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8243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DF 页数:86 大小: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pdf(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栏目索引总纲目录 第第111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的成立及其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宪法的颁布 2.“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栏目索引总纲目录 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的重 建与完善;依法治国的意义 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与意 义;香港与澳门

2、回归;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在台湾问题上的努力 栏目索引总纲目录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呈现 栏目索引考点一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自主学习 一、新中国的成立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 建立新中 国 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 央人民政府 成立。 栏目索引考点一 3.意义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开始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栏目索引考点一 教材补遗

3、教材补遗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全国基全国基 本解放本解放 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 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土地土地 改革改革 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 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 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抗美抗美 援朝援朝 1950年,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又经过多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

4、带。1953年7月27 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镇压反镇压反 革命革命 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栏目索引考点一 疑难突破疑难突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 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 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 在社会在社会 形态上形态上 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

5、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政在政 治上治上 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 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栏目索引考点一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政治制度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政治制度 在经济上在经济上 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文化上在文化上 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道路上在道路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建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

6、民 政治协商 会议召开。通过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 临时宪法 的性质;选举产生 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栏目索引考点一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 民主监督。 (3)基本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 方针。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密切合作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不是 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在政治上是合作 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栏目索引考点一 特别提示特

7、别提示 中国的多党合作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西方的多党制是指在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中,政党并立,由两个及以上的政党联盟操纵议会或选举,实行轮流 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因此,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栏目索引考点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 的大规模展开。 (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 内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

8、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原则原则 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 性质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栏目索引考点一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误认为1954年宪法和共同纲领的属性是一样的 共同纲领具有过渡性、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具有开 创性。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 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人民民主专政是二者的共同之处,1954年宪法 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二者的最大不同之处。 栏目索引考点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

9、等、 民族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含义:在 中央政府 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 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 (5)实践: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 民族平等 ,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栏目索引考点一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是包括民族区域地区所有少数民族的 自治,并非单指哪一个特定少数民族的自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 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

10、族 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 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物质保证。 栏目索引考点一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栏目索引考点一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冤假错案冤假错案 大批各级党政领导、知名人士、学者惨遭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践踏法律践踏法律 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 基本权利 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夺权风暴夺权风暴 “造反派”的非法夺权斗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 践踏民主践踏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和政治协商制度遭

11、到严重破坏 栏目索引考点一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和国家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 会动乱,就必须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 。 (2)措施 法制方针法制方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法 制建设方针 拨乱反正拨乱反正 在全国范围内平反 冤假错案 ,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修订宪法修订宪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栏目索引考点一 (3)成就 A.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制度化 、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 基础。 特别提示特别提示 正确认识

1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 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 栏目索引考点一 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 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 栏目索引考点一 3.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 (1)制度建设: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 (2)政党建设: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 度。

13、(3)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基层民主: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 栏目索引考点一 一步加强和扩大 基层民主 。 数字归纳数字归纳 归纳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个理念:依法治国。 两个趋向:制度化、法律化。 三部法律文件:1982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四大举措:平反冤假错案;完善三大政治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建立基 层民主制度。 栏目索引考点一 主题 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主题 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14、人民。人民行使 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 监督。 合作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栏目索引考点一 史料2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 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 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 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 监督共产党呢?就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 声音。” 史

15、料3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栏目索引考点一 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 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 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 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 有全权性,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 栏目索引考点一 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2)史料2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特点,说明了该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

16、的中国特色。 (3)史料3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解读史料 注意关键信息“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 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农村与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比例为 1 4,从此时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代表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人阶级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 栏目索引考点一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 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 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7、代表性: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栏目索引考点一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 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 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我国各民主党派 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 上的平等地位。 (3)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促成史料中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 景。 栏目索引考点一 提示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

18、“一五”计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产生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栏目索引考点一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 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 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 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

19、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 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 栏目索引考点一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 既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 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 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栏目索引考点一 2.作用 (1)保

20、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 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足于解 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 栏目索引考点一 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 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

21、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 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栏目索引考点一 考点集训 1.(2019山西太原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 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 )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 A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A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渡时期我国 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 革

22、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主要是基于建设新民主 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栏目索引考点一 2.(2018广西桂林联考)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 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 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 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A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A 根据材料中“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 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以推 测出该制度是民族区域

23、自治制度,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无法体现“中 央地方关系”,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村民自治是广 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一 3.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 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 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 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 )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

24、.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C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C 结婚证上有国家领导人图像和“最高指示”等内容,体现出人 民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斗争,故A项错误; 个人崇拜是“文化大革命”出现的重要原因,并非主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 结婚证上的内容是由当时政治局势决定的,不是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故D 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一 4.(2018课标)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 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 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法

25、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C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健全法 制。结合中共八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即将展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 时代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行,故选C项。A 项错在“开始”和“制度化”;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巩固,排除B项;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干时间明显 不符,D项错误。

