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933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答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第卷 本卷共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2、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 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21876 李鸿章针对领事裁判权问题提出:“中西律例迥殊,本难合一,若如所议另立通商章程详 细规条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 皆按西律判断华民可免吃亏, 西人亦无借口。” 由此可知, 李鸿章目的在于 A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 B促进外交体制近代化 C变革中国传统的律法 D维

3、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31858 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 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 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41871 年中日两国签订清日修好条规,条规共十八条,其中第八条规定“两国指定各口,彼 此均可设理事官(即领事),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例核 办”。这表明 A两国交往将遵循国际准则

4、B两国对近代外交均缺乏了解 C日本迈出侵略中国第一步 D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有所提高 51901 年 10 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 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宜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 演变。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7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

5、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 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 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8 日本国志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 作者是曾任中国驻日参赞的黄遵宪。 该书早在 1887 年即写成,但直到 1895 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此书出版后立即洛 阳纸贵,风行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民间出版机构善于把握市场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B民族危机推动传统思想松动 C时代赋予民族资本主义良机

6、 D甲午战争沉重打击清廷统治 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 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 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10下图漫画选自 1911 年的民立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众地位 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1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 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

7、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 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121908 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了要求 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 都联合起来。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 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 1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

8、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人认为它结 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有限革命。 这说明 A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141911 年 12 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 此非常时代所宜”。至 1913 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 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 A表明其思想的摇摆不定 B适合了当时的主要国情 C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受到了国内局势的影响 151903 年,

9、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 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 年颁布 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A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161906 年,御史刘汝骥针对废除科举后的保举制度,上书建议对保举推荐人才进行严格限制,得 到慈禧称赞;1908 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 这一现象反映了清王朝 A废除科举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B延续戊戌变法的政策 C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地方的挑战 D重视官员选拔的质量 171926 年 9 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

10、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 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 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18 1921 年 7 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 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1923 年 6 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 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

11、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91931 年 9 月,中共中央决议,要求各苏区在 10 月中旬前选派代表,到中央苏区参加工农兵苏 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苏区必须在十月革命节正式成立苏维埃全国临时政府”。据此 可知,当时 A中国革命已走上正确的道路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共中央坚持“苏俄式道路” D“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影响革命 20在 1927 年 11 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 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 国总暴动”。这一决议 A为

12、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21自 1930 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把 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 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干部和留苏学生。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以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 B依然坚持国民革命运动的路线 C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D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达成共识 22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 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 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

13、党 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231936 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 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 1937 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 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 A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41938 年 11 月至 1940 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 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

14、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第第 II 卷卷 本卷包括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 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 题的议决案(1923 年

15、6 月)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 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 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 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 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 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

16、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 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 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 1938 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国民革命的影 响。(10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并回答从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中,你可 以得到什么认识?(1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7、求。(20 分) 材料 20 世纪 20 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 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 1911 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 1925 年, 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 2500 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 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 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 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 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 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

18、 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 1950 年到 1966 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 万余人,其中 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 年,随着 50 名 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出国留 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 2004 年更达 70 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 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 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 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

19、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 20 世纪 20 年代与 50 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 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10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 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单元训

20、练金卷高三历史卷 历历 史史 答答 案案 第卷第卷 1【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可以看 出,此时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 通商等条款”, 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 近代主权意识缺失。 故答案为 C 项。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观念的改变,排除;B 项,主张自由贸易是对材料误解,“全免关税” 不是希望自由贸易,而是希望换取列强放弃其他的侵略权益,排除;D 项,材料体现不出国际法 的意识,排除。 【答案】C 2【解析】李鸿章认为“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皆按西律判断”,既可以使列

21、强失去侵害中国的借 口,又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即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可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故答案为 D 项。从“华民可免吃亏,西人亦无借口”来看,李鸿章的目的不是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排除 A 项;法律制度和外交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 B 项;李鸿章没有变革中国传统律法的目的,排 除 C 项。 【答案】D 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桂良一方面强调清廷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看到对待西方列强有“夷商” 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体现对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反思,反映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 故 C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的对外关系,没有涉及内政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 朝中央集权

