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49414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C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甲骨文中的“王”是指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B项错误;宗法制源于西周,且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

2、,故D项错误。2(2019肇庆检测)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C“经书”就是儒家经典,孔子后称“子书”,反映出经书经过了孔子创办的私学的传播,体现了春秋时期由学在官府到走向民间的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书籍与礼乐制度无关,A项错误;“经书”本身就是儒家经典,B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3(2018九江二模)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3、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B题干强调的是“养心”“养气”,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形成“养心、养气”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觉性,并不是突出教化外在的影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4(2018衡水中学一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A反对掠夺,拯

4、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D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项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项错误;“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符合题意。5(2018浙江高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B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的思想主张。A项是儒家孟子的思

5、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6(2019天成大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社会思潮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相关记载文献出处“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礼记表记“以天为尊,以德为本”庄子天下“昊天不惠”“昊天不平”“浩浩昊天,不骏其德”诗经“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A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B先秦王权专制的倾向在不断加强C神权政治式微,世俗政治不断加强D先秦重礼轻法中央集权

6、逐步形成C材料反映了最先强调“神”“天”的作用,后来又变为重视民的作用,这体现的是世俗政治不断加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尚未独尊,还不能决定社会习俗,先秦时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王权专制尚未出现,中央集权也未逐步形成,所以C项符合题意。7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D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先秦儒学不含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

7、想阐释儒学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汉代儒学没有哲学化倾向,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陆王心学,故C项错误;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8(2018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A维护了君主统治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A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

8、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而不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的完善体现为建立了刺史制度,故D项错误。9(2018石家庄二模)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史以察民情B释指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为推崇儒家的伦理思想,任用儒学家当官,故B项正确;家国一体观念出现在西周时期,不是汉代统治者为推崇孝

9、德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设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0(2018衡水中学二调)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共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A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材料不能反

10、映,排除。11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12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30 000人。太学生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C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太学生,并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对成绩优异者授予官职,故太学生大量扩充是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的体现,C项正确。12(2019邢台质检)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

11、的盛行反映了当时()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C“引经决狱”盛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儒家经义的认可,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其治国思想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而并非合二为一,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12、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13、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皆绝其道”的理解。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位学者对董仲舒评价的不同及其原因。第(3)问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没有。说明:如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

14、想。(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虑。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

15、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伏尔泰然。”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解析根据材料任选主题来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论述,孔子的道德观、法制观是两个最为准确和标准的主题定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需要注意的是论语只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不能作为论述依据,而主要通过伏尔泰和

16、毛泽东两人来对孔子的道德观或法制观来进行评判;此外,还要注意结论的客观和全面性,即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客观地看待孔子思想的进步和局限性。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分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分析: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评判: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