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412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析读专题05.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 验实 验 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的考试大纲生物部分在 “考试范围与要求”方面没有任何变化,体现了考纲 制定的稳定性。考纲是命题的依据,预计 2019 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在知识广度和能力深度考查方面会继续充 分体现考试目标和要求,重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生物学实践和探究能力的掌握情况,引导高中 教学全面培养学生 215%的盐酸和 95%的酒精组成解离液,作用是使组织细胞分散。 3可溶性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可溶性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 对本类多个教材实验的组合题型的考查,需要对课本实验掌握牢固,从原理、目的及实验过程都不能忽视。 对教材实验要多

2、积累,多归纳总结,从中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6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 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探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分裂期细胞占比/% 可可碱浓度 mmolL1 有丝分裂指数 % 前期和中期后期和末期 种子发芽率/% 03.733.040.6981.5 0.12.902.160.7468.1 0.52.101.720.3818.6 1.01.961.720.242.3 注: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

3、到的试剂是_, 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号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_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 1.0 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 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_。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导致染色 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_。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 可能原因,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 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_。 【答案】(1)盐酸和酒精 中 (2)减少 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降低 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一段时间后

4、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 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解析】(1)实验中将根尖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据图可 知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细胞应处于分裂期的中期。(2)据表可知,对照组 中后期和末期分裂指数为 0.69%,可可碱浓度为 1.0 mmol/L 时实验组后期和末期分裂指数为 0.24%,故 较对照 组减少。依题意可知:染色体无法移向两极,产生原因可能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 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减少。(3)据表可知,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降低。依题意 可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可可碱浓度,因变量

5、是种子中赤霉素含量。因此,实验设计思路:设置一定 浓度梯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进而得出可可碱浓度与 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专题 03 实验探究类实验专题 03 实验探究类实验 本专题包括: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 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命题规律:命题规律:本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某一生物学现象做出合理假设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考查实 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 实验设计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实验操作步骤的补充、 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结果的观察、 记录、分析和

6、结论的判断,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内容和合适的观察方法,对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并 得出结论等。 命题趋势:命题趋势:预计 2019 年高考实验题仍将注重对教材实验的考查,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试剂的作用、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等,另外,很有可能出现对教材实验的拓展考查和创新考查,体 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高考命题原则。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基础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给出 实验思路和方法,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进行补充完善等。 1为了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最合理的是 试验编号探究课题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

7、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实验 B实验 C实验 D实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相关知识。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 活性的影响,A 错误;温度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影响不大,一般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 正确;研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材料中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可溶性淀粉,所以材料选取不 合适,C 错误;pH 值不仅影响酶的活性,pH 也会影响可溶性淀粉的水解,不宜用淀粉酶探究 PH 对酶活 性的影响,D

8、 错误。 2如图为测定细胞代谢相关速率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则烧杯内的液体应为清水 B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则应在光下进行且烧杯内的液体应为 NaOH 溶液 C如果要直接测定实际光合速率,则烧杯内的液体应为 Na2CO3溶液 D为了减少误差,应保持环境条件(温度和气压等)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应在遮光条件下,烧杯内的液体应为 NaOH,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 氧气的吸收量测得呼吸速率,A 错误;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则应在光下进行且烧杯内的液体 应为 NaHCO3,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测得净光合速率,B

9、 错误;一定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能 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烧杯中的液体为 Na2CO3溶液,不能用于测定光合速率,要想测定实 际光合速率, 就得先分别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 C 错误 ; 为了减少误差, 应保持环境条件 (温 度和气压等)相对稳定,D 正确。 【试题评析】本题以实验装置为载体,考查测定细胞呼吸速率或光合作用速率实验装置的设置、变量控制、 实验结果预测与原因分析等内容。装置类实验题本身较复杂,又涉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原理,对考生 的实验设计、探究与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试题难度较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 注意三点:一看能否对照,如探究细胞呼吸

10、方式时 NaOH 溶液组和清水组对照,探究有氧呼吸速率时需要煮 熟后冷却的种子组与萌发的种子组对照;二看实验条件,如无光条件下测定呼吸速率,有光条件下测定植 物净光合速率;三看气体体积变化,如瓶内气压的增减导致液滴移动方向相反。 3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 错误;由于培养液

11、中营养物质有限, 转速 150 r/min 时, 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 呈 “S” 型增长, B 正确 ;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 C错误 ; 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 错误。 4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经诱导处理的根尖经卡诺氏液浸泡后,用清水冲洗 2 遍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带冷光源的诱虫器采集小动物 D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答案】D 【解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卡诺氏液处理根尖

12、后,需要用体积分数 95%的酒精冲洗 2 次,A 错误;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现在血球计数板上盖盖 玻片,再滴培养液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慢慢侵入计数室中,用吸水纸洗去多余的培养液,最后放在 显微镜下观察计数,B 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带热光源的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其原 理是利用土壤小动物有怕热、避光、趋湿等特点驱赶小动物不断进入收集瓶中,C 正确;调查某种人类 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时,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 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D 正确。 【试题评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

13、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调查土壤中 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 知识进行梳理,最后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本题 ABC 三选项都易错,因为在低温诱导染色 体加倍实验中,冲洗解离液是用清水,而冲洗卡洛氏液是用酒精;若忽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则误认 为培养液是直接滴在计数板上;若不注意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避光、趋湿、怕热等) ,则容易错选。 5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32P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中有放射性

14、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C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答案】C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需用含 35S 和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A 错误;32P 标记时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较强的原因有:混合保温时间过长导 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后被离心到上清液中,或者是保温时间过短导致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未侵染大肠杆 菌就被搅拌后离心到了上清液中,B 错误 ; 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搅拌不充分,噬菌体外壳与 细菌没有分离,沉淀物中

