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2431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8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Word版含解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阶段检测四(七、八单元)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 1945 年 8 月 14 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 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 30 年。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华民

2、国政府签订的条约,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这正符合“另起炉灶”的外 交方针,故 C 项正确。 答案:C 2.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 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并取得成功都体现了这一基本方针,B 项正确;20 世纪 50 年代仍处于“冷战”时期,意 识形态

3、对外交的影响不可能消除,A 项错误;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 策的调整,C 项错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D 项错误。 故选 B 项。 答案:B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 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分别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处理旧的国民政府与各国的外交关 系、中华人民

4、共和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均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无 关,故 A、C、D 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1953 年处理与 印度领土分歧的时候提出的,后成为我国处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外交关系的基本 原则,在之后的中缅关系、万隆会议上均有明显体现,故 B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4.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 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 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 A.倡导和平共

5、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解析:从材料看,参会者是亚非国家而没有西方国家,1955 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 会议符合这一要求,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不符合亚非会议的要求,故错误。 答案:C 5.1965 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

6、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注意“1957 年”“1965 年”两个时间信息, 切入点是 “外交背景”。 从材料信息看,1965 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与 1957 年相 比,有了较大提高,这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上采 取“一边倒”方针,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受苏联影响较大,且中国的对外贸易对象多为 苏联和东欧国家,而 1965 年中苏关系恶化,双边贸易由此锐减,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 贸易额相对上升,故选B项。 1965年,中国尚未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 项;C、D 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6.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

7、国;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两国关系发展的时代特征。19501972 年正处于“冷战”时期,中 英两国从现实需要出发,根据各自的国家利益逐步升级外交关系,故本题选 B 项。 中 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和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会影响中英关系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故 A、 C 两项不符合题意。 在题目时间范围内,中英两国意识形态的对抗一直存在,故 D 项错误。 答

8、案:B 7.下图为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 图中反映了从 1972 年到 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72年到1974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从1975年到1977 年呈下降趋势,1978 年增长加快。 A 项对图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描述正确,故正 确;B 项错在

9、“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文化大革命”结束的 1976 年中美贸易正处于 下降阶段,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是 1971 年,但自 1972 年后中美贸易出现了波动现 象,因此 C、D 两项的描述均不符合图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故错误。 答案:A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 联在 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进行了全面的对抗。苏联的经济互

10、助委员会属于经济领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 的马歇尔计划,故选 B 项;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领域,北约组织属于军事领域,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的成立属于政治领域,故 A、C、D 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9.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 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两国实力的对比及变化是影响两极格局的 主要因素,故 C 项正确。“根本利益的趋同”不符合史实,因此 A 项错误;美苏两国在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中以“冷战”为主,故 B 项错误;敌对意识的淡化

11、不符合史 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 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动。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参加这次会 议的基本上是 “新解放的国家”即亚非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 1955 年 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亚非国家已经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展现于世 界舞台,C 项符合题意

12、。亚非会议的召开,不能反映 A、B、D 三项,均排除。 答案:C 11.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西方在冷战 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其依据主要是( ) A.美国的“冷战”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B.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C.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 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解析:“西方在 冷战 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说明西方不能主导整个世界, 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与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有关,故选 D 项。 答案:D 12.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

13、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图表数据看,1945 1975 年,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的比重 逐步减少,非洲、亚洲成员国所占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知识,新增加的成员 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故 A 项 正确;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入了联合国,对联合国成员国 的变化影响不大,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贸易和经济区域化无关,故 C、 D 两项 错误。 答案:A 13.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

14、解决重大 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 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 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二是在解决重 大问题时,美国需要和其他大国合作,由此可知 A 项正确;B、 D 两项没有体现美国超 级大国的地位,故错误;C 项没有体现各大国的地位,故错误。 答案:A 14.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

15、个前超级大 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 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解析:材料“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是指“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 发展,暂时形成多个力量中心,故 C 项说法正确。 答案:C 15.“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最近的 20 年 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 一个恐怖的时代。

16、”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 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解析:材料 “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说明全球趋势总体缓和;材料 “我 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 怖的时代”说明世界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 信息传播等信息,故 B、C 两项不正确;D 项只是对材料的部分理解,不够全面。 答案:A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15 分

17、,第 17 题 13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 对立状态。到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 共同要求。 材料二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 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双方同意,他们将 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 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联合公报(1972 年 2 月 28 日) (1)

18、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阻碍中美关系发 展的行动。(7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据此谈谈 你对中美关系发展态势的认识。(8 分) 参考答案:(1)行动: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动朝鲜 战争;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台湾;阻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 (2)变化:由对抗到对话,由关系紧张到关系正常化。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 出现“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国需要改善外交环境,应 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认识:

19、中美之间缓和与紧张、 合作与竞争并存,但总趋势是交流与合作。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 年 6 月 5 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 月底 7 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 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 议。 7 月 9 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 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 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 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 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

20、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 加不低于 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 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 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 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

21、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 其焦点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对 19471948 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 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7 分) 参考答案:(1)矛盾:英国、法国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 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焦点: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 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 “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 (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

22、成立政治军事阵 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 胁言论。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 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 间国家贸易状况 1955 年 8 月 埃及 中埃签订贸易协定,埃及从中国进口钢材,中国购买埃及棉花。次年,中 埃正式建交。之后,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向埃及提供了 2 000 万瑞士法郎的无偿援助 1955 年 9 月 12 日 缅甸 中国售往缅甸的物资到达仰光:计 13 480 吨钢材、266 吨生丝、8 000 件棉纱、3 000 箱玻璃、5

23、 000 条毛毯以及油漆、瓷砖、花布等 1955 年 12 月 29 日 缅甸中缅签订缅甸大米与中国商品换货议定书 1956 年 4 月 柬埔寨 柬埔寨经济代表团访华,两国签订贸易与支付协定,双方各出口 500 万 英镑的货物 1956 年 5 月日本日本政府同意与中国互派民间贸易代表 1956 年 5 月 巴基 斯坦 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国供应巴基斯坦 30 万吨煤的合同 1956 年 6 月柬埔寨 中柬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议定书,规定中国 1956 年至 1957 年无偿给予 柬埔寨价值 800 万英镑的援助 1956 年 6 月 马来 西亚 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 195

24、6 年 10 月 印尼 印尼贸易代表团访华;11 月,两国签订贸易协定,期限一年,双方各出口 1 200 万英镑的货物 1957 年 7 月阿富汗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两国间首个贸易协定 1958 年 7 月苏丹 在苏丹困难之际,中国以易货方式购进 100 万英镑的棉花,推动了 1959 年初两国建交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 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中国发展与亚非国家经贸关 系的背景及特点。(12 分) 参考答案:背景:两极格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实行政治孤 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及独立后的亚非国家致力于经济 建设;万隆会议的召开;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特点:外贸工作配合外交工作;采 取易货贸易的方式,以初级产品为主,具有互补性;贸易对象国逐渐增加,既有官方交 流,也有民间交往;体现国家独立,富有灵活性;中国拥有一定贸易主动权和优势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