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762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5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 06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 06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新航路开辟考点一:新航路开辟 1 (2019 年江苏卷,23,14 分)(2019 年江苏卷,23,14 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 换” ,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 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 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 ,到 17 世纪初只剩

2、下不 到 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 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 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 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 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 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

3、济动因。 (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5 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3 分) 【答案】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时间 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 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

4、 “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 亡的数理可能更大” “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屠杀、疾病 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 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 “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 参半” “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 ,可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进 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方面进 行分析。 1 (2018 年 4

5、月浙江选考,18,2 分)(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18,2 分)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 低贱的食物, 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系列的战争、 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 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B C D 【答案】C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 明链接的方式,故选 C 而排除含有的选项。 【名师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

6、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 排除法,一般是排除 : 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 ; 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 , 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 ;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 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 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 (2017 年北京卷,21,4 分)(2017 年北京卷,21,4 分)图 9 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 (NOVA,REPERTA) 。图中 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

7、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的“新发现 (NOVA,REPERTA) ”以及图片中的“罗盘” 、北美洲即可知是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 正确。A、C、D 描述的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 ,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根据这点,和 题目的英文对比,然后指南针的运用有利于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航海活动的进行,即可知,新航路开辟最符 合题意。 2 (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20,2 分)(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20,2 分)15 世

8、纪末 16 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 【解析】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航路连接的不是传统商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B 与时间“15 世纪末 16 世 纪初”不符,排除;世界市场快速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3 (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19

9、,2 分)(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19,2 分)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 “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航路开辟易后西欧西、 葡、 英、 法、 荷都展开了海外殖民活动, B、 C、D 均与欧洲人在亚非贸易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关,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的,本题 属于逆向选择题,故 A 项符合题意。 4 (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42,12 分)(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4 时

10、间中国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 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 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 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 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 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 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17 世纪

11、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 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 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五月花号” 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 4 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 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 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

12、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本题向来是高考中的亮点题型。 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 斗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作答。如 1417 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 1417 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再如 14-17 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 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名师点

13、睛】本题列举了 1417 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 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 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 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与 2016 年全国卷 1 的 41 题相似, 都要求考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史论结合。 所以在回答本题时, 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其次本题要求围 绕“14

14、17 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自拟题目,就回答难度来讲,要求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对比有纵向和 横向的联系和分析。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并且要能能够掌握学科内纵向和 横向的分析能力,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 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考点二:殖民扩张考点二:殖民扩张 2019 年高考未涉及。 1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33,4 分)(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33,4 分)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

15、】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 1618 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 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 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 20 世纪初,材料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 B; 材料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 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 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 D 排除。 【名师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 知识,也是关注人类

16、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 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 “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 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42,12 分)(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 171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 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 劳动力

17、, 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 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 被杀的“野人” ,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 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 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 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 全面)

18、【答案】 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 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 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 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

19、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 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 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 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 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 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 ; “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

20、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名师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 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 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1 (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40,节选,15 分)(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40,节选,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 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 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 台湾, 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 年,荷兰

21、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 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 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 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 ;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

22、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 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 【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 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解析】 (1)材料中的“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为解题提供了时间依据,表明荷兰侵略台湾 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通过这个信息点并结合教材可知,在 17 世纪上半期荷兰是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但同 时其他

23、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所以也要分析殖民国家间的竞争问题。同样依据材料的时间也要 分析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动荡,这些因 素都促成了荷兰侵占台湾。关于其目的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 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得出相关的结论。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点并不完全都在我们学习的教材内容范围内,同时也不是单纯的考查某个模块的知 识,它整合了政治与经济史的主干知识,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本题学生不容易得高分,知识整合不完整 失分会很多,它突显了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知识的跨越联系。回答时学生应全面考虑,既要依据材料

24、 内容又要跑出材料回归教材,要整合中外历史的相关知识。 考点三:工业革命考点三:工业革命 1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34,4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34,4 分)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 年,修理过唧 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 ,并广泛使 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 A。

25、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 B;C 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 除 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 D。 2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20,2 分)(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20,2 分)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四十年代。根据材料可知, 英国

26、的生铁产量从 1825 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 选项符合题意。机械化生产催 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 选项排除。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 选项排除。工业革命的 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 选项排除。 1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34,4 分)(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34,4 分)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 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 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

27、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 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 B 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 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 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 C 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 统观点更为可信,故 D 项错误。 【名师点睛】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28、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 于结论的传输, 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 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 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 “史 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2 (2018 年江苏卷,16,3 分)(2018 年江苏卷,16,3 分)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 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