22、的危机,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外交经济制度的完善,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条约中规定,诉讼案件结案按照己国律例核办,实际上 两国都丧失了司法主权,说明两国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故 B 正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两国交往 都丧失了司法主权,并没有遵循国际准则,排除 A;在条约中我们无法看出日本已经开始侵略中 国,排除 C;在材料中清政府丧失了司法主权,排除 D。 【答案】B 5【解析】根据材料中“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可 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民众对清政府日益淡漠,清 政府统

23、治基础日益丧失。故答案为 A 项。B 项,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 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 C 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的结论,排除 ; D 项,材料信息体现了下层民众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满,但未反映政府官员的态度,该 项中“朝野共愤”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 6【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需要,设置专门对外机构,处理 对外事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绝对,材料反映的只是处 理对外事务方面的变化,排除;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排除 B 项;这一变化 是中国半殖民

24、地化的表现,不是半封建化,排除 C 项。 【答案】D 7【解析】题干中提到马关条约给予列强货物运至内地免收内地税的特权,打击和阻碍了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A 选项排除。民族 工业没有资本优势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在甲午战前就已经出现,D 选项错误。 【答案】B 8【解析】该书早在 1887 年即写成,但直到 1895 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联系所学 知识, 1895 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促使人们学习西方、 探索救亡图存的意识, 故 B 正确;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向西方学习,促进该书的出版

25、和流行,把握市场并非主要原因,排 除 A; 材料反映日本国志出版、发行情况,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排除 C; D 与日本国志 的出版和流行无关,排除。 【答案】B 9【解析】根据材料“ 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主要值得是 1915 年以前,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 其社会背景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救亡图存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故 A 正确;虽然 “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但是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因此不能说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排除 B 项 ; 材料是在表述对于民主的追求,和实业救国无关, 故排除 C; “自由、 控权、 保障人权” 没有得到保障不是因

26、为民主观念没有社会基础, 而是因为 “湮 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是由当时的主要任务造成的,故 D 错误。 【答案】A 10【解析】漫画反映的信息是君主专制(龙飞出国旗的寓意)即将垮台,人民群众兴高采烈,说 明漫画作者倾向于共和。 故答案为 B 项。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成立于 1912 年元旦, 排除 A、 C 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排除 D 项。 【答案】B 1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 18 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 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 汉族人省份的主权, 把满蒙疆藏 “出卖

27、” 给列强, 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 但最后选取了象征 “汉 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 D 选 项正确 ; 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 A 选项说法有误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 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 B 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 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 问题,故 C 选项错误。 【答案】D 12 【解析】 材料中 “把全国的资产阶级”

28、“都联合起来” “这部分人大部分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前,随着清末政治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国的革命时机趋于成熟。故答案为 A 项。B 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排除 ; C 项,表述片面,当时不仅仅有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排除;D 项,材料不能体现改良主义思潮,排除。 【答案】A 13【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说明对于同一 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故答案为 C 项。历史评价没有历史叙述客观,排除 A 项; 历史事件的多元化影响是

29、指某一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而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 评价,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突出体现其主观性,排除 D 项。 【答案】C 14【解析】从反对内阁制到赞成内阁制,孙中山对内阁制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孙中山的适用主 义倾向,1913 年赞成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选 D; 材料只涉及孙中山对内阁制的看 法,不能反映孙中山思想的摇摆不定,排除 A;材料不能反映孙中山对内阁的赞成就顺应中国国 情,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主流的民意的信息,排除 C。 【答案】D 15 【解析】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

30、料中 “商部” “商 务局”“商会”以及“公司法”“破产法”都是管理近代工商业的部门和法律,体现了 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故选 D。材料中体现的是清政府管理近代工商业的措施,而民国的法 律制度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体系,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故为其奠定基础的说法是错 误的,排除 A;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 B;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 争后已经兴起,排除 C。 【答案】D 16【解析】根据“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可知, 清朝对保举的人才还要进行一定年限的培训学习, 反映出清王朝重视官员选拔的质量, 故 D 正确 ; 材料无法体

31、现废除科举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排除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戊戌变法的政策,无法 体现清王朝是否延续戊戌变法的政策,排除 B;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D 17【解析】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 就不会成功”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因此,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要求,故 A 正确;1927 年毛泽东到达 井冈山后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 错误;1927 年后中共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

