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863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第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

2、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06 年 7 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 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 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 C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 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 2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

3、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 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 用来说明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3近代上海总商会月报评论说:“近世商战之声浪,若怒涛之澎湃然,各呈其能,各炫其技, 以互相角逐于世界,孰胜孰负,变在俄顷。而商人之恃以战争者,厥为广告。”这说明近代报刊 A以刊登广告为谋利手段 B加快了商业信息的流通 C彼此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D经营方式已实现国际化 4 辛亥革命后, 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 革命史以启发民智, 呼吁改革;

4、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实现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 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抱负。这说明当时的报刊 A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 B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和理念为宗旨 C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D把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职责所在 5据 19281933 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 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 养费。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61906 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

5、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 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 河南等省纷纷仿效。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社会传统陋习 C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国人普遍接受 71869 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 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8成书于 1876 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

6、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 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B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D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 9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不许府署 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这一 现象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B封建制度开始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西方科技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风貌 101920 年新妇

7、女载文指出:“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这几千年 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材料主要反 映了 A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B封建礼教的彻底崩溃 C西方新式婚姻观在我国确立 D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 1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 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时人顽固抵制和反对新的交通工具 C现代交通工具未改变中国交通状况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 12如图为 2012-2018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变化情况示意图(单位:亿美元)。该图反

8、映了 A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日常生活 B改革开放提升了家居生活质量 C信息技术催生生活新观念形成 D市场经济逐步获得人们的认可 13点石斋画报(18841898 年)创刊于上海,是风行于晚清的一种新闻画报,其以图证史, 所载内容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市井生活等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 民众的社会心理。点石斋画报的风行 A彰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为清末新政准备了条件 C反映出大众传媒的异变 D迎合了民众的社会需求 141872 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 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

9、十字路口必得 走慢”等。这主要说明 A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靠左通行 B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出现汽车 C当时的上海已经产生近代交通规则 D当时的上海由公共租界控制 1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就其外 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 A促进了西学传播 B有利于西装普及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社交礼仪渐西化 16时报于 1911 年 11 月、12 月登载了女子军、金戒指助军饷、女子革命军赴前敌 几幅纪事画。这些画作反映出 A媒体注重宣传保护女性的权利 B政治革命使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10、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1720 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 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18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谜底 生涯在镜中照相处 海军浜 成汤国旗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C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D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1

11、9据 1927 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 有 141 家在上海。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政府推动电影业发展 C上海是经济文化中心 D电影消费在中国普及 20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 映了中国 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 211901 年 5 月创刊的国民报刊载了美国“独立厅”的图片,并附有文字介绍:“(独立厅) 为美人脱

12、英自立起点之地, 美人今日拥国民之公权, 食自由之幸福, (当时北美人民)万死一生, 以争此国民之权利也。(今日中国)独受人羁轭如美昔日之国,四百余州,四万万人,岂竟无一 华盛顿其人者耶?”该文 A主张借鉴美国的政治体制 B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C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利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2219 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 1874 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 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 报等 30 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 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

13、播 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23我国的电报历史可追溯到 1871 年 4 月 18 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开设电报业务,从 此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然而“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 10 年后,我国 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这说明 A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发展 B电报超越了近代中国的需要 C当时中国开始出现近代通讯方式 D近代通讯不利于清政府统治 24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 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 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

14、步三扭 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第 II 卷第 II 卷 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 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 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1888

15、 年 4 月申报 材料二 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 业。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女子公立中学,由 1880 年 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 1913 年的 138 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8751914 材料三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 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 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

16、一现象?(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并指出促成这一 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6 分) (3)根据材料三,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6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 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 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 野蛮到文明时代, 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 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 审美情趣、 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补是官僚政治的重要体现。明朝官员所

