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5980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一)1.B解析 根据材料“是吉祥卜。其内容涉及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可知,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选B。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甲骨文的内容,非文字本身,C项错误;D项“唯一”表述错误。2.D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诸侯都位高权重,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商朝内外服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明显不一样,故B项错误;“当时的封建”体现诸侯权力较大,故C项错误;“天子亲亲奖功”“当时的封建”指分封制,周初侧重于分封王族,故D项正确。3.A解析 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

2、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故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D项错误。4.B解析 由材料中“本大而末小”“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可知题干重在强调分封制的王权至上、等级森严的根本原则,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没有强调地方自治政权的普遍建立,A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分封制的覆盖范围,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隶属关系及等级秩序,没有明确受封诸侯的义务具体是什么,D项错误。5.A解析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与材料中“

3、无弟然后传子”不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继统法”表明有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之继统法”激化了矛盾,故C项错误;由材料“殷以前”“商”可知当时还未出现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6.A解析 材料中“祖为宗庙”体现宗法制,“社为社稷”体现分封制,“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分封制强调等级,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管理国家的思想而非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7.B解析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来分封,故A项错误;根据“以此为祖,令之相生”“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

4、氏”可知,姓代表有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氏用于区别血缘亲疏,与严格的等级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依据,与晋升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8.C解析 根据材料“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以兴家庭,务谦厚以处乡里”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不仅在于保证宗族内部团结,规范血缘伦理关系,传承家族礼仪文化,更重要的是维护家国的稳定。保证宗族内部团结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规范血缘伦理关系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系家国社会稳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传承家族礼仪文化不符合

5、题意,故D项错误。9.B解析 材料阐述的是周厉王行暴政,导致国人不满和诸侯不朝,无法得出手工业者对此事的态度和主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王(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以告则杀之诸侯不朝”得出周厉王行暴政引发国人不满,之后仍以杀戮控制不满,造成诸侯不再履行朝觐的义务,周王室力量下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恢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对周厉王暴政发表意见的是国人,根据所学国人是平民,并非士阶层,故D项错误。10.C解析 士人受到赏识得到重用,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故选C。士人受到重视,但并不会导致士人掌控国政,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人受到国君赏识,被提拔为重臣

6、,但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D项错误。11.A解析 材料中礼乐制度能够使社会关系实现“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表明它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选A。等级制度的内容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D项错误。12.(1)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3)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

7、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3.示例一: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汉代内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作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宰相制度。可见,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示例二:论题:井田制和分

8、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诸侯,各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首先,要认真读清楚题目要求,即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因此可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找到突破点。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是强调制度的渐变和制度的继承发展,可从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的发展分析,重在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课时作业(二)1.D解析 土

9、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与“田、畴、禾、穑、麦”不符,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指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与材料的内容甲骨文中文字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2.C解析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于春秋战国时出现,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其建立者是禹,故B项错误;“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表明农耕生活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神农氏是神话传说,商君书记载不能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故D项错误。3.C解析 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

10、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转型期在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齐国农民拥有翻土工具、除草工具,表明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4.A解析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通道,最终使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未体现,故D项错误。5.B解析 材料不涉及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模式,故A项错误;材

11、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奴隶和有军功的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奴隶、庶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形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6.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的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

12、进生产工具,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B解析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私田的开垦,因而推动井田制的瓦解,A项因果关系倒置,故A项错误;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开始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有没有出现,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仅说明井田制瓦解与铁犁牛耕使用的关系,没有提供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

13、地制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8.B解析 材料中未涉及藏富于民的思想,与材料中“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不符,故A项错误;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是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公法立”“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相符,故B项正确;宣扬安土重迁观念只是一个方面,与题中“这主要体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9.A解析 从材料图片中周朝国都在洛邑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产生了私田,井田制逐渐瓦解,齐国率先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体现出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是战国时期正式确立的,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

14、封地,官位不能世袭,春秋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故C项错误;郡县制在全国实行是在秦朝统一全国后,故D项错误。10.B解析 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鸟回眸、小鸟依偎、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使其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可知,该艺术品是青铜技艺成熟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该青铜作品不能体现违反礼制所规定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周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错误。11.A解析 从材料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车轮有不同的固定尺寸,并且从车厢到车轴的距离以方便人上下车为标准,体现出古代手工业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考工记是先秦时的著作,生产

15、的目的不是满足市场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车轮等零件未体现铁制零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人性化,没有体现手工业生产的行业内部分工,故D项错误。12.D解析 A项史实错误,故A项错误;题目中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农具材质的不同,与经济重心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战乱时期,并非仅仅中原地区战乱严重,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仍是用青铜制造的”“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制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13.D解析 由材料中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可知,“贝”与商品交换及财富有关,故A

16、项错误;饰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祭祀与题意中商品交换及财富不符,故C项错误;货币既可用于商品交换,又是财富的象征,故D项正确。14.B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子贡大商人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得出诸侯看重子贡,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商且其社会地位提高,受到诸侯的重视和礼遇,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子贡是商人身份,不是地主阶级,所以无法得出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故C项错误;D项与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的状况不符,故D项错误。15.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出货币统一现象,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看出,日月刀币

