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8482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教学案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

2、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3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

3、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2)外交成熟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2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

5、交。(3)冰释雪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重点】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

6、的基本国策。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三、祖国统一大业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3)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20世纪80年代以来(1

7、)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3)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重点】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2)不同点比较项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设立区域在港澳

8、台设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仍是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题型示例】题型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例1、(2018新课标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变式探究】(2017年天津卷文综

9、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10、。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

11、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3)

12、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可知,其特点是参考西方法律编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

13、;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中断的原因是政治运动的干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因素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变式探究】(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C【变式探究】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

14、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旧社会妇女没有地位,新中国妇女不仅有了选举权,地位也提高了,人民可以当家做主,故A项符合题意;注意题干限定时间“1953年”,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B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变式探究】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项目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工人农民解放军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人数

15、668274284100636030177147比例54.48%22.85%23.16%8.16%5.14%4.89%2.45%14.43%11.99%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无法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故A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选举产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故C项错误;根据表中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的广泛性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民主原则,故D

16、项正确。【变式探究】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题型二祖国统一大业例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

17、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D【解析】材料中无论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还是“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表达中都涉及到“台湾”,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变式探究】“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

18、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答案】D【变式探究】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台湾岛内仍然存在主张分裂倾向的势力,A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目没有直接联系;20世纪90年代港澳回归,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部分台湾同胞的思乡之

19、情反映了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故B项正确。【变式探究】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A香港应作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B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区行政事务C“一国两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D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可知,邓小平在这里强调的就是香港并不是完全的自治,而是“一国两制”之下的地方特别行政区,故A项正确。【变式

20、探究】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答案】D【解析】材料中“台湾回归祖国后,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体现了原则性,“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体现了灵活性,故D项正确。【变式探究】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

21、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答案】(

22、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题型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例3(2018新课标全国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变式探究】(2017年江苏单

23、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变式探究】(2016新课标全国卷,31)1965

24、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

25、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1950年1月英国承认新中国,说明处于冷战背景下,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甚至拒不承认新中国,根本原因在于考虑本国的国家利益,1954年和1972年外交关系不断加强,有国际因素,主要还在于两国的需要,因此B项正确。中美关系影响中英关系,但是不是决定性因素,A项错误;题干中的三个进程,与欧共体无关,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变式探究】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

26、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B【变式探究】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答案】A题型四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例4(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

27、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次会议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变式探究】 (2015安徽文综,18)联

28、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答案】D【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逐渐高涨,更多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此时国际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迫切需要更多力量来支持他们,因此,他们希望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此来牵制美苏两国,故选D项;题干说

29、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排除A项;B项是1979年;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变式探究】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答案】A【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

30、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

31、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

32、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

33、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题型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例5(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

34、,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建交高潮中第三次是发生在1979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1979年所取得的最重要得外交大事就是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C选项是20世纪末的事情;D选项发生在1972年。【举一反三】(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

35、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答案】A【变式探究】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

36、此,“中国梦”()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 B C D【答案】C【解析】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都带有称霸色彩,不具有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内涵,中“有别于”的表述正确,中“基本一致”的表述错误;由“中国梦”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可知,表述正确,故选C项。【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38)(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答案】(3)方针和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