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1545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50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5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秘籍 05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秘籍 05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典例 1典例 1 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延续一段时间。下图 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 和 N 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是 将蟾蜍的神经元浸浴在由低至高的三种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请 据图回答: (1)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_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在每个小枝的末端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其 释放的神经递质除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外,在特定情况下,也能使肌肉收缩和_。 (2)若在图甲 A 处给

2、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 的指针发生偏转,而 N 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推测最可能的原因 是_;若 N 的指针偏转,则其偏转次数的情况是_(填“一 次”“二次”或“多次”)。 (3)图乙实验的结果说明:_。 (4)河豚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结合。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 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分析原因是: _。 【答案】(1)轴突 (某些)腺体分泌 (2)A 处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多次 (3)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 (4)河豚毒素与构成钠离子通道的糖蛋白结合后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影响钠离子内

3、流(或:钠离子内流 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 【解析】(1)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其释放的神经递质除能 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外,在特定情况下,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2)在图甲 A 处给予一个适 宜的刺激,M 的指针发生偏转,而 N 的指针未发生偏转,图中各结构均正常,则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处神经元 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若 N 的指针偏转,由于左侧的两个神经元构成了一个循环,则其将偏转多次。(3) 图乙实验的结果说明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膜外钠离子浓度越 大,则动作电位越大。(4)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

4、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 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说明河豚毒素与构成钠离子通道的糖蛋白结合后导致蛋白 质结构改变,阻碍了钠离子内流 (或:钠离子内流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 抢分秘籍抢分秘籍 (1)理清膜电位变化曲线模型 a 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大,对 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 K外流, 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ac 段动作电位的形成 : 神经细胞受刺激后, Na通道打开, Na大量内流, 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 表现为外负内正;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ce 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

5、位恢复为静息电位。 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Error! 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Error! (2)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 (3)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4)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典例 2 典例 2 如图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c 为刺激为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未受刺激时,电表或测量值可代表静息电位 B刺激 a 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 c 点,可用来说明兴奋的传导

6、方向 D若增大胞外 Na+浓度,刺激 c 点,则电表偏转幅度增大 【答案】A 【解析】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未受刺激时,两个电流表测定的都是零电位,都不是静息电位,A 错 误;刺激 a 点,产生的兴奋通过突触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并先后通过电流计的左右两侧,因此电流计 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正确;刺激 c 点,电表指针偏转 2 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 双向传导,但是电表不偏转,说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C 正确;若增大胞外 Na+浓度, 刺激 c 点,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导致电表偏转幅度增大,D 正确。 抢分秘籍抢分秘籍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

7、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abbd) 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 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 点,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典例 3典例 3 人在恐惧、紧张等情绪压力下,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释放相关激素,引起一系列 反应,如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

8、脏,使心率加快。根据下图信息,回答相关 问题。 (1)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 使靶细胞_发生变化。如激素 A 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_。 (2)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其原因之一是激素一经靶细胞_ 后就被灭活。 (3)激素 D 能抑制 T 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研究发现,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 体液免疫能力会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是_。 (4)下丘脑对激素 D 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 B 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 素 D 的分泌量_(填

9、“增加” “不变” 或 “减少”)。 但健康人体内激素 D 浓度不会持续过高, 其原因是_。 【答案】(1)原有的生理活动(或代谢) 肝细胞膜上有激素 A 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 A 能促进肝糖原 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2)接受(结合)并起作用 (3)激素 D 长期偏高,抑制 T 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B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降低体 液免疫的水平 (4) 增加 反馈调节 (或激素D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 或激素D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物质B、 C) 【解析】分析题图: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使之分泌激素 A,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情绪压力 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

10、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 力的长期效应。(1)激素能够调节代谢,因此激素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有可能使靶细胞 原有的生理活动加快,也有可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减慢。如激素 A 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 其原因是肝细胞膜上有激素 A 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 A 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2) 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 就被灭活。(3)T 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 B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 解的情况下,激素 D 长期偏高,抑制 T 淋

