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8477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7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的原因 本专题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2、思想界出现的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的历程。近代各阶级、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

3、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

4、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特别提醒】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师夷长技以自强”。含义: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但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历史作用: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长达30年经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但结局失败,却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误区警示】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

6、,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三、 维新思想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1)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2)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7、4)严复: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2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主要内容: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历史影响: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 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特别提醒】掌握维新变法运动兴

8、起的历史背景,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特点与区别,维新思想的意义,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起思想启蒙的作用。四、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兴起标志、指导思想(1)背景:政治状况: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

9、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3)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

10、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2)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3前期新文化运动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

11、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特别提

12、醒】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

13、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进步的青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治学说为理论武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

14、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表明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传人中国,就注重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开始传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

15、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继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扩大传播:1920年5月1日

16、,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意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

17、成立。【特别提醒】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六、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康有为变法理论。突出特点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如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孔子改制考则将孔子当做民权、平等的倡导者。那么,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

18、传统,必将一事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不仅仅在于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在于他提出了具体的变法主张。梁启超虽然拜康有为为师,但对维新变法理论的宣传却打破了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直接明确地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对于怎样变法,他用了这样的概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就是资产阶级

19、改良派维新变法要走的基本道路。【误区警示】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七、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

20、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相同点: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

21、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2、 【特别提醒】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

23、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八、三民主义思想1背景:(1)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良救国方案屡屡失败。“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诗中描绘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2)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团体建立。(3)理论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2代表人物及阶级: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资产阶级。3主张:(1)民族

24、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重建汉族人当权的政府。(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用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不均问题。4活动:(1)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2)发动武装斗争:如辛亥革命。(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5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6评价:(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

25、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在思想上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也没有提出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案,这是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九新三民主义思想1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过程:(1)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孙中山开始寻找救国道路。(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孙中山开始 “以俄为师”。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孙中山

26、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3)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特色,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3)在民生主义中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强调“耕者有其田”。 3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1)新三民主义反映了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关心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更新思想,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新主张。(2)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27、利益,也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相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3)新三民主义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以新三民主义为理论纲领,以三大政策为根本路线,是孙中山推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题型示例】题型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例1(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5)5.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

28、识的觉醒【答案】D【举一反三】(2018年天津文综历史6)6.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

29、,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变式探究】(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

30、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举一反三】(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变式探究】(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

31、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8分)【答案】(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对于孟

32、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天赋人权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角度分析。【举一反三】(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33、”;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从题干分析,奕、丁日昌 、郭嵩焘都属于洋派的代表,奕、丁日昌被起崇洋媚外的绰号,郭嵩焘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到冷嘲热讽,本质上反映了洋务运动遭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反对,故选A项。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只是表象,B项错误;C项题干未体现,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

34、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变式探究】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

35、教育的转型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强调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变式探究】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答案】B【变式探究】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

36、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答案】A【解析】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依然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变式探究】“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

37、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答案】D【解析】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体现出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主要意图,故选D项。【变式探究】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这反映了当时他()A反对西方自由思想 B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引领民众回归传统 D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

38、答案】B【变式探究】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不包括()A开启了民智具有启蒙意义B为民主革命爆发做好舆论准备C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D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主张改革,与民主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政治主张,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文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9、。【变式探究】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在救亡图存方面,严复主张维新,教育立国,孙中山主张革命,实业救国,说明救国路径多元化,故A项正确;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主张不能与民族危机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并未对严复的教育救国主张表示反对,故C项错误;D项是严复的政治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题型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例2(201

40、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9)9.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0)(18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式国际博物馆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

41、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2)在和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分) 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答案】转折点及理由: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析】考查的是基本史实,抓住题目实际上问的是什么就行了。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问的是1

42、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问的是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进程,列举并连接好相关历史事件即可。【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

43、【举一反三】(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在甲午战

44、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B。 【变式探究】(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变式探究】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

45、这表明该学者()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据材料“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可知,该学者反对全盘西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选C项。【变式探究】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为自由、民主在中

46、国生根奠定基础”得出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变式探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变式探究】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所说的“找到一条路”是指()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心论”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变式探究】1989年3月,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中国不能乱。”邓小平意在说明()A外国的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B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要改变C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D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划清界限【答案】C【解析】据材料“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