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8598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主观题规范练(三) Word版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主观题规范练(三)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前后有何变化?结合

2、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得出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再到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

3、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所以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的不同是注重血缘门第。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由单科到多科,实行分科考试,注重公平,由统一卷到南北分卷,照顾到地域差异,由于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和内容僵化,最终被废除。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不同:注重血缘门第。(2)特征:由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考试,方式多样,内

4、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21787年宪法在当时封建专制制度在世界各国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其体现的宪政原则影响后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87年制宪会议的与会者,以无比纯正的动机,致力于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之处。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材料二从1787年宪法制定至今,人们对其存在着不

5、同的看法。主要派别对宪法的认识认识的史实依据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美国宪法尤其是被称为权利法案的10条修正案以及宪法确立的许多基本制度,都体现了权力来自人民的原则权力来自人民理由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民农民们订制一口棺材,将其涂黑并埋葬,象征公共自由的死亡公共自由死亡理由美国史研究学者王希宪法并没有忠实贯彻独立宣言中所宣示的原则,但它始终是一部“活的宪法”这是1787年宪法所以在此后二百年间具有“超稳定性”的主要原则它始终是一部“活的宪法”的理由(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麦迪逊在制宪会议上感到的伟大目标和原有宪法的不足之处各是指什么?(2分)(2)据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

6、与的位置,各举出一例史实,以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3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美国宪法的民主原则与存在问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80字左右。)(8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形成的邦联体制的弊端,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首先,提炼并理解材料中不同派别对1787年宪法认识的观点;然后调动所学知识,举出对应的史实进行证明即可。第(3)问,属于开放性小论文,回答中要注意综合各种观点,从多个角度对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答案:(1)目标: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不足之处:美国独立之初,

7、建立了松散的邦联体制,使美国面临严峻形势。(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会议员和总统由人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产生。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通过对宪法的不断修正,1787年宪法长存至今。(3)示例:原则一:联邦制原则: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在巩固国家政权的同时,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原则二:分权制衡原则: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而且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三:人民主权原则: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8、充分体现了西欧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原则四:发展性原则:1787年宪法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通过不断修正,弥补了宪法的不足,促进了美国宪政的不断发展。存在问题:1787年宪法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民主权利,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分权原则经常导致政府和国会的僵局,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美国宪法同样需要改进和完善。3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

9、、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

10、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

11、教材中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的内涵,指出“旧邦新造”所表达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目标。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成果进行说明即可。第(2)问,“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是五四运动的成果,五四运动也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的重要原因,联系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在新的经济、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主义)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表明抗日战争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

12、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说明中国共产党具备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第二小问,注意是从政治角度,联系三次革命(或战争)的胜利原因(或影响),从政党领导和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进行归纳。答案:(1)意向: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2)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摘自商君书赏刑材料二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摘自商君书说民(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4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

14、鞅法治思想的看法。(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罪死不赦”反映了刑无等级;材料二“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反映了商鞅的重刑思想。第二小问,需要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需要从法律权威和打击旧势力两方面思考。第(2)问,是对第(1)问的延伸,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进行评价。“刑无等级”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但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重刑主义”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严刑峻法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还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分析其法治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

15、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答案:(1)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2)看法: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以法治国提供借鉴。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

16、:“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二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

17、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材料三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实际原因又是什么?(5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5分)解

18、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回答非暴力不合作的历史背景,主要从经济、阶级力量、军事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若不思患预防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国家一切大实业皆归国有”、材料三“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可知,孙中山此时主要致力于社会革命,以实现三民主义之“民生”,特别是优先发展交通业中的铁路建设。第二小问,对于孙中山先生活动的评价我们要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孙中山先生重视民生问题、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可贵之处,又要看到孙中山先生没有意识到民族民主革命尚未成功、民生主义只能纸上谈兵的这一局限性。答案:(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2)活动:致力于宣传实现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呼吁优先发展交通业,修筑铁路。评价:注意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错误地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成功,民生设想基本停留于演讲和规划层面,实际进展不大,在当时的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