17、用的补子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 和缂丝三种。 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 用猛兽代表武官。 根据官员品级所用图案各异。 文官一品为仙鹤, 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鸳鸯,五品为白鹏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狻猊,三品为豹, 四品为虎,五品为熊 材料二 18 世纪英国大众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服饰消费欲望;服饰 消费的变化也与家庭决策的改变以及婚姻、职业、非自愿消费、服饰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服饰消费又推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服饰消费不仅刺激了英国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预示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而且还弱化了社会阶层等级和身份的界限,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 材料三 一生

18、喜欢华美媲美的张爱玲曾说: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100 年来,从晚清到民国 到新中国,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也随之 改变。中国女性服饰的变迁也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从禁锢走向开放的进程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中国官补的特点及其成因(8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当时英国服饰文化变迁的影响。(6 分) (3)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缩影,结合材料三谈谈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服饰变迁的因素。 (6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洋务派认识到创设铁路的军事意义,但因认为“致激民变”而“无人敢主持”018

19、63 年, 上海洋行联名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承办铁路的要求被拒。1877 年,清政府摄于民众的反对,将运 行一年的上海至吴淞铁路作价收回后并拆毁 01881 年,洋务派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需要,修建了 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主管铁路事务,并将铁路作为整备海 防的一环。1887 年,李鸿章开设“开平铁路公司”,次年,又将其扩大为“中国铁路公司”。李鸿 章要扩修铁路时,反对派认为铁路“害舟车、害田野、害根本、害风俗、害财用”,并指出外国军 队可趁此攻入京师,两广总督张之洞修建卢汉铁路的奏请被采纳。此后,清政府肯定修筑铁路为 “自强要策”,应“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

20、。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多条铁路开始修建。 摘编自王斌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材料介绍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情况,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 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历 史 答 案历 史 答 案 第卷第卷 1【解析】材料“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 销量较大,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故 A 正确;“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 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故 B 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故 C 排除;材 料中的福兴汽水公司并没有

21、破产,故 D 错误。 【答案】A 2【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近代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 近代建筑,并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因此 B 选项正 确。A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对部分沿海地区的影响,并非是遍及中国乡 村 ; 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并非是中国建筑风格受到冲击 ; D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漳州等地区不是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西式建筑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故 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答案】B 3【解析】材料的意识是近代企业利用广告进行商战,也就是进行商业信息宣传,这说明报

22、刊广告 被社会普遍接受,促进商业信息的流通,答案为 B。A 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材料不是反 映近代报刊之间的竞争,C 错误。经营方式的国际化在材料没有体现,D 错误。 【答案】B 4【解析】根据“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 可知此时的报刊关注时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 A 项;此时是辛亥革命以后,宣传革命 思想为宗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 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的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和革命 史,而不是致力于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更不是在批评和监督政府,故排除 CD 项。 【答案】A 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涉及离婚的法律书籍销量上升

23、,而且“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 律师, 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 可知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选项 D 正确 ; 选项 A 错在 “开 始”,排除;19281933 已经不是北洋政府,选项 B 排除;材料中只反映出城市,未反映农村, 因此选项 C 排除。 【答案】D 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部分地方政府在行政礼仪的改革中体现了平等观念,选项 A 正确;材 料时间是 1906 年,辛亥革命尚未爆发,选项 B 排除;清政府官方哲学仍然是儒家思想,因此选 项 C 排除;选项 D 中“普遍”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7【解析】从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外国虽然男医生可以做接生,但在中

24、国男女还是有别的,应“男 归男医,女归女医”,这反映了作者思想上传统的一面,所以选 C。材料与民主思潮无关,排除 A ; 材料中作者强调男女有别,而不是男女平等,排除 B;从材料可知,人们已经接受了西方医学知 识,只是强调在运用西医时能注意男女区别则更好,排除 D。 【答案】C 8【解析】根据“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可知体现了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 A 项;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中西司法理念的差异和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故 排除 BCD 项。 【答案】A 9【解析】由材料“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 社会风俗发生改变,故选 C。材

