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2479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5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解析.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考点 3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对应学生用书 P087 一、基础小题 1两图中的 a、b、c 分别表示某食物链中的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 级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如甲图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经过一段时间后, 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 a、b、c 代表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 a 营养级各种生物之间紧密联系,不具有竞争关系 C图中所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 D图中 b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 答案 C 解析 食物链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不能组成生物群落,A 错误;第一营 养级

2、主要是植物,它们共同竞争阳光、空气、水等,B 错误 ;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 营养级的数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种类未变,因此物种丰富度基本未变,C 正确; 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规律可知,a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 营养级获得的能 量最少,D 错误。 2(2018湖北武汉教学质量测评)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 C 解析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

3、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 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 正确;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 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B 正确;与 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 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 正确。 3(2018山东德州期末)关于下图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正确的是( ) 高粱田鼠蛇鹰 A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B田鼠同化的能量中 10%20%流入蛇体内 C能量流动是从输送到高粱地中的太阳能开始的 D流经该食物链的能量不能再回到这个食物链中来 答案 D 解析 田鼠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因此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 错误 ; 图中田鼠同化的能量中 10%20%流入下一营养 级体内,B 错误;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C 错误;能量流动的 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流经该食物链的能量不能再回到这个食物链中 来,D 正确。 4下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 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

5、 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图中 b 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的 c 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图中 d1/d 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解析 图中 d 表示蚕同化的能量,a1表示蚕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d1表 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如果 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 b1表示未被利 用的能量,A 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桑树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 能总量,即 a,生产者桑树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有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即图中的 b,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用于 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6、生命活动,即图中的 c,B、C 正确;d1/d 可以表示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 5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昆虫 摄食量昆虫 粪便量昆虫呼吸 消耗量昆虫储存在有 机物中的能量 能量/kJ41021013070 A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中未被昆虫利用的能量 C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未利用的能量 D若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 1000 kJ 答案 C 解析 昆虫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所以同化量410210200 kJ,昆 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7、能量就是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昆虫同化的能 量中约有 70/200100%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A 正确;昆虫粪便量属于 其前一营养级植物中未被昆虫利用的能量,B 正确、C 错误;若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 20020%1000 kJ,D 正确。 6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 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中 C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占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B 解析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用于植物呼吸 消耗

8、,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A 错误;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未被植食动物同化,B 正确 ; 表示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 能量, 并没有流向分解者, C 错误 ; 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 为植食动物同化量,植物同化量未知,D 错误。 7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 1/2 来自于乙,1/4 来自于丙,1/4 来自 于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 递效率为 20%。若戊体重增加 20 g,需要消耗植物( ) A1125 g B1600 g C2000 g D6500 g 答案 C 解析 甲为生产者,能量传

9、给戊共有以下食物链:甲乙戊,戊增加 20 g1/210 g,需要乙 10550 g,需要甲 5010500 g;甲丙戊,戊增 加 20 g1/45 g, 需要丙 5525 g, 需要甲 2510250 g; 甲丙丁戊, 戊增加20 g1/45 g, 需要丁5525 g, 需要丙255125 g, 需要甲12510 1250 g,故共需要甲 500 g250 g1250 g2000 g。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 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 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 注:图中 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

10、、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abcde 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次级消费者中被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C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 b 或 d 中 Dc 和 e 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形分析知,bcde 为本年度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能(固 定的能量),即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 错误;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 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 错误 ; 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 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 b 或 d 中,C 正确;b 和 d 可代表生产者 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D 错误。

11、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 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图中 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a100%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解析 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 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 c 为同化量,h 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 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 d 是初级消费者用 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 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 是流 入分解者的能量, e 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

12、能量, 所以 bhcfdhfeg, A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a100%,B 错误。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 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 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 正确。 10在如右图食物网中,a 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 x, 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 y,那么 x 与 y 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xa10x By20xa5x Cy20xa5x Dy100xa10x 答案 C 解析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 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 2

