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8251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46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栏目索引总纲目录 第第19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表现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水运与航空的发展进 步;近代以来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变迁及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现代报刊业的繁荣进步;电影、电视事业的 发展变迁及特点;互联网的兴起及特点 栏目索引总纲目录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呈现 栏目索引考点一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

2、会习俗的变化 自主学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的政策 影响。 栏目索引考点一 2.表现 (1)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山 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 (2)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3)居住:外国人设立使、领馆区,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 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栏目索引考点一 (4)风俗习惯 时期时期变迁变迁 戊戌变法时期 维

3、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 反清革命 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 废止缠足 等法令;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 简约文明 (5)农村社会生活: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栏目索引考点一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 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 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栏目索引考点一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4、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 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 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3)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栏目索引考点一 2.改革开放以来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2)表现 领域领域变化变化 服饰服饰从 灰蓝色调 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安居工程 ” 其他其他 休闲娱乐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 灾区的

5、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栏目索引考点一 数字归纳数字归纳 “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栏目索引考点一 主题 探究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主题 探究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 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史料2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 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 合作探究 栏目索引考点一 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等中国

6、近代史(18401949)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列举了辫子、传统服饰的弊端,表明当时人们深受西方思想的影 响,主张剪辫易服。 (2)史料2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上形成一种主张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思 想潮流,这实质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问题思考 栏目索引考点一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归纳当时人们要求剪辫易服的原因。 提示 留长辫不利于行动,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等;会被外国人所笑,有损 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根据史料2,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 不同原因。 提示 变化:从维持中国旧俗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原因: 辛亥

7、革命使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 心理的认同等。 栏目索引考点一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 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 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栏目索引考点一 (3)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 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4)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

8、们的生活习 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栏目索引考点一 2.特点 从地域看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从过程看从过程看 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从水平看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从动力看从动力看 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栏目索引考点一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

9、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 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栏目索引考点一 考点集训 1.(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9月模拟)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 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 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C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C 材料主要是强调在全国推行公历受挫,属于文化方面的措施,并 未提及政治权威构建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在全国推广使用公历 受挫,并

10、没有说全盘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代表新制度的公历的推行因 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说明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 度的构建,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 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的问题,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一 2.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 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 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D 栏目索

11、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D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 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乃 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可知,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 B项错误;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称自由讲民 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反映了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在清政府举行科举 考试时,因功名之心,依然去参加考试,这表明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考点一 3.(2019湖南衡阳调研)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 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千克,2002年降至7

12、8.5千克 ,这表明 (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C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故C项正确。 栏目索引考点一 4.(2017课标)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 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 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

13、习俗演变 B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 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习俗的“头披白 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 无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举办集体 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 栏目索引考点二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自主学习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2)19世纪

14、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 唐山 到胥各庄的铁路,中国铁 路诞生。 栏目索引考点二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 近代铁路网 的基本格局奠定。 (4)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了 宝成 、兰新等铁路;“九五”期末, 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上海 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 开始传入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栏目索引考点二 3.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列强的垄断 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

15、: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 输业受到一定影响。 栏目索引考点二 4.航空 (1)1909年,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民航 大国。 栏目索引考点二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使用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

16、后快。 栏目索引考点二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2)福建巡抚在 台湾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20世纪初, 上海崇明 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 发展非常缓慢。 栏目索引考点二 3.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近年来,人们通过 互联网 发送电子邮件。 4.作用: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

17、传递变得快捷和简 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栏目索引考点二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 报等。 (2) 19世纪70年代 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 日报 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 栏目索引考点二 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 近代中国出

18、现的四类报刊 (1)以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 传播。 (2)商业报纸:内容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 (3)政论性报刊:是宣传政治纲领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栏目索引考点二 2.电影 (1)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首映成功,标志 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 北京电视台

19、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栏目索引考点二 4.互联网 (1)历程: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 正式接入互联网。 (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 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栏目索引考点二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新闻事业功能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 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 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强烈的政

20、治性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 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与挽救民族危 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 治运动的进行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 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栏目索引考点二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栏目索引考点二 主题 探究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主题 探究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

21、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 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 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 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 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 合作探究 栏目索引考点二 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史料2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 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

22、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 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 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 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 栏目索引考点二 “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原因和艰难历程。洋务派发 展铁路交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能源运输问题,而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 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 (2)史料2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 栏目索引考点二 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

23、铁路长度;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 路修筑权。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 设的主要因素。 提示 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栏目索引考点二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 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 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作用:铁路建设是世界科 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 近代化

24、;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 民地化。 栏目索引考点二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操纵中国的 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栏目索引考点二 2.特点 (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