29、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故 A 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 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 B 项正确; 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C 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3 (2018 年天津卷,4,4 分)(2018 年天津卷,4,4 分)1830 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 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 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

30、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 “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 并不能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故 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业余科研传统”日益丧失曾经 拥有的优势,而 1830 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有优势,故 B 项排除;“普遍缺 乏培养和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合,故 C 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 世纪初,工业 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

31、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 科研产生危机感,出现材料中现象,故 D 项正确。 【名师点晴】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欧美各国纷纷开展工业革命,不 断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此题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出现、不断扩张、重视科研便于提高生产 力等内容,通过英国与欧美其他后起之国的比较,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力,试题没有直接考查,而是 通过比较,逆向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难度,有深度。 4 (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22,2 分)(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22,2 分)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 与迅

32、速的城市化, “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 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 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 ”由此说明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 加快,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资本的自由流通,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间的贸易交流变得 更加频繁,而没有涉

33、及国际经济交流的准则问题,排除 B 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 起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材料论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C 项错误。 5 (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32,10 分)(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32,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 1800 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 (铁轨) ,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 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 16 英里。当时,有铁路公 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 。到 1835 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

34、五十 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倒。到 19 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 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現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 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 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走陆路和海路从此 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受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 19 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6 分) (2)结合材料二

35、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4 分) 【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运送物资提出了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运输生产成本低;政 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 (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 一体化进程。 【解析】(1) 原因 : 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回答。 由材料一中的 “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 “铁路”(铁 轨) ,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可以得出运送物资的需要;由“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 建成的铁路上行驶”再结合所学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在交通运输上的运用的相关知识可知

36、,蒸汽机车发明 与使用也是其原因;由“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可得出生产成本低;由“议会 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得出政府支持。 (2)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 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 、 “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 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等信息可以得出,铁路建设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而且有 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铁路建设的发展对于拓宽市场和 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也有积极影响。 6 (2018

37、年 11 月浙江选考,32,节选,4 分)(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32,节选,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JM凯恩斯说过:“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 ”德国在 不到 30 年里彻底实现了工业革命, “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从一个诗人和 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一定意 义上,德国的电气工业主要是两个人的努力成果。德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有 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德国在

38、不到 30 年里实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什么?概括说明 德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发明成果。 【答案】 (1)新能源:电力,石油。 成果:卡尔本茨和戴姆勒汽车,第一台电机机车,本茨四轮汽车。 【解析】 (1)根据“德意志帝国” ,可以判断出材料强调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第 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电力、石油。结合所学可知,其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第一台电机机车, 本茨发明了四轮汽车。 1 (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33,4 分)(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33,4 分) 表 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约 1770约 17901793约 1830183

39、5 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 年份175517971835 指数427442487869 综合表 3 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 A;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 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 B; 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 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 C;

40、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 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 D 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英国国民总 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 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 1929 年 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

41、过程 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2 (2017 年天津卷,6,4 分)(2017 年天津卷,6,4 分)1830 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 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 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 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 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1

42、830 年,英国正式启用 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 大的困扰。1880 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 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可知是火车的出现使得英国立法决定全国的时间标准,所以 人们生活就不在根据自然条件而是根据人为条件来进行,从而受制于于国家同一规定的格林尼治时间,排 除 A、C、D;故本题选 B 项。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 力。本题以工业革命的发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

43、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 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3 (2017 年天津卷,10,4 分)(2017 年天津卷,10,4 分)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图片可知,每次工业革命 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A 项正确;B 项中的“科学”可以理解成科学理论,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不 是科学理论而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排除;C 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 项说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44、排 除。故选 A。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 力。本题四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 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4 (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21,2 分)(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21,2 分)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 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 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手摇纺纱机 骡机 飞梭 水力织布机 A

45、 B C D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顺序应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故 B 项 符合题意。 5 (2017 年北京卷,37,节选,14 分)(2017 年北京卷,37,节选,14 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二 大约在 17、18 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 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 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 1/10,平均每天工作 1314 小时,1821 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 童工的抗议。19 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

46、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 要接受教育。1884 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 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 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 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 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 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 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 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 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 196 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 1819 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 20 世纪以来儿 童保护的新特点。 (14 分) 【答案】 (2)1819

47、 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 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 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 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解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821 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 律” “1884 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 “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 护权”分析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时间内与儿童保护关系密切的大事件分析即可,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启 蒙运动,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第三小问,20 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 新特点,根据材料“1904 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 “1946 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 年国际 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总结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