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9986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阶段检测(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 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A材料信息体现了农具耜的发展演变过程,客观上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定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具的发展而非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世界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2“种麦得

2、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故C项错误;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3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

3、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 B工商食官遭到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 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B材料“被称为素封的群体”指那些无法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后通过经商或其它劳作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地位以后的人形成的群体,故A项错误;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产生于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后,故C项错误;私商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阶级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4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

4、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5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

5、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解析:选C“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6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 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D生产

6、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而不是强调农牧业的兴旺发达,故A项错误;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而不是强调受匈奴的影响,故D项错误。7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

7、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8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

8、南移,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9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10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

9、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没有体现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丝织品劳动分工细密和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C、D两项错误。11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运河的开

10、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北方军事威胁解析:选C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经济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12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解析:选C题干主要论述城隍职掌的变化,并且在宋代城

11、隍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官方并没有压制民间文化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冥籍诸事”不属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了城隍职掌的变化,即由“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到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信仰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城隍信仰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13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解析:选A唐朝“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

12、日用品的产量明显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唐朝长途贩运贸易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14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使货币交流逐渐增多,是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不是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整体发展

13、特征,并未突出区域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货币交流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说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一直是自然经济形态,故D项错误。15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解析:选A由材料“深巷明朝卖杏花”可知商业活动打破空间的限制,故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草市,故B项错误;C项“夜市”可知打破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D

14、项强调人民的辛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解析:选B“鸿胪寺”是“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地方上的“商馆”是“招待外商”,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鸿胪寺”、各地方的“商馆”“互市监”“市舶使”等各自的职掌,可以得出唐朝时期中外文明的交流比较频繁,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枢权力体系,故C项错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开放心态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故D项错误

15、。17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结束,审美观的改变明显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A项正确。18.如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

16、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营,不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依旧属于耕织结构的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这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主体,故C项错误;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D项正确。19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

17、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解析:选D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对“海禁”政策的不满,故B项错误;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成了倭寇,故D项正确。20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年份17891804180918141820银一两合铜钱数1 090.0919.91 065.41 101.91 226.4年份182518301

18、8351840银一两合铜钱数1 253.41 364.61 420.01 643.8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析:选B鸦片战争前,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故B项正确;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再占优势地位,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2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

19、。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雇主增加雇佣工人的费用要低于进行技术革新的投入,这从侧面折射出明清时期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劳动力价值锐减,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未提及;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显推动力不足,这明显属于材料正面所呈现而非侧面揭示的信息,故D项错误。2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区域生产的

20、专业化明显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解析:选B材料“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体现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商业分工、市镇规模扩大及城乡经济联系无关,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23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选C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

21、,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当时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这极大地促进了明清农业和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2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地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B、C两项错误;

22、明清手工业走劳工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25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解析:选D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特点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清政府未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广州一口通商带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性质,故C项错误;“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

23、归宿”,世界上的白银不断流入中国,说明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极具竞争力,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5分,共50分)26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

24、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5分)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

25、商品经济的发展。(5分)解析:第(1)问,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话说明了制定“田亩丈量条例”的原因,第二段话阐释了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概括两段话的内容即可。第(2)问,首先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答案:(1)原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程序:先组织丈量人员、规定丈量进度要求;再制定各地都图册额作为依据;最后根据都图册额编制鱼鳞册草册与正册。(2)观点1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徽商经济实力;土地买卖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徽商购买土地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观点2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增加税收;便于加强对农民

26、的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

27、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

28、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9分)解析:第(1)问,从两个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分析。第(2)问,首先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来分析,其次从贸易中心、贸易方式、深远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

29、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进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异:“丝绸之路”时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殖民掠夺,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代表作及主要内容经部的经济文献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涉及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史部的经济文献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涉及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

30、济思想的演变等子部的经济文献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涉及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集部的经济文献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涉及经济、法制等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5分)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的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不同方面,通过对比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

31、围绕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拟定论题。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意义。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他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阐述: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容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各类行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 700多年而从未间断,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