13、0%, 则 ymin为 : xa20%20%x(1a)20%20xa5x;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则 ymax为: xa10%10%x(1a)10%90xa10x;所以 20xa5xy90xa10x。 11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 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答案 A 解析 此水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食肉动物包括多个物种,不能组成一个种群, B 错误;群落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C 错误;该系统的能量由第一

14、到第 二、第二到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分别为 6.8%、8%,A 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是能 量的载体,而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不可分割,D 错误。 12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 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 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质积累量较少, 其/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A 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该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 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不是同化量与获取量的比值,B 错误 ; 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 是肉质的(动物可利用

15、的有机物多),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是草质的(动物可利用的 有机物少),所以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高于食草哺乳动物,D 错误 ; /值 越高, 说明有更多的摄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 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C 正确。 二、模拟小题 13(2018山东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下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 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用 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 C为防治农田

16、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 鼠的环境容纳量 D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 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甲的捕食和竞争消耗的能量最少,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 量最多, 说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 A 正确 ; 生物体同化的能量是一定的,若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则用于种群繁 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B 正确 ; 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增加其被捕食的比 例,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C 正确 ; 种群的同 化量有四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

17、失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D 错误。 14 (2018湖北武汉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 1 千克的草,则这 1 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有 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答案 C 解析 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 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 A 错误 ; 能量传递效率中的 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 并非个体与 个体之间的,B

18、错误 ;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能量就从无 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 正确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不能循环利用, D 错误。 15(2018辽宁省五校联考)在某牧场生态系统(假设食物链为:草羊狼)能 量流动过程中,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 a,羊粪便中的能量为 28%a,呼吸作用散失 的能量为 46%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羊同化的能量为 72%a B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 26%a C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28%a D若草固定的太阳能为 X,则从草到羊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a)/(25X) 答案 C 解析 羊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为其同化的能量,A 正

19、确;羊的同 化量(a28%a)减去呼吸消耗量(46%a)就是储存在其体内的能量(26%a),B 正确; 羊粪便中的能量(28%a)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根据题意无法求出羊流向分解者 的能量, C 错误 ; 能量传递效率是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 即 72%a 与 X 的比值,D 正确。 三、高考小题 16(2016全国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 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

20、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 减少,A 错误;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 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 错误 ; 鹰的迁入增加了 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 正确 ; 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 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 错误。 17(2016全国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 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

21、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反复利用,B 错误。 18(2015全国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

22、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A 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传递、转化和散失(生物的呼吸消耗),达到稳定状态时能量的输入等于散失,B 错 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正确;生 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D 正确。 19(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

23、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 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 正确;能量流动逐 级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 正确 ; 生产者 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还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 量及未被利用的能量,D 错误。 20(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 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

24、消耗的能量为 1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 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为 378042007980 Jm 2a 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7980/31920100%25%,B 正确 ; 因不知太阳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太阳鱼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无法计算,C 错误 ; 人工鱼塘中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 成一个生态系统,D 错误。 一、基础题 21某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被 破坏,如图为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

25、3 kJm2a1。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数据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_,肉食动物 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由图可知,营养级_(填 “较高”或“较低”)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 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分别为_、_。 (3)由图可知: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 _。 答 案 (1)1.1105(kJm 2a 1) 5103(kJm 2a 1) 较 高 (2)15.6% 3.33% (3)1.2104(kJm2a1) 解析 (1)由图中数据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自身呼吸消耗、转化 为

26、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的 能 量 ; 未 被 利 用 的 能 量 , 所 以 为 (23 70 14 3)103(kJm 2a 1) 110103(kJm2a1)1.1105(kJm2a1);据图分析,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 流入顶位肉食动物热能未利用分解者(0.252.15.10.05)103 7.5103,来源于植食动物的能量为 2.5103,则补偿输入为 5103 kJm2a1, 由图可知,营养级越高,补偿输入的能量越多,所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灾 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图中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14103(kJm2a1),加上补偿的