11、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B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 降低体液免疫的水平,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或减弱)。(4)下丘脑对激素 D 分泌的调节与对甲 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 B 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 D 的分泌量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 下丘脑对激素 D 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因此当激素 B 分泌增多时,会引起激素 D 的分泌增多, 当激素 D 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抢分秘籍抢分秘籍 1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

12、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作用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 水平。 2牢记激素调节的 3 个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提醒(1)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属于信息分子,只起调节作用。 (2)激素运输无定向性,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特定受体结合后才发挥作用。 (3)激素分子只能识别特定靶细胞,因为只有靶细胞具有能和激素分子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4)激素受体的部位有细胞膜表面和细胞内部。 典例 4典例 4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血糖平衡的意义在于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 的正常代谢活动提供能源物质。

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I/C),在不同生理状况下是不同的。当机体处于饥饿或长 时间运动时, I/C 会明显_, 此时肝细胞中物质代谢的变化是_。 (2) 将胰岛 B 细胞分别接种于含 5.6 mol/L 葡萄糖 (低糖组) 和 16.7 mol/L 葡萄糖 (高糖组) 的培养液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 高糖组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多。 该实验结果说明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_ _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 其意义是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某糖尿病患者由胰岛

14、B 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据此推测 : 该糖尿病是针对胰岛 B 细胞的一种_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 免疫导致的。 【答案】(1)下降 肝糖原分解加强,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速度加快 (2)血糖含量 (3)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4)自身免疫 细胞免疫和体液 【解析】(1)当机体处于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葡萄糖因被氧化分解供能而使血糖的含量降低,此时对胰 岛 A 细胞的刺激增强,使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而对胰岛 B 细胞的刺激减弱,导致胰岛 B 细胞分泌的 胰岛素减少,因此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I/C)会明显下降。在此种状

15、态下,肝细胞中的 肝糖原分解加强,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加快。(2)依题意可知:高糖组和低糖组的胰岛 B 细 胞释放的胰岛素的量有差异,且高糖组胰岛 B 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多,说明胰岛 B 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 的变化,并能调节胰岛素的分泌。(3)葡萄糖转运载体具有运载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功能。当血糖浓度上升 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在于: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进而被利用, 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 患者血液中含有的抗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都会导致胰岛 B 细胞损伤, 说明该糖尿病是针对胰岛 B 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病 ; 抗胰岛 B

16、 细胞的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效应 T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可见,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抢分秘籍抢分秘籍 1理清血糖浓度变化的原因 (1)升高的原因:摄取了食物中的糖类;在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也 可使血糖浓度升高。 (2)降低的原因:胰岛素促进血糖的三个去路,抑制两个来源;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而能量的 主要来源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2明确下丘脑的作用 (1)图示 (2)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典例 5典例 5 如图表示

17、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北方寒冷冬季,人体会出现血压轻度上升的症状,易引发慢性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结合所学体温调 节知识,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答出一点即可) (2)引起激素丁分泌量增加的有效信号刺激是_。 (3)有研究表明,适量的乙醇会抑制激素丁的分泌,某实验小组欲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结果进行验 证,实验过程中不能测定激素丁的含量,实验过程如下: 将健康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家兔均分为 A、B 两组。 A 组为实验组,注射_溶液,B 组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测 A、B 两组家兔的_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_。 该实验小组刺激家

18、兔的迷走神经, 发现家兔的尿量也明显增加, 说明机体调节尿量的方式是_。 【答案】(1)血管收缩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适量的乙醇 排尿量 A 组排尿量多于 B 组 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解析】(1)北方寒冷冬季,人体会出现血压轻度上升的症状,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是血管收缩。(2) 分析题图可知,激素丁在水盐调节中起作用,故为抗利尿激素,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的有效信号刺 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根据题干“适量的乙醇会抑制激素丁的分泌,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 结果进行验证, 实验过程中不能测定激素丁的含量”, 因此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注射乙醇, 因变量为尿液的量。

19、将健康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家兔均分为 A、B 两组;A 组为实验组,注射适量的乙醇溶液,B 组为对照组,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 A、B 两组家兔的排尿量的变化;实验结果预测:A 组排尿量多于 B 组;该实验小组刺激家兔的迷走神经,发现家兔的尿量也明显增加,说明机体调节尿量的方式是神经 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抢分秘籍抢分秘籍 规避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 误区 1: 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 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误区 2: 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

