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8254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DF 页数:70 大小:60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件: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df(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栏目索引总纲目录 第第23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 景、措施及评价;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内容和意义 2.“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表现及评价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背景、措 施及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特点及结果;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内容和结果 栏目索引总纲目录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考点呈现 栏目索引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政策和新

2、经济政策 自主学习 一一、“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栏目索引考点一 3.内容 (1)农业:实行 余粮收集制 。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国有化 。 (3)商业:取消 自由贸易 。 (4)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征:兼有“战时”和“ 共产主义 ”两种特色。 栏目索引考点一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 物质 保障

3、。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走出误区走出误区 误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 时需要,是必要的。但它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栏目索引考点一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栏目索引考点一 二、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 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自己支配。 (2)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

4、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 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恢复 货币流通 和商品交换。 (4)劳动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栏目索引考点一 3.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 政治 形势 。 (2)是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走出误区走出误区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 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栏目索引考点一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栏目索引考点一

5、 主题 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主题 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 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 “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 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 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 合作探究 栏目索引考点一 我们错了。” 史料2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 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 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

6、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 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 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全球通史 栏目索引考点一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 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 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 是行不通的。 (2)史料2中“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控制了制高点”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

7、缓解政府 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 栏目索引考点一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导致史料1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 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提示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变化:由直 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2)根据史料2,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 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 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栏目索引考点一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栏

8、目索引考点一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 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 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目的目的 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直接向 社会主义过渡 消除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巩 固政权 内容内容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粮食税 工业政策 工业企业国有化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栏目索引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内容内容 贸易政策 取消

9、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制度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废除实物配给制 特点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允许商品交换、多种所有制并存 实质实质 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 的手段控制社会的经济,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 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认识认识(结论结论) 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列宁对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一次有益探索 栏目索引考点一 考点集训 1.(2019河南郑州模拟)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 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

10、,党的许 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 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B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B 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反 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可知这只是在特殊时期实行 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 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 错

11、误。 栏目索引考点一 2.(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9月模拟)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 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 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 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 料表明当时 (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D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苏俄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实行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

12、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社会 动乱,为了应对这一局势,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所以才出现材料中俄国与西 方国家通商,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的情况,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 政治现实需要,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考点一 3.(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联)共有租 让型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企业 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 合同。这可以用来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完善了苏俄(联)市场经济体制 B.冲击了苏俄(联)的公有制

13、经济 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助推了苏俄(联)工业化的进程 D 栏目索引考点一 答案答案 D 由“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企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 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可得出工业化 得到了发展,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考点一 4.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 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 少。这一时期是 (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B 答案答案 B 国内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当时俄国的经济几

14、乎陷入停滞状态,故选B。 栏目索引考点二 考点二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自主学习 一、一、“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表现 (1)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 重工业 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 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栏目索引考点二 (3)农业建设:推行 农业集体化 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 庄里。 3.评价 (1)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 工业化 模式 ;通过实施两个五

15、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 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片面发展 重工业 ,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 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 计划指令 ,压 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栏目索引考点二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 1.农业集体化运动 推行原因: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 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特点是:大规模、群众性; 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其消极影响是: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 加入集体农庄,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2.“斯大

16、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它不适用于其他社 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栏目索引考点二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栏目索引考点二 二、二战后的苏联改革二、二战后的苏联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 农业集体化 的消极影 响越来越明显。 栏目索引考点二 2.措施 (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收购制 ;扩大集体农 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

17、放给加盟共 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 ,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栏目索引考点二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知识归纳 赫鲁晓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主 题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 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栏目索引考点二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 栏目索引考点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 部门管理 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18、的 经营自主 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栏目索引考点二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 时期。 知识归纳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都是解决“斯大林模 式”的弊端,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栏目索引考点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1)改革的重点是用 经济管理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

19、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 所有制 结构。 栏目索引考点二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影响 (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 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栏目索引考点二 (2)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政治领域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 和苏联解体。 栏目索引考点二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0、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改革的指导思 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政治改革 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栏目索引考点二 主题 探究主题 探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 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 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 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 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当然不能 合作探究 栏目索引考点二 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

21、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 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 史料2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 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 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 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栏目索引考点二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表明苏联要走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恰恰相反的工业化道路。 (2)史料2说明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 出现了背离。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据史料1,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所设计

22、的工业化途径。 提示 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 栏目索引考点二 (2)据史料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 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 提示 措施:农业集体化。积极: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 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消极:从农民身上索取的太多,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不协调。 栏目索引考点二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及启示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1.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 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

23、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 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栏目索引考点二 2.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 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 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栏目索引考点二 3.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

24、的提 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栏目索引考点二 考点集训 1.(2015课标)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 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 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A 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

25、,其目的 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正 确。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栏目索引考点二 2.(2018江西九江调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 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 ) A.是回归到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B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B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 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制”“农庄有

26、权自行安排 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 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 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二 3.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C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C 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 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 C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的

27、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 项错误。 栏目索引考点二 4.(2018课标)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A 栏目索引考点二 答案答案 A 七年经济计划仍然将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上, 体现出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于20世纪50年代 初期已结束,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

28、重 市场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材料表明七年经济计划延续了此前的一贯做法, 没有体现出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记识记纲要记识记纲要 本讲小结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背史论术语背史论术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 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 特点。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 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栏目索引本讲小结 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 化模式。

29、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 续发展。 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最 终导致苏联解体。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知识框架 单元单元优化提升优化提升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一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纵横拓展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 阶段阶段1618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 核心核心 内容内容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 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30、、自由贸 易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实践实践 措施措施 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 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 地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 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 的统治;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 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不同程度 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 兴衰原因兴衰原因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 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但 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 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 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 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1、 影响影响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 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 扩张和贸易争夺 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 紧对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 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形成 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 的飞速增长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1 (2019安徽黄山质检)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 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A理论复苏的重要原因是“滞胀” 答案答案 D 根据曲线图判断,A理论是自由主义,资本主

32、义经济危机爆发的 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根据曲线图判断,B理论是凯 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它反对自由放任,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1 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后就开始了,图中所示B理论的起始时间是1936年,故C 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传统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失 效,于是自由主义被提出用来指导国家政策,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 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

33、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 措施。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 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 剩余的所有粮食 工业方面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

34、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 私人经营等 商业和劳动商业和劳动 分配方面分配方面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 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 理经济。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2 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 策

35、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 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 理解正确的是 ( ) 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 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 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 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1921 年苏维埃政府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 经济,最终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进

36、两步,并非“仅仅是退却”, 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C项错误;随着 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实行农业集体化 运动,故D项正确。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三、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三、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 不同不同 背景背景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 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美国遭到经济危机的沉重 打击,阶级矛 盾尖锐 “文革”结束后中国国民经济处 于停滞状态,党和国家的工作

37、重点 亟待转移 特点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苏俄新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 不同不同 作用作用 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 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 维埃政权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 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 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 成就 相同相同 (1)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

38、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启示启示 (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3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 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 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A 栏目索引单元优化提升 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哈默与苏 俄进行贸易活动得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能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 投资设公司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