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8452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题五20.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历 史(五)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

2、,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5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也是西方的第一部成文法。上述做法都有利于A扩大法律适用范围B推进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冲击旧贵族的特权D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2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

3、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27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8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

4、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B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C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2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专门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这一过程A奠定了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石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30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

5、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31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増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B残酯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C商品经济荣冲击农业生产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321914年

6、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这表明当时政府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33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担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改变土地性质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34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

7、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35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造旧教育和学习苏联。到1958年,教育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既不学欧美,也不学苏联。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治局势影响教育改革B国际环境制约教育改革C国际关系决定教育改革D旧中国教育的严重滞后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8、要求。 (25分)材料一 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土地财富,成为贫苦者。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

9、。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元性表现在社会区域内,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二元格局出现并愈益明显,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0、中国古代中唐以后“富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古今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13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

11、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新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

12、 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原军事组织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诸猛安和谋克的职能是管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征收赋税、宣导风化、捕除盗贼和平理狱讼。1145年,金熙宗又创屯田之制。“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即“计口授地”和自种的制度。余蔚完颜阿骨打迁都燕京与金朝的北境危机材料二 明朝的军队分为卫、所两个级别,五个千户所为一卫,每卫5600人,每所1120人。卫所分布在地理位置险要的地方,小的据

13、点设所,重要军镇设卫。若干卫所形成军区,设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在卫所实行屯田制,驻军一部分守御,一部分耕种,农闲练兵。每个卫所都会分到相应的田地,由官府分发耕牛和农具,开始的几年国家免除田租,等到将荒田养成良田之后,每亩收租税一斗,所积粮食以备战事。重超洪武王朝(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猛安谋克和卫所管辖权有何不同,以及两种制度的共同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猛安谋克制度和卫所制度的共同作用。(7分)4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14年8月一战爆发,一战是帝国主义两大阵营之间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

14、极性和热情,协约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一度阻止中国派兵出战。政治精英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英法等西方列强重视中国的存在,真正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1916年夏,随着欧洲战事的升级,特别是交战双方期待毕其功于一役的索姆河战役的打响,英法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帮助。但由于老牌殖民帝国的心态作祟,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战争期间,英法大约在华招募了15万劳工,俄罗斯也在华北招募了五万人。赴欧洲西线的华工,近10万人被分配到英国,四万人被分配到法国,还有一万人被派给后来参战的美军。许多华工为英国

15、航空兵服务,还有的在军火库工作,一战期间的坦克是尖端武器。一开始英国国防部不允许外国人接近英国军队的坦克。结果后来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当获悉列强达成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后,华工派代表致书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并置一手枪于内,宣示“苟签字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多数华工在战火中幸存下来,在战后于1919年秋相继被遣返回国。徐国琦大战争与大觉悟:一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16、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意义。(7分)4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徐霞客(15861641年),江苏江阴人。幼年博览图经地志,因不满明末政治黑暗,遂绝意科举,专心从事旅游。从20岁开始,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徐霞客游记就是其30年地理考察和探险旅行的总结。徐霞客游记详细地记载了分布于我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岩溶的状况、类型、成因及农业利用。这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由于受禹贡中“岷江导江”记载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岷江或嘉陵江视为长江上源。徐霞客经长期实地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认定金

17、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余里,它是长江的上源。徐霞客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分水岭、流域面积的科学家之一,其游记中指出“三分石”就是三条水系的分水岭。徐霞客游记中还对流水侵蚀原理的三种机制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作了明确记载。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早了100多年。徐霞客游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手工业、矿产、交通运输的记载,有关苗、瑶、壮、白等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记载。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徐霞客游记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霞客游记的意义。(8分)绝密 启用前【最后十套】

18、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历史答案(五)第卷24【解析】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B、D两项缺乏依据;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答案】A25【解析】本题考查成文法制定的意义。结合罗马成文法制定的意义相关所学可知,罗马成文法的制定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而郑国子产的“铸刑书”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19、,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它们都冲击了旧贵族的特权,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成文法限制的是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并未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B项错误,成文法的制定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与基层民众的教化无关;D项错误,成文法的制定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并非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26【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

20、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答案】D27【解析】材料核心信息:中共二大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说明中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单靠无产阶级的力量难以赢得革命胜利,应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表明党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是领导工运,B项排除;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时间是1937-1945,时间不对,C项排除;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答案】A28【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可知是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三大潮流出现,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资产阶

21、级民主政治的完善,而“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些现象的实质表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故C正确;材料中“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指客观效果,不等于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故A错误;B是工业革命而非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且催生与材料中的“促进了”不符,故B错误;D材料“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表明社会主义兴起,历史的发展不再完全由资产阶级决定,故D错误。【答案】C29【解析】根据材料“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可知,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C项

22、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国家政治建设基石的是新中国成立,A项排除。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推翻蒋介石政府,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D项排除。【答案】C30【解析】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是1969年联邦德国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第二层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第三层是2009年美国否定“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绝对敌我的外交政策。由这三层材料可知联邦德国、英国、美国都在根据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外交政策,不再唯意识形态。导致三国外交