20、在下丘脑中。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 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 黏膜和内脏中。 误区 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 误区 4:误以为渴感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渴感和其他感受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典例 6典例 6 登革热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主要的免疫反应如下图所示。 (1)登革热病毒入侵后,部分 B 细胞活化为相应的浆细胞产生特定抗体。B 细胞活化为浆细胞,一般需要 什么条件?_。 (2)受病毒刺激而产生的 M 抗体对患者的康复是否有利?试结合上图进行简要说明_。 (3)患者初次感染时,14 天后可以在体内检测到 G 抗体,再次感染

21、时第 2 天就检测到 G 抗体。请简要解释 再次感染时 G 抗体迅速出现的原因_。 (4)上图显示了登革热患者康复主要依靠哪些种免疫?_。 【答案】(1)病毒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 (2)不利,M 抗体促进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增殖,从而加重病情 (3)初次感染时患者机体产生的相关记忆细胞,在再次感染时受到病毒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继而分泌大量抗体 (4)体液免疫 【解析】(1)登革热病毒入侵后,病毒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使得部分 B 细胞活化为相应的浆细胞 产生特定抗体,B 细胞活化为浆细胞。(2)受病毒刺激产生的 M 抗体促进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增殖,从 而加重病情,因此 M

22、 抗体对患者的康复不利。(3)初次感染时患者机体产生的相关记忆细胞,在再次感染 时受到病毒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继而分泌大量抗体,因此再次感染时第 2 天就检测到 G 抗体。 (4)题图显示了登革热患者康复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抢分秘籍抢分秘籍 1三看法确认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妙用“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1)看产生抗体的浓度: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2)看产生抗体的时间: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 的速度快。 (3)看患病程度:初次免疫往往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 3抓“关键”快速确认三类免疫异常病 (1)自身免疫

23、病免疫“错误”。 (2)过敏反应免疫“过度敏感”。 (3)免疫缺陷病免疫“不足或缺陷”。 4巧判免疫应用中的“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1)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 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备真正病原体感染(防患于未然)。 (2)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 灭病原体。 典例 7典例 7 冬泳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冬泳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很多研究表明,科学冬泳能提高身体素质。请回答有关问题: (1)寒冷刺激人体皮肤冷觉

24、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 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_和_两种激素的分泌增 加,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机体的产热量_(大于/等于/小于)散热量。 (2)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情况下,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较慢, 其原因是_。 (3)冬泳过程中胰岛分泌的_会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保证能量的供应。 (4)人在水中会产生尿意,该感觉的产生_(是/不是)反射,此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是_(单向/双向)的。 【答案】(1)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等于 (2)

25、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递需要时间长,而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导所需时间短 (3)胰岛素 (4)不是 单向 【解析】(1)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2)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由于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递需要的时间长,而兴奋通过反射弧传 导所需时间短,因此通常情况下,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较慢。(3)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 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保证能量对机体的供应。(4)人在水中会产生尿意,是因为相应的感受器受到 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传

26、入神经传到脊髓,进而传到大脑皮层,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即没有经过 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该感觉的产生不是反射。此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抢分秘籍抢分秘籍 1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解读神经调节、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三者的关系 相关分析: 图中 a、b、c 表示相应的信息分子,其中 a 为淋巴因子和抗体等,b 为神经递质,c 为激素。这三类信 息分子的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归纳如下: 调节方式信息分子来源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 体液调节激素内分泌腺细胞相应靶细胞 抗体浆细胞抗原 免疫调节 淋巴因子T 细胞B 细胞等 2用知识联系法解读生命活动调节模

27、型 (1)联系水盐平衡调节:若上图表示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a 表示下丘脑,则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 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 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 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联系反射弧结构:若上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 表示感受器,b 表示神经中枢,c 表示效应器, 则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 (3) 联系二次免疫 : 若上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二次体液免疫, c 表示抗体, 则 a 表示记忆细胞, b 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联系血糖调节:若上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a 表

