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47008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70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pt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 格局的演变,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考点46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向一 美苏在欧洲的对峙 1.(2017北京,22,4分,难度)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处应填写( C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从图片看,欧洲人在骑自行车,美国纳税人在一边喊加油,结合“上道”和“1949年”可知,欧洲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所以处应填写马歇尔计划,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1949年这一时间信息,排除。,考点46,

2、考点47,考点48,2.(2016全国1,35,4分,难度)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本题以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为考点,考查考生运用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国家制定联合性质的计划,这一做法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故选A项,排除C项。马歇尔

3、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双方不是平等伙伴关系,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不是德国分裂的根源,排除D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3.(2016天津,8,4分,难度)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C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从题干中威尔逊的话可以看出,美国企图确立其世界霸主和领导地位。杜鲁门时期,政治上,美国倡导建立并控制联合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控制西欧,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遏制共

4、产主义;经济上,美国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故C项正确;威尔逊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当时在巴黎和会上,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破灭,排除A项;罗斯福时期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排除B项;肯尼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苏争霸,美国开始转向守势,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4.(2014北京,23,4分,难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

5、主要针对的是( B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A项错误;北约组织是军事政治组织,与经济无关,C项错误;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在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之后,D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冷战形成过程,考点46,考点47,考点48,5.(2013海南,20,2分,难度)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

6、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D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项;C项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1948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又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选D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6.(2013福建,24,4分,难度)冷战期间,

7、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D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解析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于1945年至1991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在这段时期,虽然美苏双方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这份报告指出了

8、冷战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故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D项。A、B两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项表述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及冷战之间的关系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3)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考点46,考点47,考点48,7.(2013广东,23,4分,难度)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

9、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D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马歇尔计划指的是欧洲复兴计划,排除A、C两项。欧共体成立是欧洲各国在内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为了抵制美苏的控制而成立的,并非美国建立,排除B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组织,故选D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8.(2012大纲,23,4分,难度)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C )

10、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1955年,苏联领导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A项是1948年苏联对柏林西方占领区封锁造成的;D项是1947年苏联领衔成立的;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先后成立,与华约的成立无关,排除B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

11、,9.(2014广东,23,4分,难度)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欧洲”“经济手段”“苏联”可推断出A项是正确选项,因为马歇尔计划主要在欧洲实施,它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是经济手段,但范围不是局限在欧洲,排除B、D两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政治军事手段,不是经

12、济手段,排除C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10.(2011福建,23,4分,难度)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C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解析扣住材料关键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C项。杜鲁门主义于1947年出台,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于1961年发动,均与

13、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11.(2010江苏,18,3分,难度)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D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此题考查对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选D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两极

14、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考向二 在欧洲外的对峙 1.(2019全国3,34,4分,难度)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

15、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B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故A项错误。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2.(2016全国2,35,4分,难度)

16、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D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解析本题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对这一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美苏冷战的把握,检验学生解析史料、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题干材料说明美国政府机构大力支持这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主要是因为这可以扩大美国在非洲的影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

17、可知其本质上反映的是美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的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国内大选,故A项错误;材料与美国经济实力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当时不结盟运动还没有出现,故C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3.(2014海南,21,2分,难度)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D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

18、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解析美日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说明美国在亚洲依然维持冷战政策,D项正确。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日军事同盟加强,而不是削弱,A项错误;美国一直在亚太维持这种格局,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日本成为经济大国,C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4.(2014山东,23,4分,难度)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A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材料“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

19、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A项正确。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的建立,B项错误;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C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5.(2010大纲,23,4分,难度)下面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B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解析材料信息

20、表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互相制约,故选B项。漫画显示苏联更加吃力,说明两国力量并不均衡,苏联没有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美国也没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故A、C、D三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6.(2010广东,22,4分,难度)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D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1959年,正值

21、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D项。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是在20世纪70年代,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故C项排除。,考点46,考点47,考点48,7.(2010海南,21,2分,难度)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C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解析从材料中读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

22、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三项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故排除。越南战争则是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故选C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考点47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考向一 欧洲的联合 1.(2018江苏,19,3分,难度)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D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

23、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导世界格局的是美苏,而不是欧洲,故B项错误;西欧经济的发展挑战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故C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经济的崛起,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并推动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考点46,考点47,考点48,2.(2014全国2,35,4分,难度)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 反映的是( D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

24、扩大,解析本题以波兰边境线的开放为切入点,考查正确解读图片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较为简单,只要注意到图片反映的细节问题,即可正确作答。波兰边境线的开放意味着国家界限的淡化,最关键的信息是图片中的欧盟旗帜,由此可判断这是欧盟扩大的表现。冷战结束与题干中波兰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华约是在1991年通过签订议定书的方式宣告解体的,与题干波兰开放边境线无关,B项错误;北约是军事政治集团,规定实行“集体防御”,与波兰开放边境线无关,C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3.(2012海南,23,2分,难度)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

25、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D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经入侵波兰,而波兰是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说明欧洲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1970年,欧共体没有扩大;B项在此前已确认,排除;华约解体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排除C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4.(2010大纲2,22,4分,难度)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

26、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B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规定,“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说明该组织独立于欧洲各国政府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属于能源组织,故选B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考向二 欧洲之外新兴力量的崛起 1.(2019北京,23,4分,难度)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

27、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C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理解。通过材料中美国两次迫使日本签订条约,减少对美国的钢铁出口,可知日本对美国经济非常依赖,难以摆脱其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美国迫使日本两次减少对美国钢铁出口,体现了其经济上的霸权。“一超多强”形成于苏联解体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而是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控制,故B项错误;美

28、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D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2.(2018全国1,35,4分,难度)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图表数据看,从1945年至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减少,而非洲、亚洲成员国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幅度增加。联系

29、所学知识可知,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故A项正确;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入了联合国,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贸易和经济区域化无关,故C、D两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3.(2018北京,23,4分,难度)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B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题干中

30、的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是后来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国,“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体现了非集团的思想,这与后来的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相符,故B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的方针是协商一致、自愿互利等,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领导西方国家在1949年建立的,与题干的时间及国家均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与题干时间也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4.(2015江苏,20,3分,难度)“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C ) A.

31、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动。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参加这次会议的基本上是“新解放的国家”,即亚非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亚非国家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两极格局下发挥作用,C项符合题意。亚非会议的召开,不能反映A、B、D三项,均排除。,考点46,考点47,考点48,5.(2013海南,21,2分,难度)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

32、指( A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解析这里的“第三世界”是1952年法国学者提出的概念,在冷战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既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选A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6.(2011江苏,17,3分,难度)下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B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解析“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故选B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33、执政时期,A项错误;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结束,C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D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7.(2011海南,22,2分,难度)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下表所反映的变化。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 )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解析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自民党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农村人民的利益,导

34、致民众对其不满,转而支持在野党,使在野党实力增长,故选A项。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B项错误;日本自民党是经选举上台的,C项错误;D项与事实不符。,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考点48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2017天津,11,4分,难度)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统一。材料

35、的核心内容是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统一问题仍有一定的发言权,这说明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故B项错误;C项是结果而非背景,不符合题意;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故D项错误。,考点46,考点47,考点48,2.(2015全国2,35,4分,难度)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C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能体现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特征的线索。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

36、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变化,故选C项;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排除A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以冷战为主,排除B项;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排除D项。,考点46,考点47,考点48,3.(2014江苏,19,3分,难度)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考点46,考点47,考点48,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有“超级大国”“重大国际问题”等,考查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具体解题思路如下:,界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这一时期两极格局依然存在,属于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二是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