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765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2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含解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 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专题 10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 考点一:从新思潮的萌发到维新思想 1(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8,4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8,4 分)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 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 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

2、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 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 泛群众基础,A 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 项排除。一份报纸 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 项排除。 2 (2019 年江苏卷,6,3 分)(2019 年江苏卷,6,3 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 “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 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

3、并重, 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 D 项;全面复兴旧学的 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A 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 西方新学,故排除 B 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 C 项。 3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8,2 分)(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8,2 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番客篇 D 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

4、可知, 林则徐编纂的 华事夷言 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D 项符合题意。四 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 项排除。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 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 项排除。 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 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 项排除。 4 (2019 年海南卷,7,2 分)(2019 年海南卷,7,2 分)1863 年,有官员上奏清廷 : “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 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 ”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

5、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B 【解析】本题引用官员的上奏中,省略号后的“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即为上奏的核心, 就是也要像日本那样,派幼童出国学习制造船炮等法, “师夷长技” ,故本题选 B。A 项和 C 项材料中未提及, 排除 A、C 两项;材料认为应该“师夷长技” ,故 D 项说法正好与该官员思想相反,排除 D 项。 5 (2019 年江苏卷,22,13 分)(2019 年江苏卷,22,13 分)翁仕朝(18741944) ,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 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

6、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 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 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 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 , 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 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 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 三、四、五字书

7、 (20 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 : 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 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 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 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 世纪 30 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并分析这种“意趣”对 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9 分,要求 :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1)意趣:关注世

8、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2 分)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 分) (2)略。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 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 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 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 ,结合中国近 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

9、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即可。 1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8,4 分)(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8,4 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 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 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 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

10、觉醒,D 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 说法 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 ,B 不正确;“中体 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 不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 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 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2 (2018 年天津卷,6,4 分)(2018 年天津卷,6,4 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 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

11、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 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 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说法

12、 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 英法等国,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 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 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 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 3 (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10,2 分)(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10,2 分

13、)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选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D 【解析】图中所示作品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探索新知, 寻求 强国御侮之路,冲破“天朝上国”观念。但是并没有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故 ABC 三项表述正确,D 项错误。 因此 D 项符合题意,排除 ABC 三项。 4 (2018 年天津卷,13,19 分)(2018 年天津卷,13,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 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

14、、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 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 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 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8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15、(5 分)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 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 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 分) 【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 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 状

16、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 ; 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 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

17、大讲西学” “治无论家、国、 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孔孟之道, 真量同天地, 泽被寰区” 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 否定西方文化, 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 “1895 年” “1918 年” ,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 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 ,救亡图存等 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 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

18、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 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 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5 (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31,10 分)(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31,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 1885 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 现代化的

19、弱点已很明显, 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 “成中国之巨祸” , 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学者、 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 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 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 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 现。

20、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 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 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5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5 分) 【答案】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 (1)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

21、知识”回答。事件:由材料一中的“1894 年”再结合所学 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知“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动因 : 产生于 19 世纪末, 结合所学 19 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可知,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失败, 马关条约的签 署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因此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出现了“激进的改革” 思想。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应该从其性质和积极影响等角度回答,首先从维新变法思 想本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本身就是爱国和进步的,虽然 结果失败了,但是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2、; 然后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 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 (2017 年天津卷,4,4 分)(2017 年天津卷,4,4 分)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 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 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 朝掌故,寻求经

23、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 译介西方书刊。 ”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东西方的交流日益深入,西方殖民者东来,双方在接触的过程 中不断出现误解甚至是敌对的矛盾,双方都在不断的研究对方,寻求化解之道;题干中未出现对传统史学 的彻底改变之法,排除 B; 也未出现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和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排除 CD; 故本题选 A 项。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 力。本题近代中国东西方交流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 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

24、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2 (2017 年海南卷,9,2 分)(2017 年海南卷,9,2 分)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 (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 理的礼记 )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 , 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 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 ,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 B

25、正确;近代教育 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 A 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 C 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 主流地位,故 D 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 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材料给 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 ,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 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 ,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 “西学东源”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3

26、(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9,2 分)(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9,2 分)20 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 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 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 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 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 。这反映了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严复” “物竞天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对中

27、国哲 学、伦理、教育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体现了当时国人追求变革的要求,促进了思想解放,故 C 项正确。材 料中体现的是维新思想 (君主立宪) , 并非共和思想, A 项错误 ; 民生思想的普及在材料中未体现, B 项错误 ; D 项材料中未体现。 4 (2017 年江苏卷,22,12 分)(2017 年江苏卷,22,12 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 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 “卖灵魂以得邦国” ,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 肯效法而沦

28、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 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 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 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3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

29、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 论文。 (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 “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 度”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方殖民扩张”的角度归纳回答。 (2)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依据材料中“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 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 的信息提取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自立自强的道路, 但没有找到新路 ;

30、然后, 结合 19 世纪晚清时期社会特征以及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道路从“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角 度来分析回答。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1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2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 3论证是用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 4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9,4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

31、29,4 分)19151918 年, 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 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 于五四运动后, 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 故答案为 A 项 ; 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

32、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 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9,4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9,4 分)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 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 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

33、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 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 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 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 的民主、科学,C 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 项排除。 3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10,2 分)(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10,2 分)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 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 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 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 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

34、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人们由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串门拜年方式到之后的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方式, 这是由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导致的,所以 D 符合题意;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时代是在 1949 年开始的,故排 除 A; 电信缩短的不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而是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故排除 B; 题干说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城市, 也发生在农村,所以与城市

35、化关系不大,故排除 C。 1 (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31,4 分)(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31,4 分)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 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 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 的发展趋势

36、。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 ; 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排除 B 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 D 项。 【名师点睛】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 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 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高校扩招,对个人而言,经过大学教育,个人的综合素质得 到提升,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对国家而言,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改善了未来劳 动力的水平和结构,带动了

37、教育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所以,高校扩招这种人才选 拔制度的改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2 (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31,4 分)(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31,4 分)图 5 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图 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1953 年 11 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 扫盲工作成为农村工作内容之一,很多的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以

38、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 并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 C 项正确,D 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是写 意的,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本题的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 A 项错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二战的伤痛,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比较高。本题初看不难,无非考 查的是各种画派的绘画特点,但仔细看它需要整合的知识点很多。首先它要求学生读懂图片题目婆媳上 冬学的信息,尤其是重视的是“冬”字,它能表明画的内容画的是扫盲教育。其次要明确扫盲教育的时间, 与题目的时间相对照,看看是否符合。再次明确各种现实主义等画法的特点,最后要整合题目的画与画风 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