果酶促反 应速率不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 B。 答案:(1)在酶 G 量一定且底物浓度合适并使酶活性充分发挥的反应体系中加入精氨酸,同时 不断提高底物浓度,观察酶促反应速率变化 (2)若酶促反应速率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 A;若酶促反应速 率不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

11、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 B 4、 (2019 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种群和群落】某小型湖泊中存在 如图甲所示的营养结构, 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 图丙表示绿藻和蓝 藻对水体中 N 元素、P 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回答: (1)图甲中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是_。 (2)体长为 4.2cm 的露斯塔野鲮鱼增重 2kg,至少需要藻类_kg。 (3) 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所采取的方法是_。 若标记个体更易被 天敌发现而被捕食, 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 “偏高” 、 “偏低” 或 “不变” ) 。 (4)该湖泊受到富含 P 元素的生

12、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 首先培养绿藻去除水体中的 P 元素,理由是绿藻体内的_。 然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 选择体长大于4.2cm的野鲮鱼, 其原因是_比例高,_短,能量利用率高。 【答案】 (1)罗氏沼虾和露斯塔野鲮鱼 (2)20 (3)标志重捕法 偏高 (4)藻毒素含量低 植食性 食物链 【解析】 (1)由题意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 由图甲可知,体长为 4.2cm 的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来源为植食性:肉食性=3:1,按能量传 递效率为 20%计算,则增重 2kg 至少需要藻类=1.520%+0.

13、520%20%=20kg。 (3)调查露 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 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4)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 P 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藻毒素量远 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投放植食性较 高的鱼类, 选择体长大于 4.2cm 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 原因是此类鱼植食性比例 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5.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

14、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1) 请回答: (1)图中 A 代表_,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_。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3 分)Jcm-2a-1,其中第一营养级到 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3 分)。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 统具有_能力,其基础为_调节机制。 【解析】(1)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共同的流向有两个: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A 代表的是 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营养级越高,生态系统自身为之提供的能量越少,需要外界输入的 有机物就越多。 (2)先算出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那儿获得的能量:5.1+0.25+2.1+0.05-5= 2. 5 Jcm-2a-1;再算出植食动物从生产者那儿同化的能量:4+0.5+9+2.5-2= 14 Jcm-2a-1;最后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14+23+70+3=110 Jcm-2a-1。第一营养级 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4/110100%12.7%。 (3)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都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110 12.7% (3)自我调节 负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