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8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6598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8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8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8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8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8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小卷(八)1.B解析 A项表述不是这些变化的反映,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扶清灭洋”“五九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得出这些变化反映了国人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错误。2.D解析 材料“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导致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关系,故A项错误;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开始于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之后,B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材料只是“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随着国共关系的破裂,民生主义思想没有得到落实,故

2、C项错误;随着国民革命的发展,国民党“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这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故D项正确。3.B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社会保险的内容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规定的内容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与适应社会生产力状况无关,故C项错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材料的内容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不符,故D项错误。4.B解析 追求关税自主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已开始,“作准备”应在此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29

3、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并不困难,故C项错误;日本侵华是1931年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5.B解析 题干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而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是在1928年,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伴随着侵略的深入,中国的文物开始了迁徙的历程,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年开始的,故C项错误;三大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6.C解析 “全面扭转了”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可知,

4、长沙会战的胜利极大提高了国人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D项错误。7.B解析 由材料“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可知,罗斯福旨在强调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故选B。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且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抗战的地位,而非中国外交成就,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而非国际局势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而非美国对中国支援的作用,故D项错误。8.A解析 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并不仅是三大战役、

5、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可知,这些战役之所以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共双方在各战场的军事态势不同,故A项正确;在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军备尤其在东北地区是要领先国民政府的,故B项错误;“冷战”格局的形成并不会直接影响中国内战战局,故C项错误;在解放战争后期,由于蒋介石集团的腐败和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美国逐渐中断了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的军事援助,故D项错误。9.A解析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史实可知,该会议为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党的工

6、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故A项正确;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故B项错误;毛泽东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便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方案,故C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故D项错误。10.A解析 由材料“1936年夏用于重工业建设。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可知,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国民政府通过发展重工业以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发展重工业而非国民政府对红军的“围剿”,故C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东南沿海、沿江地区的民族企业大举西迁,故D项错

7、误。11.D解析 题干中“国民政府先后成立经济部矿冶研究所新的科研机构,加大对抗战大后方的科技开发”,虽然也有利于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变,但这些机构主要是应对抗战,故A项错误;“教育大革命”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属于新中国教育领域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故C项错误;据题干中“国民政府先后成立经济部矿冶研究所新的科研机构,加大对抗战大后方的科技开发”,抓住“国民政府”“抗战大后方”等信息可推知是国民政府为抗战而作的准备,故D项正确。12.B解析 依据所学,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中国

8、无产阶级为首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全面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故B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国家学说,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的问题,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故D项错误。13.(1)背景:欧洲: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中国: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2)相同点:

9、近代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对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原因: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解析 第(1)问,欧洲的背景,根据材料一“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得出城市生活不舒适,人们向往乡村生活;根据材料一“交通革命和通信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得

10、出工业革命持续发展;由材料时间“19世纪后期”,结合所学,得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背景,根据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得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更加衰败;根据材料二“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结合所学可知,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以及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根据材料二“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得出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交通革命和通信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材料二“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开通邮电”,得出交通、通信在乡村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

11、用;根据材料一“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材料二“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得出推动了乡村的发展,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根据材料一“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材料二“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得出都注重对乡村资源的保护,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欧洲,根据材料一“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得出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根据材料一“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得出政府的政策推动;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当时社会经

12、济运行平稳,政局稳定。中国,根据材料二“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得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根据材料二“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得出仅是个别有识之士在局部地区搞的实验;结合所学可知,究其根本原因,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乡村建设”的走向。14.示例一:论题:艰难的革命环境催生“革命借条”。阐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无产阶级的军队,财政来源少,经济困难,加上国民党的“围剿”与打压,不断扩充的革命队伍的吃穿与作战费用大,必需品供应十分紧张。为了进一步开展革命斗争,部队不得不借助于殷

13、实之家,在当时无法偿还的情况下立下借据。这些从民间借来的钱物对民主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出的“革命借条”的真伪需要辨别。阐释:“革命借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真伪需要辨别。在辨别时,应注意以下要素:时间上,其使用的纪年方法是否正确;字体上,繁体与简体的使用是否合理;内容上,措辞是否得当,如“祖国统一”;字迹、署名和印章,是否与经办人相吻合;等等。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财政困难在不同时期向一些人借用了一些物资或钱财。围绕“革命借条”拟定论题时,一是从借条的背景出发,阐述借条出现的背景,展示党对人民的信用;二是从把借条作为历史材料的角度出发,对借条的真伪进行辨别,这就牵涉到史料研究,看借条信息是否符合当时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