28、示胰岛,则 b 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 表示 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 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1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 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如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 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 M 结合后,将导致细胞 Y 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图中是突触前膜 DMAOID 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

29、递质浓度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单胺类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的蛋白 M 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单胺氧化酶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 触后膜结合减少,进而引起抑郁症;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的合成或活性, 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具有减缓抑郁的功效。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 M 结合后,将导致细胞 Y 膜电 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 错误;细胞 X 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利 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是突触前膜,C 正确;MAOID 能抑制单胺

30、氧化 酶的合成或活性,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因此可以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D 正确。 2诺如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以肠道传播为主,感染性强,感染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 腹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诺如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严重的呕吐、腹泻会使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C机体对诺如病毒的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 D若感染者体温维持在 39. 5数小时,则该过程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答案】A 【解析】A、诺如病毒属于病毒,生命系统最低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错误;B、严重的呕吐、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水盐代谢调

31、节失衡,内环境稳态遭 到破坏,正确;C、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诺如病毒的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效应 T 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正确;D、若某人体温维持在 39.5 不变,说明该过程中 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正确。 3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 a 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图甲中 a 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 b 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 Na+液体环境中,则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 mV D若神经纤维处于图中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答

32、案】C 【解析】兴奋传导到 a 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 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 所以在 a 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 错误;图乙所示的变化是出现动作电位,产生一次兴奋 的过程。因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 a 处释 放的递质不一定会使 b 产生兴奋(即出现动作电位),B 错误;乙图处于状态为动作电位,是由 Na+内 流造成的,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 Na+液体环境中,则 Na+内流减少,图乙所示膜电位会降低,即低于+40 mV,C 正确;动作电位的形成是 Na+大量内流的结果,而 Na+内流是协助扩散,不是主动运输

33、,D 错误。 4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B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直接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 C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 DHPG 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在光暗信号的刺激下,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 神经传到松果体,进而引起褪黑素的分泌,可见,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 正确;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 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去甲

34、肾上腺素属于一种神经递质,B 错误;光 暗信号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通过影响 HPG 轴发挥调节作用,影响雄性激素 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 正确;HPG 轴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 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睾丸增加雄性 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雄性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 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 可见, HPG 轴发挥调节作用, 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D 正确。 5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找出病变的部位,现通过给两人

35、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 30 min 和注射后 30 min 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测定结果知下表。 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mU/L) 注射前注射后 健康人930 甲22 乙229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B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 C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也是下丘脑 D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也是垂体 【答案】B 【解析】给甲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注射前与注射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不变,说明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发挥作用,甲的垂体发生病变;给乙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注

36、射后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明显上升, 说明原来缺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乙的下丘脑发生病变。 A 项、 C 项、 D 项错误,B 项正确。 6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下,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B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传递信息 D若丙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答案】A 【解析】寒冷条件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 错误;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 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B 正确;乙可以表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可增加产热量,C

37、 正确;丙可以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D 正确。 7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异常,属于糖水病的并发症之一。该病是由高血糖引 发的心肌线粒体功能损伤,主要是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导致线粒体耗氧增加和呼吸功能 损害,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患者的高血糖会导致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一定高于正常人 B患者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耗氧增加但糖类氧化分解减少 C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血糖的摄取能力减弱 D患者需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利于控制血糖浓度 【答案】A 【解析】A、患者血糖浓度高,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但有些患者的高血糖是由

38、于自身胰岛素分布不 足引起的,错误 ; B、脂肪中氧含量远少于糖类,分解相同量的脂肪消耗的氧气要多于分解相同量的糖类, 因此线粒体的耗氧量增加,正确;C、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这样 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血糖的摄取能力减弱,正确;D、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因此患者 需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控制血糖浓度,正确。 8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所吃食物过咸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减少 B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减少 D当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时,体温保

39、持相对恒定 【答案】A 【解析】当所吃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 错误;血糖调节为神经体液 调节, B正确 ;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 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 则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 正确;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D 正确。 9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大多因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 不及时,死亡率极高。下图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 B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40、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 图示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其中表示吞噬细胞 ; 表示 T 细胞;表示 B 细胞;表示效应 T 细胞;表示记忆细胞;表示浆细胞。细胞为吞噬细胞,对该 病毒进行识别、 吞噬和处理, A 正确 ; 细胞为 T 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 T 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 错误;细胞为记忆细胞,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 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即效应 T 细胞和效应 B 细胞(浆细胞),C 错误;细胞为浆细胞,浆 细胞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结合,D