25、料反映的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不属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表 现,排除 A;仅从社会风俗无法说明封建制度开始丧失了社会土壤,如鲁迅笔下的阿 Q,虽然也 举过革命的大旗,但他的封建等级思想观念却并未发生改变,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西方科技对 中国的影响,其主语在辛亥革命上,排除 D。 【答案】C 10【解析】根据材料主旨可知其反对传统婚姻观念,如父母之命等,因此选项 A 正确;选项 B 表 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主旨是反对传统婚姻观,未反映出西方新式婚姻观确立情况, 选项 C 排除;一篇文章无法得出妇女运动情况,且脱离材料主旨,选项 D 与排除。 【答案】A 11【解析】材料中,男女可以坐在

26、一起,而且非常拥挤着,冲击了传统的男女有别,不可接触的 观念,故 D 正确;材料看不出人们的赞同与认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到时人对新式交通工具 的抵制和反对,排除选项 B;从材料可以看出,挤得非常可怜,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 们的出行状况,排除 C。 【答案】D 12【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20122018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迅速提升,智能家居立足智 能科技,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 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 年,不是出现 2012-2018 年这一变化的原因;C 选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生活新观念的形成 ; D

27、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答案】A 13【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画报反映了社会需求。A 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 者的意志,答案为 D。清末新政是从 1901 年开始,故 B 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的画 报是一种大众传媒形式,并非是大众传媒出现异变的表现,D 错误。 【答案】D 14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上海的交通规则近代化, 故 C 项正确。 A 项说法正确, 但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 排除。 B 项上海没有汽车的说法错误, 排除 ; 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28、1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服饰本为判断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但清末民初这种从外貌无法准确判 断社会阶层的现象淡化了传统的社会等级,现象 C 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象征社会地位的服饰是 中式还是西式,因此不能认定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选项 A、B 排除;选项 D 偷换概念,材料中 提到的是服饰而非社交礼仪,排除。 【答案】C 16【解析】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 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故 D 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媒体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 排除 A。 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体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排除 B;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直接 反映

29、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 C。 【答案】D 17【解析】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 升了新闻的基本功能,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报的出现本身就是 近代科技进步的表现,A 选项排除。材料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B 选项排除。材料并 没有说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D 选项排除。 【答案】C 18【解析】根据材料中出现的词汇“照相处”“商标”“立宪”“达尔文”“海军”等可以看出 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被中国民众接触,选项 A 正确;选项 B 不符合史实,近代全盘西 化并未在大众日常中盛行,而且全盘西化主张在新文化运

30、动期间流行,当时清朝已经灭亡,排除 ; 从“立宪”“达尔文”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已经突破器物层面,选项 C 排除;材料未反映 古典文化情况,排除选项 D。 【答案】A 19【解析】由材料“1925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可知, 上海在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故才会吸引众多电影公司在此开设,C 项符合题意。1925 年 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内政局不稳,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政府为推动电影业的发展所采取的措 施, 排除 B; 电影消费如果在中国普及, 那么就不会出现电影公司过分集中于上海的情形, 排除 D。 【答案】C 20【解析】根据材料“一方

31、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 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 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 C 项 ; 材料主旨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 排除 A 项;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仅为材料的一方面,排除 B 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城市治 理的改善,未涉及不同地区租借开放的比较,排除 D 项。 【答案】C 21 【解析】 作者通过介绍美国用 “独立厅” 纪念独立战争等, 旨在呼唤中国仁人志士学做 “华盛顿”, 争取民族独立,是在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故 D 正确;材料中没有表彰美国三权分立的“政

32、治 体制”,排除 A 项。刊登在在 1901 年的文章,不是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B 项说法 错误;这一“文章”并没有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C 项夸大了报刊文章在旧中国文化教 育水平落后的情况下的影响,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2【解析】由材料可知,19 世纪末创办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刊物,与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关系 密切,是宣传变法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 A。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报纸刊物的创办 显然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之前,排除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19 世纪末民 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故才会利用报纸提出相应的政治诉求,排除 C;近代报

