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828716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一、选择题1.(2015陕西宝鸡质检)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2.(2015陕西五校一模)“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

2、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3.(2015河南豫东、豫北十校联考)“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4.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父子B.兄弟C.平等D.大宗与小宗5.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稳定了西周的政

3、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7.(2015河北沧州质量检测)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A.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到破坏B.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

4、制C.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8.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良工”认识无误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9.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在当时中国,“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条件有()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百家争鸣”局面形成A.B.C.D.10.(2015河

5、北邢台摸底)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A.省刑慎刑B.先礼后刑C.废除刑法D.刑罚得当11.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2.(2016四

6、川南充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一部分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被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二、非选择题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

7、”“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生变化的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

8、可以想象到的原因。英威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全后汉文材料四(甲骨文)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两百多个。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字”措施的因素。(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威尔斯观点的认识。(3)材料三、材料四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请说明理由。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

9、“周礼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因此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非常丰富,但不能表明已经成熟,C项表述错误;材料中荀子的观点是:“从士一级以上的人,必须用礼乐去节制他们”,因此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表述正确。故答案为C项。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在地方行政组织上实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故选B项。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10、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的确立是在秦朝,而材料反映的分封制存在于西周,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对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后世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C项与此无关,排除。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是宗法制,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4.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宗法分封制下出现家国一体的现象,A项不符合武王与周公的血缘关系;B项仅体现血缘,不能体现周王的政治地位;C项不能体现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均排除。D项包含了政治与血缘双重关系,符合题意。5.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影响。西周分封的主体为同姓亲族,体现了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11、的关系,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影响深远,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为当时的影响,C、D两项与材料无关。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应为春秋时期孔子首倡,B项开始于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均晚于题目限定时间“西周”;西周的教育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故排除C项;以礼为首的西周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本题应选D项。7.A解析:材料中刘向以春秋时期的事例说明生而富贵但不知道借鉴历史教训而又得意洋洋的人很少了,材料信息“生而富贵”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A项正确;分封制实行于西周,B项错误;“自得”是指精神层面的满足,不是

12、指贵族生活的富足,C项错误;西周时期的诸侯仍然要听从周王的命令,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8.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重用天下英雄、使天下的好原料好工匠到来,就有战胜敌人的武器装备了。A、B、C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9.C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上,士阶层崛起;政治上,分裂割据、矛盾尖锐,故正确;“百家争鸣”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的表现,不是条件,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10.B解析:材料的意思为:孔子认为:“圣人治理教化

13、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故B项符合题意。11.C解析:题干信息“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表明美国招生体现了打破出身和财富限制的尚贤精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故选C项。12.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关键词是“主要目的”,秦迁移六国贵族、富豪,目的是让他们与故国分离

14、,从而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秦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3.参考答案:(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

15、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2)问,对比分析血缘关系及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并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方式与西周的不同,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原因。14.参考答案:(1)因素:传播文化;巩固国家统一。(2)不认同。文字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材料四较可信。理由:它既有史记的相关记载,又有大量出土文物作为物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字。第(1)问,根据材料“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威尔斯把中国不强大的原因归结为“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显然是错误的,根据题目的两个角度回答认识即可。第(3)问根据考古发掘以及史书记载可判断出材料四较可信。“理由”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