15、会存在少量放射性,C 正确;分别用 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 肠杆菌后,保温时间要适当,长时间的保温可能导致大肠杆菌已裂解,D 错误。 【试题评析】1噬菌体是 DNA 病毒,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 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如下: 子女患病人数双亲性 状 调查家庭 个数 子女 总数男女 总计 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汇总总结,统计分析结果。 (2)回

16、答问题: 请在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填出可能的双亲性状。 若男女患病比例相等,且发病率较低,可能是_遗传病。 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男多于女,可能是_遗传病。 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女多于男,可能是_遗传病。 若只有男性患病,可能是_遗传病。 【答案】(2)双亲都正常 母亲患病、父亲正常 父亲患病、母亲正常 双亲都患病 常染色体隐性 伴 X 染色体隐性 伴 X 染色体显性 伴 Y 染色体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时,需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设计记录表格、对 调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等。在设计的表格中要有双亲的性状、子女的性状、调查总数、子女的性 别等, 便于结果的分析。 在进行结

17、果分析时, 要注意结合所学的遗传学知识进行, 若男女患病比例相等, 且发病率较低,表明致病基因与性染色体无关,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 且男多于女,可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女多于男,说明可能是伴 X 染 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只有男性患病,说明致病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是伴 Y 染色体遗传病。 近几年的高考对实验设计类试题趋向多元化, 但仍以设计对照实验为主, 其次也会出现观察类、 模拟类、 调查类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如何操作、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控制,仍是实验设计考查的核心。 实验题常结合考纲中重要的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命制。在考查基础

18、知识的过程中考查实验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等能力,实验题仍然是年年必考的内容。 凸显实验能力的考查。如对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实验原理和变量的确定,物质分离方法的考查,重 视对教材实验的基础考查。 近几年生物学科高考新课标卷对“实验”模块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一步回归教材1进一步回归教材 实验设计、实验分析的试题,其取材、设计思想、操作方法等更多地源于教材。就教材实验本身而言, 简单再现型的考查占据比重不大,更多的是考查实验对原理现象的解释。 2实验设计的试题趋向多元化2实验设计的试题趋向多元化 实验设计仍将以对照实验设计验证性或探究性为主,不排除考查观察类、模拟类、调查类实验设计的可

19、能。对照实验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可能由 2 组对照发展为多组对照,由分组对照发展为轮组对照。自变量 如何操纵、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控制,仍是实验设计考查的核心。 3实验分析仍将占据较大的比重3实验分析仍将占据较大的比重 实验分析将重点考查结果结论的推导、图表数据的处理、原理现象的解释、已有方案的评价与修正,更 重要的是实验思想方法的考查。 基于以上对高考卷“实验”模块考点的分析,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剖析典例,建立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并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技巧1剖析典例,建立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并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技巧 可以选择部分题目或典型的实验设计案例,按照实验目的、原理、材料

20、及用具、假设、方法步骤、现象、 预期、结果、结论等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对照类型、单一变量、所用的实验方法、观测指标等各是什么, 明确操控变量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挖掘教材各章节中蕴藏的有关实验内容2挖掘教材各章节中蕴藏的有关实验内容 很多高考实验题都来源于教材或是直接来自学生实验或是来自经典实验的变形或拓展或是对教材实验 进行迁移以解决新的问题,还有的是针对教材上的一些结论,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对于这 种类型的实验题,既不超纲,使得实验复习有据可查、有本可依,又不失考题的灵活性,因此,实验复 习还应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3复习时应弄懂考纲规定的每个实验 3复习时应弄懂考纲规定的每个实验

21、 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相关数据测量与分析处理、实验结论总结及注意事项等,提炼其中的要点、 重点、难点。 4对考纲规定的实验进行归类总结,提升规律,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4对考纲规定的实验进行归类总结,提升规律,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对考纲规定的实验进行科学分类,如观察类实验、物质提取与鉴定类实验、探究性与验证性实验、研究 性课题等,研究不同类型的实验共性与差异性,同时从解题规律等角度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例 如,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相同在于实验原理、所用材料、方法步骤。区别在于:验证性实验中每 个装置只有一种现象以及由这种现象引出的唯一结论;探究性实验则需要分情况而定,是不确定性的, 通常

22、会出现多种可能性现象和由这些现象引出的多种可能性结论。 5细心研究课本中的经典实验,体悟和总结生物学科实验的一般思维与技巧 5细心研究课本中的经典实验,体悟和总结生物学科实验的一般思维与技巧 在新课标课本中优秀的实验是比较多的,比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光合作用的 发现史、植物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的提取与分离、基因在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与噬 菌体侵染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实验都体现了优秀科学家们在生物上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缜密的思 维方法以及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通过对这些优秀实验的探究 从中学会科学工作者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对

23、应的假设、设计相关实验、完成相应实验、分析相关现象 与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并将这些总结起来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命题素材, 运用生物学原理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研读高考原题,精炼检测名题,提升解题能力6研读高考原题,精炼检测名题,提升解题能力 加强对历年高考原题的学习,有利于考生认识高考题型特点,掌握答题得分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尤其 是验证性实验和探究实验。复习时应通过对典例的剖析强化以下几个内容试题研究目的的寻找、符合 目的的实验操作步骤的制定、实验变量的确定和控制、无关变量的平衡方法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如何确 定分组依据、实验结果的测量方法等。通过经常性的反复思考形成把握题意准确、提取信息快捷、答题 方向明确、书写规范完整。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