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46953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45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考情精解读,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目录 CONTENTS,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备考指导,考点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考点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考点3 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体系构建,方法突破 材料研析,B方法帮素养大提升,C考法帮考向全扫描,考向扫描 史学巡礼,考情精解读,考纲要求 命题规律 备考指导 知识体系构建,考纲要求,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命题规律,1.近几年全国卷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频率不高,主要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教育方针的转变和改革开放以来

2、教育的进步与取得的成就。 2.预计2020年高考在本单元命题的可能性较小,考查内容除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外,可能还会涉及科技进步的相关内容。备考时要注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横向联系世界科技革命来探寻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因素,纵向联系古今科技的发展寻求科技突破的轨迹。,备考指导,知识体系构建,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考点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考点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考点3 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

3、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2.“两弹一星” (1)概况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考点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意义 解除了美苏两国对我国的核威胁。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名师提醒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

4、国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氢弹研制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但它们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而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摒弃“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坚持科学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3.载人航天 (1)列入计划:“921工程”。 (2)“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思维拓展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1.积极因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5、,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大批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5)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2.消极因素 (1)“左”的错误对科技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 (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传统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存在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4)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世界先进科技的学习。,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概况: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3.意义: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号”;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号”巨型计算机。,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2.生物技术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

7、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 (4)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面临巨大挑战。 (5)苏共二十大后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破除,促使

8、中国以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来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考点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内涵 (1)“百花齐放”: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才能和创造精神,提倡不同题材、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自由发展,不同艺术方法的自由探讨和创造,鼓励不同风格流派的自由竞争和竞赛,并在艺术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以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 (2)“百家争鸣”:提倡和鼓励不同学派、不同理论观点的自由争论,保障学术上自由探讨和创造的民主权利;反对“一言堂”和简单粗暴,反对利用行

9、政力量推行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学派;通过自由讨论和争鸣,通过反复实践来解决学术上的是非问题。 4.实质: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 5.作用: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辨析比较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1)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

10、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的自由。 (3)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特别是“文革”的到来,使“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2.表现:一些学术问题、学术观点被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一些优秀作品被批判;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人士被错误批判。 3.影响:文艺界呈观“百花凋零”的局面,“样板戏”长期独占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1、教育事业,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 (2)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概况 (1)文艺领域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2)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思维拓展 党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1.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国家政策对科学文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科学文化不能政

12、治化。 2.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科学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坚持“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考点3 教育事业的发展,(续表),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思维拓展 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在现

13、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正确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大力发展教育。,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B方法

14、帮素养大提升,方法突破 方法 归纳法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研析 研析 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1.18401911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萌芽阶段。 (1)鸦片战争后,龚自珍、魏源等人作为最先觉醒的一批知识分子,积极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看作抵御外侮的切入点,并且把它作为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了洋务教育思想的实质,同时也是洋务派培养洋务人才的指导原则。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成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分水岭。此后,一大批新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综

15、合学堂相继创办,甚至科学技术教育也开始进入官方,方法 归纳法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教育体系,另外,洋务派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但此时期新式学堂相对较少,科举制度依旧。 (3)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维新思想的冲击下,清政府广设西式学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教育现代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成立学部。此时期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课程设置等已具雏形。清末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这和当权者的忽视与顽固势力的阻挠不无关系。,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

16、育事业,2.1912194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形成阶段。 (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注重观念的革新、文化的重构,强调并且突出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最终培养具有“民主”和“科学”观念的新型人才。 (2)1915年新青年创刊,我国思想界更加活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外理论著作的涌入和外国教育家来华,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潮的发展,众多教育流派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清末以来的中国教育思想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3)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

17、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的教育口号。这一时期虽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但由于其统治能力有限及统治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加上战争的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展缓慢。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见考点3”,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示例 2017江苏高考,9,3分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解析 图中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此时我国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京津和长

18、江中下游地区,京津地区有浓厚的政治、文化底蕴,而当时中国的首都在南京。近代京津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这些经济政治条件有利于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故A项正确;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均不是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故B、C、D三项排除。 答案 A,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材料呈现 材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我国建国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

19、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通过对高等院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整理,研析 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材料解读 指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的指引作用;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的改造和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

20、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指出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存在的弊病;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材料论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形成的历程,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材料运用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体制形成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过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改造旧教育体制;调整高等院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改革课程、教材、学制;在学习苏联经验中建立新中国教育体制。影响: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

21、展,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苏联教育体制和“专才”教育思想长期影响新中国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不少弊病。,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C考法帮考向全扫描,考向扫描 考向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史学巡礼 巡礼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命题透视:近几年全国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考查较多,如意识形态教育、扫盲教育等。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紧密结合也是重要考查方向。,考向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示例 2017全国卷,31,4分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

22、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明素养 本题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切入,考查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23、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错误。 答案 C,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解题反思 本题考查恢复高考后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各类人才,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由此引发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十三大精神的指引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

24、,教育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第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对基础教育的校内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学制也进行了改革试验。第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五,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六,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第七,明确成人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和具体指导方针,扫盲教育得到全面推进。第八,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第九,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第十,教育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

25、共和国专题史稿,巡礼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评析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揭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该决定涉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如何办的几个核心问题,包括办学体制多元化问题,政府职能与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多元化筹资问题,高等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问题等。该决定出台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计划性”与“集中性”的特征;在此之后我国逐渐探索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从中央向地方分权、从政府向社会渗透的新型教育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体制改革,既有成功的推进,也不乏无疾而终的尝试;既体现了对市场机制的热切追求,也反映了加强政府职责的艰苦努力。当前,理论界仍然有许多关于教育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论述,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要想成功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就必须为改革的参与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必须充分考虑到改革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