32、打倒列强、 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D 错误。 【答案】A 18【解析】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是中共三大的决议,其背景是中共所推动革 命方式遭受重大挫折,认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要继续革命,必须与其他革命党派合作,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即此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 D 正确;国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属于外 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属次要原因,不是与国民党合作的主要 原因,排除 B;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是国共合作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答案】D 19【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

33、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 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委员会主席,体现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故 A 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1931 年的中国正处于 1927 年-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矛盾 作为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 B 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苏俄式道路”指的是城市中心道路, 材料没有涉及以城市为中心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左”倾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0【解析】据材料“1927 年 11 月”可知,发生在“八七会议”后,八七会议的局限是滋长了 “左倾” 情绪 ; 据材料中国革

34、命性质是 “不断革命论”, 革命形势是 “不断高涨”, 革命方针是 “全 国总暴动”等信息可知,这是“左倾情绪”,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它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 险,C 正确;据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当时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没有为中国革命 指明方向,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的社会矛盾,B 错误;这一决议会给革命带来危机,因 此不会加速革命高潮的到来,D 错误。 【答案】C 21【解析】中共中央先后把 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 的主要领导干部,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说明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工作,故 C 正确;材料反

35、映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无法体现“工人运动 带动苏区的革命”,排除 A;国民革命运动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 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开展和国民党的斗争,故 B 错误;材料无法 体现中共中央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否达成共识,排除 D。 【答案】C 22【解析】材料中表明国民党对于抗战的形势不仅从时间、空间以及世界人民支持角度阐述了抗 战的持久性,符合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故 D 正确;正面战场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故 A 错误 ; 材料中是对抗战形势分析,没有提出作战方案,故 B 错误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 1937 年 9 月建立,故 C

36、 错误。 【答案】D 23【解析】“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 部分”有利于唤醒人们保卫国家,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故 A 正确;“1936 年夏天”国 民党仍在坚持内战,排除 B; “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可以唤醒民族意识, 不能保证胜利,排除 C;“到 1937 年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 D。 【答案】A 2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 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此次军事行动系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维持了正面战场的 抗战姿态,故选 C。迫使日军放

37、弃速战速决计划指代的是淞沪会战,时间为 1937 年,排除 A; 抗 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 1943 年,排除 B;敌后战场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而冬季攻势 是由国民政府发动的,排除 D。 【答案】C 第第 II 卷卷 25(20 分) 【解析】 (1)原因:根据“1923 年 6 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得出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根 据“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得出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根据 所学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原因还有孙中山领导一系列革命失败、民族危机加

38、深、北洋军阀 的黑暗统治等。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 势力分析积极影响,从最终结果失败,没有彻底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分析其局限性。 (2)原因:根据“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得出国 际社会的援助(苏联、英美);根据“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得 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根据“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得出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 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角度分析总结

39、。 【答案】 (1)原因: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国民党有革命性, 领导一系列革命失败;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最终结果失败,没有彻 底挽救中华民族危机。 (2)原因:国际社会的援助(苏联、英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中国人 民的英勇抗争。 认识:国共两党对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6(20 分) 【解析】 (

40、1)第一下问依据材料一“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五四前后, 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 留苏热, 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 的信息从学习国家、学习内容以及国内时局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20 世纪 20 年代”和“20 世纪 50 年代”的学习革命方式以及经济建设方式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文革时期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教育 方针变化、外交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留学人数逐年递增,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 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

41、,” 等信息归纳回答。 【答案】 (1)主要特点:留学目的地集中于美、法、苏三国;学习内容多元;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受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影响较大(若仅答具体的史实酌情给分) 不同影响:20 世纪 2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 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0 世纪 5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2)背景:“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考制度的 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

42、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 27(12 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提供材料的内涵, 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可以得出“就中国共 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 年和 1934 年1937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 减少原因略探”;依据所学从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 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分析回答。 【答案】 主题方向: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 年和 1934 年1937 年)。 就中国共产党党员

43、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 年1927 年; 19271934 和 19371940 年等)。 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其它合理的论题 示例 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 杀共产党人, 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 大革命失败。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 5.7 万急剧减少为 1 万。 1934 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 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 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 30 万急剧减少为 4 万。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 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