26、栏目索引考点二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自主学习 一、一、“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构想的提出 1.背景:1949年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过程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宣 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栏目索引考点二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 社会主义 制度,香港、台 湾实行 资本主义 制度。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栏目索引考点二 特别提示特别提示 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1)

27、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即享有高度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 权等。中央人民政府依法管理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不在特别 行政区征税。 (2)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 栏目索引考点二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栏目索引考点二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综合国 力 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代表经过多轮谈判后,正式签署中英 关于 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3)实现:1997年7月1

28、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栏目索引考点二 2.澳门回归 (1)条件: 香港 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实现: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 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栏目索引考点二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

29、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栏目索引考点二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打破隔绝 (1)1979年元旦,两岸间实现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 通邮 、通航、通商。 (3)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在 经济文化 等方面进行交流。 栏目索引考点二 2.达成共识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3)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 九二 共识 ”。 3.实现“三通” (1)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

30、 (2)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栏目索引考点二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栏目索引考点二 主题 探究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主题 探究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 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 变。 邓小平 合作探究 栏目索引考点二 史料2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邓小

31、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史料3 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1997年中国将收 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 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栏目索引考点二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主要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2)史料2信息“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 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 (3)史料3主要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32、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2,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中国政 府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栏目索引考点二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是什么。 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 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 地位的不断提高。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 和方法可以谈判。 栏目索引考点二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

33、点及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构想的基本特点及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1.一国两制基本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 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 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栏目索引考点二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 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 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 民的共同心愿。 (

34、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栏目索引考点二 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台湾问题港澳问题 不同点不同点 本质 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 干涉 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权利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同点相同点 措施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权利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栏目索引考点二 考点集训 1.(2019湖南岳阳模拟)有学者说:“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在兼顾各 方利益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此 “模式” ( ) A.最早反映了和平统一思想 B.开创了“多体”共存的先

35、河 C.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首先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 C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C “一国两制”是在和平统一思想逐步深化和成熟的基础上形成 的,故A项错误;“多体”思想在“一国两制”提出前就已出现,故B项错误; 据材料中“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出”可知,“一国两制”反映了“实 事求是”的精神,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二 2.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 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 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 无从发生。这里

36、的变与不变( )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A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A 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公民在参与政治 方面有所突破,这体现的是在“一国两制”构想下,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 故A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 归对民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赛马场” 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就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

37、保 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二 3.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 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 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 )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D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D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 抗,故A项错误;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是在1987年,故B项错误;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宣告了和平统一

38、方针的确立,故C项错误;题干中 台湾和大陆的接触表明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考点二 4.(2018贵州贵阳摸底)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 资项目合计约20 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 000个,金额 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D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D 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 诺,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措施,两岸对“一

39、 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 限制是在1987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 识,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记识记纲要记识记纲要 本讲小结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背史论术语背史论术语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 现了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

40、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经过拨乱 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 容之一。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 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知识框架 单元单元优化提升优化提升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程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程 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社会主义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飞跃:即由空想变为科 学、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改革由传统模 式向现代模式转变。、 纵横拓展 栏目索引单

41、元优化提升 1.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法国圣西门、傅 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纷纷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 了改造社会的许多美妙设想。虽然这些设想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资本 主义社会弊端的根源,但却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 求,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但却表 明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也说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作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指导,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

42、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 学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2.理想到现实 (1)理论到实践: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妥 协政策引发了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的起义。巴黎人民组成的国民 自卫军向政府军发起进攻,占领巴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 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 公社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 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2)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起义,二月革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命爆发,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43、,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起 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 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 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 义运动的新局面。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3.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粉碎国内外 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和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政策,使社会 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二战结束后,苏联帮助东欧国家赶走了法西斯侵 略者,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2)中

44、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4.改革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但由于 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陷入僵局,加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挫 折。这表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失败。 (2)中国经历“文革”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5、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1 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 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 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 ( ) A.反映了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 B.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性 C.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D.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C 材料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无关,故A项错误;任何措施都 无法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故B项错误;材料“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 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

46、许多 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 布和实施的”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实现工 农联盟,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比较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性质相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2)背景相似: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 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3)斗争手段相同:都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2.不同点 比较项目比较项目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领导阶级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

47、正确领导 是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 进行的 群众基础 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 孤军奋战 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 广大农民 革命措施 没有立即向资产阶级巢穴发动进攻,给敌 人以喘息的机会 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 装干涉毫不手软 历史意义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 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 革

48、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A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A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 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巴黎 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主 要是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而不是推进全球工业化进程,故C项错误;D 项只是对俄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具有世界性影响,故D项错误。

49、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历程时间时间表现表现原因原因认识认识 初步 形成 1949年新中 国成立 北平新政协召开,初步建立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团结建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随着经济发 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 完善 社会主义建设是崭 新的事业,在探索 中发展完善 构建 完成 新中国成立 到20世纪60 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历程历程时间时间表现表现原因原因认识认识 严重 破坏 “文革” 期 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