17、受狄族等少数民族影响,龟形币则与当地地理环境有关,可知货币类型受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货币起源原生区域,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货币有刀币、龟形币和布币等,没有体现受图腾崇拜影响,故D项错误。16.D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可知,管子一书中提出“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主张并不一定对当时城市规划已产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城市规划秩序的不同主张,没有涉及如何设置城市功能区(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住宅区)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的职能问题,且根据史实可知,在战国时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故C项错

18、误;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管子作为战国时代的人物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D项正确。17.A解析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导致私田的大量开垦,从而影响了诸侯国的赋税征收,因此出现“齐国履亩而税,鲁国推行初税亩”,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鲁国并没有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故B项错误;据所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是商鞅变法,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体现井田制在齐国和鲁国受到冲击,并不能说明井田制在各国崩溃,故D项错误。18.A解析 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铁首先

19、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了出土的铁农具,而非武器的信息,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19.(1)变化: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2)“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指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3)政策:重农抑

20、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课时作业(三)1.A解析 先秦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在文化上体现为诸侯地位的不断攀升,这与孔子的儒学观点和主张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A项正确;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古代史中思想文化繁荣和璀璨的一个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并未有对二者融合与发展的提及,故D项错误。2.A解析 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解释,“儒分为八”更说明儒家思想内

21、涵丰富,故A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据材料“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可知不是核心理念,故B项错误;据材料“哲学问题”可知不是治国措施,故C项错误;据材料,“孔子门徒”无法说明儒学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故D项错误。3.D解析 孟子的学说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是符合诸侯的意愿,故A项错误;儒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是在西汉,故B项错误;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孟子到过齐、宋、滕、鲁、魏诸国,游说诸侯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卿相,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可知,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故D项正确。4.C解析 孟子主张

22、人性本善,与题目中的“人的本性恶劣”不符,故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与题目中“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不符,故B项错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要经过后天的礼义教化才能使其重归于善,提出礼法并用思想,故C项正确;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与题目中的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5.A解析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儒家主张“仁”“礼”等,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故D项错误。6.C解析 据材料“而不能使人仁”“而不能使人爱”可知,商鞅认为仁和爱是值得追求的,即都追求仁和爱,故A项错误;据材料“是以知仁义之不足

23、以治天下也”可知,商鞅不认同儒家的治国思想,二者并没有融合,故B项错误;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说明儒家在教化上的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故D项错误。7.D解析 依据所学,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24、8.A解析 材料中表达民本思想的“言论者”包含了先秦时期重要人物,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神的崇拜,故B项错误;政治权利与材料中“仓廪实则知礼节”不符,故C项错误;隆君与材料中“贵以贱为本”不符,故D项错误。9.C解析 根据“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说明思想家认为盗窃他人财物是错误行为,即不反对财产私有,故A项错误;据材料“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说明该思想对各爱其家进行了批评,故B项错误;材料“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和“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说明该思想家认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是小爱,不利于社会稳定,主张大爱才能有利于社会,故C项正确;据材料“家

25、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说明作者反对以家庭为中心建立秩序,故D项错误。10.A解析 根据“仲尼弟子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可以看出先后的学术的变化以及继承的关系,故A项正确;“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不能体现体例的完整性,故B项错误;在汉代儒家的主流地位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只是讲了这个著作的一个体例的编写原则,无法体现多元化,故D项错误。11.D解析 材料很明显并不仅仅是对单纯的学术氛围的描写,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同样是表面而非本质现象,故B项错误;士的崛起以及养士风气虽然在材料中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材料

26、的重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12.C解析 材料讲到了“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A项只反映出诸子思想的对立,故A项错误;B项只是“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表面现象的体现,故B项错误;战国后期百家争鸣折射出当时政治上从诸侯争霸走向统一,经济上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型,故C项正确;D项没有反映出政治上从诸侯争霸到走向统一的趋势,故D项错误。13.B解析 中国原始文字是可读的图画文字,象形字脱离图画后才形成汉字,故A项错误;甲骨文由会意字变为形声字说

27、明汉字构造音、形、义相结合,故B项正确;甲骨文“育”字的演变不能代表汉字书法艺术全体,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育”字的演变未体现简洁,故D项错误。14.B解析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故A项错误;由材料“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可知,中国传统历法既有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也有月亮月相的变化周期,属阴阳合历,故B项正确;阴历是以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故C项错误;天干地支是古代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的纪年历法,故D项错误。15.B解析 根据史实我们很容易得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先是周公

28、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孔子向来是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的,主张“克己复礼”,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D项错误。16.B解析 材料中诗经在战国时期被奉为儒学经典,而在五四运动以后受到了批判,由此可知诗经的思想内涵受时代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从战国到清末,诗经一直被奉为儒学经典”“五四运动以后,对以序传为代表的传统诗经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可知对诗经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B项正确;诗经的文学价值表现为它的思想内容和

29、艺术成就,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文明,故D项错误。17.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B项“消除”太过绝对,与题目中“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表述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以至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得出促进了文化的认同,故D项正确。18.C解析 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学派交流的主要场所,据此无法推断其教学内容是儒家学说,故A项错误;开创私人办教育之先河的是孔子,故B项错误;稷下学宫有较完备的学生守则,表明稷下学

30、宫是较完备、有组织的学府,故C项正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稷下学宫是较完备、有组织的学府不符,故D项错误。19.(1)湮没原因: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墨家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的认识和民众接受的程度;墨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古代传播方式和技术非常有限。(答出两点即可)重视原因: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答出两点即可)(2)意义: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其他答案逻辑清晰且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