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2068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PTX 页数:6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课件: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pptx(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自主学习,考点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 系。,自主学习,2.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 印度代表团 时,首次提出了“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 缅甸 ,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 合声明,一致同意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 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 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 图解历史 新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特别提示 “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1)同 a.共同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b.共同任务:反殖、反帝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 济。 c.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

3、图解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主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呈现 史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 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 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 是国家主权平等。,合作探究,读史指导 该史料主要表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该史料认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核心是要互相尊重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国家间互利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提示 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趋于缓和;我国国内即将开始

4、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印两国处理在西藏地方的问题;等。内容: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史论归纳 深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基本的一条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 建立和发展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 的根本,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主权的必要前提,只有彼此尊重对方的主 权和领土完整,才能保证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才能建立平等互利 的关系,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2.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条件。 互不侵犯是在国际关系中排除以武力推行国家政策和解决争端;互不干 涉内政是要保证各国有按

5、照本国人民的意志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 展道路等权利。 3.平等互利是指所有国家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完全平等,各国均有责任 履行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平等相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这是发展国 家间经济关系的基础,也是发展政治关系的基础。,4.和平共处的目的是求得人类繁荣,经济发展,它是前四项原则的总结, 是它们的基本目的和必然结果,只要实现了前四项原则,就能达到不同 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最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 原则。它的提出,使我国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 整和条理化,从而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1.(201

6、8浙江11月选考,17,2分)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 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 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 “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 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考点集训,B,解析 由材料可知,毛泽东阐述了中国与印度等国的共同点,主张平等互 利,争取和平。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呼吁 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合作,故B正确。中国并没有参加1961年的不结 盟运动会议,

7、故A错误。“单极多极化”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日内瓦精神”是日内瓦会议形成的,涉及印度支那与朝鲜和平问题,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2.(2017江苏单科)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则”办

8、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判断,“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3.(2017浙江11月选考,15,2分)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 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 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 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体现的是周恩来

9、 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故B项正确。,B,考点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占据。 (2)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3)美国政府坚持二十多年的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4)1971年,美国提出“ 双重代表权 ”方案,被中国拒绝。,自主学习,2.概况: 1971 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2)中国

10、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名师点拨 为什么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提示:(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 (1)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 被称为“ 乒乓外交 ”。 (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 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公告的发表引起了世界震动。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 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

11、走向正常化。,(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 继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 立国家两次建交高潮后,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97 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 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意义 (1)对世界: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缓和世界局势。 (2)对日本:直接推动中日邦交正

12、常化。 (3)对中国:外交上打开了困境,迎来了建交高潮;经济建设上推动中国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两岸关系上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直接因素:中美关系的缓和。 2.主要原因: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日本取得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3.经过 (1)1972年9月, 田中角荣 访华。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周恩来总理 与其举行了会谈。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日本与“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2)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 4.意义 (1)结束了中日两国长

13、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2)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主题 曲折前进中的中美关系 史料呈现 史料1 从盟友到敌人 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 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 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合作探究,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 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 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 史料2 从敌视到重视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 接纳中国共产

14、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 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 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读史指导,问题思考 (1)史料1反映了从抗战时期到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变化。根据史料1,概 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原因。 提示 变化:由援助中国抗日到“扶蒋反共”。 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 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 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2)史料2阐述了美国20世

15、纪60年代到70年代对华政策的转变。依据史料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提示 变化: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及军事上包围威胁 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史论归纳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与台湾问题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1)美国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与 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2)中国方面:苏联陈兵中国东北,威胁中国安全;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有利 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解决中美之间长期的争端。,2.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障

16、碍:台湾问题 (1)中国的基本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2)20世纪70年代,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但表述比较含糊。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在这个范围内,美国将同中国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为两国关系的平稳、健康发