27、 能量 2103(kJm2a1),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 16103(kJm2a1),第三营养 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2.5103(kJm2a1),所以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 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2.51615.6%。第四营养级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为 0.25103(kJm2a1),第三营养级总的同化量为 7.5103(kJm2a1),所以 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0.257.53.33%。 (3)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 16103(kJm2a1),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为 4103(kJm2a1),则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同化 能量呼吸消耗

28、16103(kJm2a1)4103(kJm2a1)12103(kJm2a 1)1.2104(kJm2a1)。 22对某小型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甲、乙、丙、 丁为不同营养级。GP 为同化量,R 为呼吸消耗量。单位:102 kJ/(m2a)。 GPXR 甲12.62.99.7 乙838.2166.0672.2 丙0.90.40.5 丁105.038.866.2 分解者184.523.8160.7 请分析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 X 的含义是_。该生态系统初 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 100% 流入下一营养级,原因在于_。 (2)流

29、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_ kJ/(m2a)。分析表格可知,该生态系统 有机物的总量呈现_趋势。 答案 (1)用于该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2% 一部分能量用于本 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2)838.2102 减少 解析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 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 X 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图中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所以该 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2.6105.0100%12%。 由于一部分能量用于本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一部分能量流向

30、分解者,所以上 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 100%流入下一营养级。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乙的同化量,为 838.2102 kJ/(m2a)。分析表格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总量大于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该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呈现减少趋势。 二、模拟题 23(2018长沙一模)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图中的_。 (2)图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 (3)蜣螂 N6所利用的能量是直接来自生产者还是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 _。请说明理由 _ _ _ _。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

31、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请据图分析能量流动逐 级递减的原因有哪些? _ _ _ _。 (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 (1)N2(文字回答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可考虑适当计分) (2)N5/N2100% (3)生产者 蜣螂 N6所利用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 并未被初级消费者 同化,本质上应该是生产者同化的部分 (4)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解析 (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生产者同化的太 阳能,分析图形应是 N2。 (2)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分析图形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 量是 N2,第二营养级同化量是 N5,所以能量传递效率是

32、 N5/N2100%。 (3)蜣螂 N6所利用的能量是直接来自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因为蜣螂 N6 所利用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并未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本质上应该是生 产者同化的部分。 (4)能量流动是随着营养级进行的,而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食物关系是不能 逆转的,每一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这 些是不能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三、高考题 24(2018全国卷)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 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 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

33、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 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_ _ _ 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 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 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 述 “恐 惧 生 态 学 ”知 识 推 测 , 甲 的 数 量 优 势 地 位 丧 失 的 可 能 原 因 是 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

34、 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 因有_(答出两 点即可)。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 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野猪因恐惧而部分迁 出该地区 解析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 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 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 解者分

35、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 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 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 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 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 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 物的 “恐惧” 程度比乙高, 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

36、猪对农 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一是 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 “恐惧”减少了采食,还可能是野猪部分迁出,而导致个体数减少。 25(2018江苏高考)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 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 丙为 3 种鱼,丁为 1 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 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 (2)图 1 所示食物网中,

37、次级消费者是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 (3)根据图 1 分析,除了图 2 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_。 (4)结合图 2 分析,图 1 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 率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 种是_。 (6)从 生 态 学 角 度 解 释 , 污 染 物 排 放 导 致 水 质 恶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_。 答案 (1)水草甲丁 (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 (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

38、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图中第二营养级中的甲的能 量可以流向第三营养级丙、丁,图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 (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丙、丁。丙和 丁可以共同竞争乙,而丙又被丁捕食,故丁和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初级消费者(乙)的能量有三个去向,一是自身呼吸 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丙和丁),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4)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甲同 化量乙同化量)/25000,甲同化的能量未知,乙同化的能量为 1900 kJ,故第一、 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于 7.6%(1900/25000100%)。 (5)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在最高营养级中的含量最高,即丁中农药含量最高。 (6)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河流 的污染物超过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时,就会造成河流水质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