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0888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能力提升(四)一、选择题1对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回家过年仍然是不变的选择。即使路途再远,交通再难,但仍然是“年年恐归年年归”。这表明()A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永恒不变的解析:选BA、C两项错误,文化和传统文化都有两面性。D项错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保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2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

2、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解析:选A古人的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3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尊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判断正确的是()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

3、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提取信息的能力,A项不仅判断错误,而且其“永恒不变”是错误的。B项观点也不正确,扩充其内涵并不意味着“否定其民族性”。D项中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说法不科学。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4短短一二十年间,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国人大多是提笔忘字,传统书法日渐式微。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传统文化应与

4、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书法艺术消失A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材料强调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保护,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说法明显错误。故选D项。5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废。现在的黄鹤楼是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于1985年复建落成的,但更高大雄伟。为便于观众参观游览,古色古香的黄鹤楼装配了现代化的电梯,这引起了一部分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装了电梯的“名楼”是一种假古董,没必要重建。“名楼”重建()丰富了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是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既要注重

5、保持原貌,又应当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A BC D解析:选C“名楼”重建是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既要注重保持原貌,又应当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符合题意;说法错误,“名楼”重建并没有丰富传统建筑内涵,排除;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故选C项。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C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认识差异D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寻找“

6、最美家庭”活动使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故A项不选;传统文化消除人们认识差异,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C项不选;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实践,不能简单描述为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所以D项不选。7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都不利于传统文化

7、的继承、创新和发展A BC D 解析:选C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8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告诉我们()A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B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C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解析:选C“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体现文化的继承;“然后再往前走”体现文化的发展。因此,托尔斯泰的话表明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选C项;A项中“洋为中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片面;D项说法错误。9面对风景各异、特色鲜明的景区摆着千篇一律

8、的旅游纪念品的尴尬,北京故宫寻找新思路,“脑洞大开”,不仅让雍容华贵的朝珠与现代的电子耳机实现了合体,还推出了“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顶戴花翎官帽防晒伞等文化创意产品。这一做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否定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A BC D解析:选A旅游景区推出新的旅游纪念品,使传统文化通过新的旅游纪念品这一载体来传承,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符合题意;旅游纪念品并没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舍去;材料中的做法也没有否定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不选;故答案选A项。10“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

9、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解析:选BA项是对题目的同义重复;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作用,D项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的作用,排除。11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传媒取代印刷媒体已成为必然趋势A BC D解

10、析:选B“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符合题意。同时,真正爱书的人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符合题意。观点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观点错误。12漫画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活寓意是()A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教育是传承文化的社会活动C教育应有文化选择和创造功能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解析:选C漫画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只是继承,缺乏发展创新,C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

11、产。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来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信息检索教材知识。首先,应挖掘春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春节是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之一;其次应从“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想到传统文化的两个特征;最后,根据春节命运的变迁,树立对

12、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14在“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材料一有人认为,西藏应该像封存在博物馆的展品那样,原封不动地保持原始状态,否则就是“毁灭文化”。对此,爱尔兰议会外交贸易联合委员会主席帕特布林说,人不能总生活在过去,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西藏人民也需要更好的

13、教育、医疗和住房,不能剥夺西藏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来自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汉学家李夏德则指出,西藏的机遇在于保护和发展的完美互补,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材料二来自希腊的乔治左霍普洛斯先生说:“我在西方国家寻找一些关于西藏的资料时,大多是一些负面信息,很难为我的论文提供帮助。这次来到拉萨,看到西藏人民生活得很幸福,随处可见寺庙僧侣,可见中国政府对西藏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法国纪录片导演卡雷则表示,他计划拍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告诉法国的民众西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他们那里媒体关于西藏的报道往往是“文化灭绝”和“压迫”。(1)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一批驳西藏不保持原

14、始状态,就是“毁灭文化”的观点。(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等知识。第(1)问,首先明确材料一中的错误观点是把继承保护当作一成不变,把文化发展当作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毁灭;然后结合友好国际人士的观点在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文化毁灭论的实质,阐述发展对文化保护和继承的意义。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明确在西方国家只能听到关于西藏的负面信息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目的是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中的做法与文化传播、

15、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让世界了解西藏真实情况的措施。答案:(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等同于“毁灭文化”割裂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继承、保护对立起来。保护西藏文化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西藏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发展的文化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最终必将消亡。(2)反映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敌视,使得西方媒体对西藏情况片面报道,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建议:加大对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西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揭穿达赖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的谎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发出在西藏问题上的中国声音。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西藏问题上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西藏真实情况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