25、西南地区发展缓慢。 栏目索引考点二 3.影响 (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 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 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 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栏目索引考点二 考点集训 1.(2018宁夏诊断)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 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C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C

26、 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只体现出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 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 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题干中 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二 2.(2019吉林长春模拟)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 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 章。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中政论性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

27、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 确;材料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 了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二 3.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中试名单送到 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 果。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 A.中国已经使用无线电报 B.电报主要用于普通百姓事宜 C.电报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D.中国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C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C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因为无线电报在当时还 未创设。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C项从材料

28、中可以得出,所 以C项符合题意。 栏目索引考点二 4.(2017课标)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 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 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 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B 栏目索引 答案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说明广告 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 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

29、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C项 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不能说明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 具,D项错误。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记识记纲要记识记纲要 本讲小结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背史论术语背史论术语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 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2.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 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3.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 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栏目索引本讲

30、小结 4.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 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 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知识框架 单元单元优化提升优化提升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 纵横拓展 特征特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主要影响主要影响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产生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 始瓦解;外商企业和洋 务运动的刺激、诱导 上海发昌机器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 坊、广东继昌隆缫 丝厂 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31、 式和民族资产阶级 19世纪末 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 的限制;“实业救国” 思潮兴起 棉纺织业发展尤为 迅速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特征特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主要影响主要影响 一战期间 黄金时期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 成立;群众性的反帝爱 国运动推动 轻工业迅速发展,重 工业和新兴化学工 业有一定发展 为新文化运动开展、旧民主主 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物质和阶 级基础 国民政府 统治前期 (1927 1936年) 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 全国基本统一;开展“ 国

32、民经济建设运动” 新建厂矿增多,部分 工业品出口国外,经 济增长速度创历史 最高纪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但没有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导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特征特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主要影响主要影响 国民政府 统治后期 (1937 1949年) 日趋萎缩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 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排 挤和打击 民族企业遭受空前 打击。沦陷区的企 业或被日军所毁,或 被日军吞并;国统区 的民族资本在官僚 资本的压榨下日益 萎缩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国民经济走 向崩溃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1 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 家称为继洋务运

33、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 )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D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D 洋务运动是以洋务派为主导,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业救 国运动的主体是来自民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承担 民主革命重任,而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派以学习西方先进 的军事技术为主,并未推动政治体制的变化,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和实业救 国均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动学习,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经济成分及其特征、作用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34、中的主要经济成分及其特征、作用 经济成分经济成分特征特征作用作用 自然经济(1)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3)实行简单生产 (1)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的经济基础 (2)它的解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 提条件 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2)自由开放 (3)富有侵略性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经济成分经济成分特征特征作用作用 洋务经济(1)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 (2)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 形式 采用机器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

35、主义经济 (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 量薄弱 (2)后天畸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自然 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为 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官僚资本 主义经济 (1)垄断性:依靠国家政权力量垄断经济 (2)封建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 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2 19001920年,中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 ,近代工业只占14%。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 业只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这反映出当时 ( )

36、A.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B.近代工业发展缓慢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D.中国资本主义缺乏发展空间 A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A 从材料信息数据百分比可知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故A项 符合题意。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三、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三、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中国工业化 发展发展 进程进程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及新航路 的开辟,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 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 的进程 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 经济;

37、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和阻碍,进 程曲折缓慢 领导领导 力量力量 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 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 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 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 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很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 真正掌握领导权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西方工业化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中国工业化 资金资金 来源来源 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缺少资本 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 工业化工业化 次序次序 先是从轻工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一开始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轻工业是辅助,工 业结

38、构极不合理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3 (2018河南林州调研)下表为主要国家人均消费需求情况,该表 说明 ( ) 国家国家中国美国瑞典加拿大德国日本 时间时间188719361889194818821948187019301851193118891938 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0.92%2.1%2.3%1.3%14%1.5% A.主要国家工业化同时起步 B.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动力不足 C.中外经济水平的差距巨大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B 工业化“同时”起步,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中国“人均消费需 求”增长缓慢,不能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

39、市场空间,故B项正确;人均 消费需求,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不能直接反映本国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状况,故C、D两项错误。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四、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间时间历史背景历史背景表现表现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 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 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 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 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栏目索

40、引单元优化提升 时间时间历史背景历史背景表现表现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 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 有了根本性改变,但人民的生 活水平普遍不高,农民温饱问 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实行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 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 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4 (2018宁夏银川模拟)近代前期,中国整个知识阶层都在浓墨刻 画女性的病态形象,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 弱;人种强,则国强。如此营造女性形象的思维逻辑是出于 ( ) A.女性柔弱的现实 B.塑造人格的要求 C.救亡图存的需要 D.男女平权的期盼 C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C 从“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 人种强,则国强”,可知营造女性病态形象是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故C项 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