41、错误。故选 A。 10接种甲型 H1N1 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甲流的有效措施。研究人员为了研究 C48/80(是一种可激活吞噬细 胞的聚合物)对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做了如下表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接种疫苗 28 天后,实验处理及结果检测 组 别 H1N1 疫 苗剂量 (g) 辅助剂 C48/80 注射致死 剂量病毒 小鼠血清 IgG 抗体水平 注射病毒 21 天后小 鼠存活率(%) A1.513100 B1.511.3100 C0.1511.387.5 D0.159.6750 E6.00 F1.5CTB*14.33100 注:CTB*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辅助剂,可增强疫苗的免疫效力

42、A该实验的对照组只有 B、D、F 三组 BC48/80 有增强 H1N1 疫苗免疫效力的作用 CE 组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最低,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少记忆细胞 D实验结果表明,随 H1N1 疫苗剂量的增加,小鼠的 IgG 抗体水平和存活率升高 【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内容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 C48/80 对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因此对实验组进行的变 量处理是接种不同剂量的疫苗和添加C48/80, 因此实验中不接种疫苗组与不添加C48/80组均为对照组, 因此该实验的对照组有 B、 D、 E、 F 四组, A 错误。 C 与 D 组相比, 在疫苗剂量相同的前提下, 添加 C48/80 的实验组的小

43、鼠的血清 IgG 抗体水平及注射病毒 21 天后小鼠存活率(%)都高于不添加 C48/80 组;A 与 C 组相比,说明在添加 C48/80 的情况下,疫苗剂量越大,小鼠的血清 IgG 抗体水平及注射病毒 21 天后小鼠存活率(%)越高;综上所述,C48/80 有增强 H1N1 疫苗免疫效力的作用,且在添加 C48/80 的 条件下,随 H1N1 疫苗剂量的增加,小鼠的 IgG 抗体水平和存活率升高,B、D 正确。接种疫苗后,疫苗 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 E 组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最低, 最可能的原因没有接种疫苗,体内缺少记忆细胞,C 正确。 11铅和

44、镉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很低,一般不影响人体健康。当环境受到铅或镉污染后, 大量的铅或镉可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 引发中毒现象。 如铅可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引起儿童多动、 狂躁不安等,还能抑制 T 细胞的功能,免疫力减弱;镉被人体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肾脏中,使肾小管 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可表示铅使人狂躁不安的作用机理。正常情况下,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氨基丁酸(一 种抑制性递质)通过_方式释放,并与图中的_(填标号)结合,引起 Cl-内 流,突触后膜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值增大,从而促进放松和消除紧张。由此推测,铅使儿童狂躁不 安的可能原因是_。 (2)铅抑

45、制了 T 细胞的功能,会使免疫系统的_功能降低。 (3)由于镉中毒患者的肾脏中蓄积大量的镉,导致其内环境稳态失调,原因是_。 (4)此实例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 【答案】(1)胞吐 c 铅抑制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 (2)防卫、监控和清除 (3)镉中毒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弱或丧失(抗利尿激素失去了靶细胞 等)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1)氨基丁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即 c 结合,引起氯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促进方式和消除紧张,而铅中毒 患者会出现狂躁不安,高度紧张,可能是铅抑

46、制了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的结合。(2)T 细胞会参与特异 性免疫,铅抑制了 T 细胞的功能,神经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均会出现降低,免疫力低下。(3) 镉中毒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其内环境稳态失调。(4)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2如图 1 是人体某种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图 2 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伤过程图解,图 3 为反射弧中神经 一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 1 中 A 细胞产生的 C 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 B 细胞。如果 A 细胞是垂体细胞,B 细胞 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则 C 物质为_。 (2)如果图 1 中 A 细胞是某人胰岛 B 细胞且功能正常,却在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 该人_(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该疾病从免疫 学的角度分析属于_,_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