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LiHua2019060211011998437.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8614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7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huLiHua201906021101199843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ShuLiHua201906021101199843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huLiHua201906021101199843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huLiHua2019060211011998437.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小卷(三)1.D解析 题干中尚书台职责的演变并不是由皇帝好恶决定的,故A项错误;尚书台发展到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权力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尚书省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决策机关,故C项错误;从汉武帝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决策以削弱相权,到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利用分权机制来削弱相权,可知皇帝集权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2.B解析 中央集权是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因而中央集权与官场风气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门下省的官员主要是皇帝的近臣,地位低下,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说明皇帝重用近臣以削弱大臣的权力,这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门下省官员的事

2、务及政治地位,与士人道德和忠君爱国思想无关,故C项、D项错误。3.C解析 材料“因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说明不是受君主权威的影响而改变任职,故A项错误;由材料“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可知,御史反对的是由亲属监察而不是限制皇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谏官左拾遗,因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反映御史反对亲属之间的监察,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御史反对的是佑任宰相,而其子杜从郁任职于监察系统,而不是反对杜从郁任职,故D项错误。4.B解析 材料是关于中书省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并把各自意见书写出来并签字,即“五花判事”,这种

3、做法无关中书省与尚书省的地位比较,故A项错误;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可以防范中书省长官(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材料是关于中书省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提出各自意见,这种做法与三省职能的划分无关,也没有涉及监察机构,故C、D项错误。5.D解析 从表格中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条”“十道巡察使”这些信息可知,巡察职权并未弱化,反而加强,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到监察范围广泛,但并没有体现巡察者特权泛滥,故B项错误;致使官阶显赫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对官吏的监督,故D项正确。6.D解析 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4、南方得到开发,故A项错误;南北对峙阻断经济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动乱,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7.C解析 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推知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中政府对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8.A解析 “掸国西南通大秦”“乘大舶,船张七帆乃入大秦国也”“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反映从海上、陆上都可以到达大秦,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直接往来频繁”,故B项错误;据

5、所学可知此时中西方交往不是以海路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详尽”,故D项错误。9.C解析 据材料“唐朝时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时与外界联系密切,而未涉及农耕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时与外界联系密切,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通过“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广泛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对外交流繁荣,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唐宋时期,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此时应该是“东学西传”而不是“西学东渐”,故D项错误。10.B解析 据材料“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

6、市各占2坊之地,每处坊、市皆有围墙”,可知长安城具有商业功能的市不是主要地区,且有限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可知长安城实行分区管理,体现了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是主张实行仁政,材料长安城的布局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安城的布局没有突出政治和军事功能,故D项错误。11.A解析 据材料“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可知,葛洪认为孔子、老子思想都是对统治有用的思想,不能独尊儒学,故A项正确;从材料“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可知,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但儒道并重是葛洪的思想,不代表儒道并重成为当时的

7、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据材料“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可知,没有体现道本儒末、改造传统道教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二者要进行多元融合,故D项错误。12.B解析 根据“法度森严”“结构布置精严”“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等信息可知该作品的字体为楷书。王羲之的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时行时草,属于行草体,故A项错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整,法度森严,是楷书的范式,故B项正确;张旭的古诗四帖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佳作,故C项错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是行书中的上乘

8、作品,故D项错误。13.(1)中朝制度的形成,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儒学思想逐渐确立其正统地位,手工艺技术精湛。(2)趋势:区域人口呈现南方增长快、北方增长慢的趋势。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江南的开发(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3)转变的时间为唐朝。理由: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是刚性体制,表现为寺院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选拔由军功爵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导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唐以后,农村中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打击了门阀士族,使得人才流动性加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等级

9、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14.示例一:论题: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就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而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制(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疏议)、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