17、展 奠定了重要基础。,1.(2015安徽文综)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考点集训,D,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确实代表着大多数 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说明国际社会上多数国家希望中国发挥应有作 用,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18、,1972年中 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错误。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不等于反对 美国,故C项错误。,2.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A,解析 示意图显示,19721978年中美贸易波动比较大,这是由中美两国 关系的变化导致的,故A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此后贸易额有所增长但并未始终保持增长,B项错误;“文革”结束是 在1976年,但1977年中美进出口总额不

19、升反降,故C项错误;1971年中国重 返联合国,但之后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并未消除,D项错误。,3.下图所示为19501978年中日贸易概况。下列各项中对数据变化的 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日本没有任何往来 B.中日建交推动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C.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 D.经济交流决定着中日邦交正常化,B,解析 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日贸易总额快速上升,这说明了中日建交推 动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因此选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日本往来极少, 并非没有任何往来;该贸易曲线只显示了中日贸易概况,不能够说明20 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中日邦

20、交正常化的实现促 进了经济的进一步交流,故排除A、C、D三项。,考点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1.调整的前提: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中国内政的变化:改革开放,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 3.特点:坚持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 展合作关系;开展以 联合国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 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自主学习,4.表现: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 现,就是不结盟。 走出误区 误认为新时期的不结盟政策意味着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 不结盟政策并不等于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而

21、是指中国不同美苏任何一 方结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和搞战略攻关,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反对另一 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反对它 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二、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前身: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 坦五国元首在 上海 会晤,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 互信任的协定,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 上海五国机制 ”。 2.发展: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 3.性质: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4.合作模式: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5.意义 (1)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

22、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 (2)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 不结盟 为核心的新型国家 关系。 (3)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及其意义 1.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 据,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2.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倡议安理会五个常 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 的建设性作用。 3.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是中国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方面的重要成就。,图

23、解历史 1.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主题 基于“和谐世界”构建的探索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 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 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社会主义中国 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合作探究,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现在世界上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 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 史料2 “一带一路”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

24、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读史指导,问题思考 (1)史料1体现的外交思想反映了当时世界政治、经济的什么特征?如何 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提示 特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 化趋势加强。认识: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根 本原则没有变,但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

25、有变。 (2)据史料2,概括“一带一路”的意义。 提示 有利于维护周边和平环境,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 世界和平。,(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 具体表现。 提示 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 世界和平;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 往;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 表现:奉行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致力于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倡导成立上海 合作组织,致力于地区稳定与发展。,史论归纳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一切国际事

26、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 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 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 反对别国把它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国及其他国家。 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认为,新秩序应 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和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

27、准则应该成为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4.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 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 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5.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意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 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 繁荣。 6.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1.(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 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 ),考点集训,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

28、生积极效果 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 B. C. D.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正确;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丰富 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故正确; 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秩序在表格中无从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2.(2018江苏单科)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 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 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

29、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A,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 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对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 问题,排除B、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分歧,排除C项。,3.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 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

30、990年以来,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 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7万余人次。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解析 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但并未主导,A项错误;参加维和行动是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而不是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表现,D项正确。,D,专题提升,知识框架,一、近现代中国主要宪法(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的比较,专题纵横,二、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特征,三、比

31、较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 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 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概括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归纳提升,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1.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当前中欧关系已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获得了新的动 力、新的势头与新的成果,在中国与欧洲关系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篇 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和欧盟是一对实力与影响都在不 断上升的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一系列有助于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 的主张、行动以及为此进行

32、的合作,一是会在实际上推进多极化和国际,学术前沿,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处理各种挑战的对策可以更为客观、平衡与合理;二是会更多地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共同繁荣,保证可持续发展;三是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良好合作树立了比较好的榜样。 2.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学者们一致认为: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目前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一 个最成功的例子。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 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超越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致力 于探索新型国家关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伟大实践。还 有学者特别提出:“上海合作组织”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 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这是一种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 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进一步完善了冷战后出现的合作 安全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新世纪对安全的认识的新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