23、政策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C项;由材料内容可知三国都在根据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外交政策,不再唯意识形态,因而不能体现冷战阴影,排除A项;早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便已开始分化,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三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D项。【答案】C3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小农经济,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导致中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D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精耕细作,生产技术较高,A项排除。封建剥削伤农

24、与材料“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相矛盾,B项排除。商品经济发展与明清粮食亩产增长无关,C项排除。【答案】D32【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侵略,北洋政府认为这是民族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应抓住时机,体现了政府的实业救国理念,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相关法令,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旨在强调抓住时机“通商惠工”,而非大发战争横财,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内政府发动与欧美进行商战的口号,排除。【答案】C3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出现19591962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中共中央出台了“农村十六条”,A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

25、任制的实行,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项排除。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土地制度属于公有制,C项排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答案】A34【解析】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D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A;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并非各项权利,排除B;举办公共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C。【答案】D35【解析】由材料中学习对象的变化可知,教育改革受当时“左”倾政治局势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国际环境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制约因素,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

26、期的教育现状,不是变化的反映,故排除。【答案】A第II卷41(25分)【解析】(1)根据材料“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可知,富民阶层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诸王朝(宋元明清)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因素;根据材料“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可知,富民阶层是中后期诸王朝的统治基础。结合材料“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与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对于富民阶层崛起有较大的影响;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可知富民崛起的背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财

27、富日益集中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富民阶层属于庶族地主,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说明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2)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二元性特征;根据材料“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旧的社会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特征;根据材料“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的特征。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结合变化的表现进行分析,既要看见其积极的

28、一面,如促进中国近代化、推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要看见其消极的一面,如旧的社会成分又阻碍社会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答案】(1)特征:富民阶层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诸王朝(宋元明清)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因素;富民阶层是中后期诸王朝的统治基础,是王朝治乱的关键,是朝廷借以控制基层社会的力量。形成背景:中唐以后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富民取代士族);科举制的实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的趋势。(2)变化:社会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二元性特征。旧的社会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呈现不平衡

29、性。意义:一方面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旧的社会成分又造成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使中国社会变革艰难曲折。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42(12分)【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可提取情节: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然后结合所学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分析可知,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阐释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状况、新中国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和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的

30、意义等。【答案】示例1:情节: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概述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恢复工作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示例2:情节:侯永禄报名入社并参与建社工作。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三大改造的进行(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述和评价: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

31、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示例3:情节:农民分到了生产队的牲口和农具等财产。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概述和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销人民公社。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改革。45(1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诸猛安和谋克的职能是管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征收赋税、宣导风化、捕除盗贼和平理狱讼”材料二“小的据点设所,重要军镇设卫。若干卫所形成军区,设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可知

32、猛安谋克制具备行政、军事、生产及治安职能,军事行政全一,卫所仅为军事机构;根据材料一“金熙宗又创屯田之制”、材料二“卫所实行屯田制”可知二者均有兵农合一的特征。(2)结合猛安谋克制度和卫所制度的各自特点和共同特征可从军事管理、地方治理与稳定、生产发展与减轻财政负担等军事、政治、经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阐述二者共同作用。【答案】(1)不同:猛安谋克集行政、军事、生产和治安于一身,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机构;卫所只是军事机构。共同:寓兵于农,兵农合一。(2)军事上,组织严密规范,有利于军队的有效管理;政治上,安定地方,稳定统治;经济上,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46(15分

33、)【解析】(1)根据“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出国内“府院之争”调和的结果;根据“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得出欧洲战场,协约国的失利需要人力支援;根据“政治精英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参战”得出精英人士推动。(2)根据“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得出缓解协约国国内对人力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根据“当获悉列强达成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后,华工派代表致书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得出为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家利益奠定基础;根据

34、“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得出学习传播西方先进技术等。【答案】(1)国内“府院之争”调和的结果;中国出兵参战实力不足;欧洲战场,协约国的失利需要人力支援;精英人士推动。(2)缓解协约国国内对人力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为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家利益奠定基础;学习传播西方先进技术等。47(15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徐霞客游记就是其30年地理考察和探险旅行的总结详细地记载了西南地区岩溶的状况、类型、成因及农业利用。这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早了100多年”,即可从长期积累、实地考察、内容丰富、岩溶考

35、察领先世界等方面概括指出徐霞客游记的特点。(2)意义,根据材料“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岷江或嘉陵江视为长江上源。徐霞客认定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有关苗、瑶、壮、白等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岩溶考察、长江上源、研究明代历史、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旅游地理学地位、家国情怀等方面简析徐霞客游记的意义。【答案】(1)长期积累的成果;实地考察的总结;内容丰富;地理学巨著;关于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一些观点早于西方很多年。(2)世界上关于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纠正了长江上源记述的错误;流水侵蚀原理早于西方很多年;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了解当时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材料;世界上最早提出了分水岭、流域面积;奠定了徐霞客在旅游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充分表现了徐霞客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体现了徐霞客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