33、纸的 创办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能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排除 D。 【答案】A 23【解析】从题干中的“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 10 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 族电报线”等信息可以看出,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故 A 正确。近代中国要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完全可以引进电报,排除 B;除了电报外,还有其他近代通讯方式,排除就 C ; 近代通讯利用得好,也会有利于清政府统治,排除 D。 【答案】A 24【解析】由材料的内容可知,当时的上海女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在外部的影响下,社会风气 有了较大变化,故选 D。材料提及的是几个女学堂,不代

34、表整个上海的所有学校,故无法确知上 海整体上是否拥有良好的办学环境, 排除 A; 女学生外表上的变化不代表其政治地位提高, 排除 B ; 近代中国服饰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也保留有大量的传统服饰,甚至还创造出了一些中西合 璧的服饰,这说明人们的审美观是多样化的,并没有与西方看齐,排除 C。 【答案】D 第 II 卷第 II 卷 25(20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中“有人招雇女工全家相庆,举国若狂”“连袂随裾, 或行逐队以去”“唯恐不能入选”得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做女工。第 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分析作答即可。 (2)

35、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中“增加了妇女就业的空间”得出;就业机会的增加; 依据材料中“女子中学教育的扩展”得出:受教育机会的增加。第二小问“因素”,紧扣设问 中“政治、经济”,结合所学得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 (3)依据材料中“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 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直接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1)现象: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厂做女工。 原因 :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 ; 西方思想传入中国,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2)表现:就业机会增加,受教育

36、机会增加。 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3)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26(20 分) 【解析】 (1)根据材料“根据官员品级所用图案各异”可知体现的是等级差异。这主要和封建专制等级 制度、农耕经济的影响、封建伦理的影响等有关。 (2)根据材料“服饰消费不仅刺激了英国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预示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 而且还弱化了社会阶层等级和身份的界限,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可知体现的是对传统的社会 等级和身份制度的冲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思想解放。 (3)根据材料“100 年来,从晚清到民国到新中国,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了

37、巨大 变革,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也随之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服饰 变迁的因素需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民族危机 加深、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等级差异。 成因: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官僚政治);农耕经济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伦理(宋明 理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回答,其他表述若言之有理也可赋分) (2)影响:冲击传统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制度;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 造了条件;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3)此题为主观题,

38、主要考查社会史观。只要考生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的相关重大历史 史实进行回答, 均可给分, 但要注意回答过程中要凸显历史事件对社会群体生活 (服饰选择) 的影响。 可参考的史实包括:近代列强入侵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重大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文革、改革开放);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27(12 分) 【解析】 论点 : 根据材料“致激民变”而“无人敢主持” ; 反对派认为铁路“害舟车、害田野、害根本、 害风俗、害财用”等信息,可提炼出观念更新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 论述:首先,阐明铁路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其次,运用 材料中的“致激民变”而“无人敢

39、主持”;反对派认为铁路“害舟车、害田野、害根本、害风俗、 害财用”;清政府摄于民众的反对,将运行一年的上海至吴淞铁路作价收回后并拆毁等信息说明铁 路引进中国后, 遭到上至官员下至民众的抵制, 中国铁路建设一度受阻。 再次,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指出在包括李鸿展、张之洞等洋务派在内的有识之士倡导下,以及洋务运动深入开展和 19 世纪末中 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人们的守旧观念逐渐改变,铁路在中国最终得以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可得出铁路建设的发展是克服传统观念、适应近代化需要的结果,并再次呼 应开篇论点,即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更新思想观念。 【答案】 启示 : 观念更新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说明 : 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铁路引进中国后, 遭到上至官员下至民众的抵制,中国铁路建设一度受阻,但在中国有识之士的极力倡导下,随着洋 务运动的开展和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铁路在中国最终得以发展。铁路建设的发展是克服 传统观念、适应近代化需要的结果。铁路在中国的修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 进了中国近代化。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更新思想观念。 (还可以从发挥政府在近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洋务派对中国近代铁路的作用、中国近 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正确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