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5955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干知识梳理】一、2.皇帝皇权至上处理全国政事军务皇帝二、2.推恩令【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特点:皇权至上。原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和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差

2、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代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考点二1.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官制。皇权至上,三公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一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2.B解析 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是在明太祖废丞相以后,与材料汉朝内外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逐渐以内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

3、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故D项错误。【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 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

4、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D项。考题2B解析 材料以萧何入秦收拾文书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文书对西汉实现统治全国的作用,文书是国家档案文献,是国家政策的表现,“收拾文书”体现了汉承秦制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错误,汉初推崇的是黄老之学;C项与材料的内容直接矛盾;萧何收拾秦代文书,不代表官吏都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项对材料的解读有误。考题3A解析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

5、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考题4C解析 本题以两汉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族人,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外戚是依靠皇后(或皇太后)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C项。考题5B解析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项;材料

6、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维护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D项。练经典1.A解析 “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选A。“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神,秦始皇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是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这与西周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类似,B项错误;“皇帝”称号不能反映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的愿望,C项错误;“皇帝”一词是秦始皇自创的,“帝”本身就包含神的因素,因此不能体现“君权神授”,D项错误。2.C解析 司马迁史记中认为李斯与赵高修改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但西汉竹简

7、赵正书中则认为李斯提出立胡亥为太子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说明胡亥继位并非由李斯决定。吕思勉秦汉史则分析了扶苏将兵,秦始皇本就意图废立,而胡亥长期得到秦始皇宠爱,且秦始皇长期不建储,也是意图立少子胡亥,说明胡亥继位是秦始皇的意图。A项仅在司马迁史记中有体现,西汉竹简赵正书与吕思勉秦汉史中都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仅在西汉竹简赵正书与吕思勉秦汉史中有体现,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不符,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都体现了胡亥继位与秦始皇猝亡的重要关系,故C项正确;仅第三则材料中体现了胡亥继位得到了秦始皇生前认可,故D项错误。3.C解析 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专制主义是指皇

8、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官制,B项错误;郡县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D项错误。4.C解析 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选C。分封制是“立列国”,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与材料中“重立列国的思想”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实行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的改革”的时间不

9、符,D项错误。5.D解析 “推恩令”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汉初封侯是为巩固政权,汉武帝推恩封侯是为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涉及思想统一的措施,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汉初封侯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的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6.B解析 材料中关于以封国命名的表述为“数量骤减”“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架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由“以封国国名为主”到“数量骤减”、由“绝少以郡命名”到“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可

10、知封国减少和郡县增多的史实,意味着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到“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由封国到郡的变化而不是县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和“数量骤减”均表明封国数量的减少,故D项错误。7.D解析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选D。“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A项错误;据材料“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是否为贵族,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魏晋时期察举制的发展,C项错误。第5讲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主干知识梳理】1

11、.赵过铁犁牛耕代田法2.高炉炼铁素纱单衣3.丝绸之路五铢【考点深化探究】考点1.(1)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富裕大商人很多;政府“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发展长安商业经济。(2)商业利益比农耕大得多,推动了众多人从事商业活动;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生活的需要,这都离不开工商业;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等等。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B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根据材料,文景时期虽然农民要缴纳的实物田租较少,但高额人头税和富商大贾的经济行为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可以得出自耕农

12、经济发展受阻的结论,故B项正确。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农民逃亡是因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而非粮价低,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考题2C解析 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史记描述西汉前期社会上有很多倾郡、倾县、倾乡里的大大小小的富豪,由此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B两项错误;西汉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势力的膨胀,故D项错误。考题3D解析 准确

13、解读图片信息是答题的关键。依据题干中“汉代”“农事”以及图中人物集体耕作的场面判断,图中信息反映了汉代的地主田庄经济形式。A项明显错误,从劳作规模上即可排除A;B项错误,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创新与进步;汉代时,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形式,排除C项。练经典1.B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农具能“下种,挽耧日种一顷”,用于开沟播种,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故选B。方便除草培土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的是铁犁,C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D项错误。2.C解析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是多样化经营

14、,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3.B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盐铁政策的变化,未涉及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我们概括出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我们得知盐铁由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时期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中央的经济权力在减小,故C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4.D解析 汉朝时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不符合史实,春

15、秋战国时期贵族官僚就已经经营工商业,故A项错误;“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表明不是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的内容私营作坊规模大不符,故C项错误;“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表明私营作坊规模大,故D项正确。5.C解析 据材料,从“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到汉武帝“以农为主、辅以工商”,这一变化说明民间工商业规模缩小而不是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说明商业受到打击而不是农业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

16、料“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说明汉武帝时期商业的规模缩小,结合所学的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可知,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冲击了民间工商业,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征收重税,这与材料“汉武帝之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A解析 “募天下入粟县官”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得以除罪”不能说明改革了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入粟拜爵”并不是针对商人特权,故C项错误;题目不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第6讲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主干知识梳理】1.阴阳五行独尊儒术2.五经

17、太学3.传统文化4.西汉前期氾胜之书【考点深化探究】考点1.强调“大一统”;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3.信息: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18、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儒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的真伪争议较大,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时期儒家思想

19、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考题2B解析 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题3B解析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可知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练经典1.A解析 “大城名都散亡,

20、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是指无为而治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2.B解析 根据材料“称齐人为齐虏”,是一种鄙视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可知,地方名归而

21、实不至,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讲述了分封信息,与城市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故D项错误。3.C解析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的迷信思想,故B项错误;“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后来又下诏赦免”表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与材料的内容即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4.B解析 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

22、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异于他,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董仲舒思想的目的是强化君权,汉武帝肯定董仲舒也是出于这一原因,故C项错误;春秋大一统强调地方要服从中央统一,故D项错误。5.C解析 根据材料“关于用兵的有124条,关于年成丰歉的有49条,关于皇族和大臣行为的有26条,这三项占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可知,天象、星占中政治、经济、军事内容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二,表明当时的天文学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故选C。主要服务于农业与材料“关于用

23、兵的有124条”不符,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天象、星占的内容、范围,与天象观测手段无直接关联,B项错误;占卜被用来决定战争胜负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单元整合(二)考题例证1B解析 人事任免权在皇帝手中,不在丞相手中,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授予官职”表明是为了提高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改变选任官吏的方式,不是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故D项错误。考题例证2A解析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大使厅壁画)创作于公元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

24、、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可知,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交流频繁,故A项正确;经过今乌兹别克斯坦的丝绸之路是陆上贸易通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的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陆上丝绸之路,故C项错误;“大使厅”壁画中没有关于宗教政治因素的信息,故D项错误。考题例证3A解析 据材料“安徽六安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异地封爵,这样有利于减少与地方的联系,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未涉及除分封制之外的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

25、,王莽时绝”可知,六安王的统治历经五代,无法体现王莽废除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诸侯异地封爵,并非强调开始推行新政,故D项错误。考题例证4A解析 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是中央对地方官员的年度考核,以此评定地方官员的政绩,说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官僚政治日益显现,与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已有根本不同,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涉及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下王国权力比较大,实际上不利于官员的考核,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故D项错误。考题例证5D解析 根据所学,儒学从汉武帝时期就确立起了正统地位,宋朝后理学作为儒学的发展,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儒学在唐宋期间没有失去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统治者利用儒学、道教和佛教,从意识形态上维护统治的做法,没有涉及理学的社会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三教合一仅为一种趋势,儒学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和“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得出儒学、道教和佛教都被统治者利用起来维护封建统治,可见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