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9169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生物课件: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7讲 教材实验归纳整理,考点一 基础实验类,1.显微观察类,(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必修一P10) (2)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25) (3)观察叶绿体(必修一P39)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必修一P55) (5)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06) (6)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必修一P111)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71),染色体,死,龙胆紫溶液,洋葱,叶绿体,紫色大 液泡,菌体数量,活,黑藻,紫色洋葱鳞 片叶外表皮,2.物质鉴定及提取,(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必修一P10)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2、和蛋白质(必修一P14) (3)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87),KII2溶液,本尼迪特试剂,红黄色,水浴,苏丹染液,橙黄色,花生,双缩脲试剂,A液,B液,95%乙醇,层析液,蓝绿色,黄绿色,研磨得充分,叶绿素,3.调查、模拟、模型制作类,(1)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必修二P13)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必修二P28) (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必修二P56) (4)探究DNA复制过程(必修二P61) (5)模拟尿糖的检测(必修三P40) (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71) (7)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必修三P130),分离和自由组

3、合,基因,产生,减数分裂,橡皮泥,标志重捕,初次捕获个数,再次捕获个数,重捕标志个数,种群数量,血球计数板,混浊度,半保留,同位素标记,密度梯度超速离心,4.设计类实验,(1)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必修一P28) (2)探究酶的专一性(必修一P64) (3)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必修一P66) (4)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必修一P94) (5)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 (6)模拟尿糖的检测(必修三P40),死或活,着色,温度,酶的,pH,酶的,底物,酶,颜色,浓度,生根总长度,颜色变化,氧气,1.(20174月浙江选考)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

4、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 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未煮过的玉米胚比煮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解析 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 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A正确。实验过程中是先将玉米籽粒纵切,然后再用红墨水染色,最后观察其胚的颜色变化,B错误。未煮过的玉米胚比煮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没有让色素分子进入,而色素分子能进入死细胞,C正确。该实验没有以胚乳颜色变化为观察指标,是因为胚乳细胞大量贮藏营养,逐渐失去活性

5、,是死细胞,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D正确。 答案 B,2.(201610月浙江选考卷)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需经解离、压片等操作才能将细胞分散 B.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转动光圈才能换上高倍物镜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从胞内单向运动到胞外导致液泡变小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速度逐步减慢,解析 使用活细胞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无需将细胞进行解离和压片,A错误;换高倍镜只需转动转换器,B错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从胞内运动到胞外的水分子数多于胞外运动到胞内的水分子数,C错

6、误;质壁分离复原是因为细胞吸水,吸水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逐渐变小,所以细胞吸水速度逐渐减慢,D正确。 答案 D,角度 选考常考的基础实验 1.(2017温州模拟)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个清晰的白细胞(如图)。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是( ),A.右上方 B.左上方 C.右下方 D.左下方,解析 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图像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所以要把视野右上方的白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图像实际位于左下方,所以装片的移动方向是右上方,A正确。 答案 A,2.(2017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以下是验证酶的特性的相关实验

7、操作。下列对于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 B.证明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 C.产生的气泡是氧气和氢气 D.卫生香用于检测H2O2是否分解,解析 该实验只有一个自变量,就是催化剂种类,A错误;该实验证明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B正确;H2O2分解产生H2O和O2,产生的气泡是氧气,没有氢气,C错误;点燃的无明火的卫生香是用于检测H2O2分解快慢的,D错误。 答案 B,3.(2017台州模拟)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化合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匀浆液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需用显微镜观察到变蓝色 B.蛋清稀释液中依次加入双缩脲A、B试剂,需加热后溶液变紫色 C

8、.梨汁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需加热后出现红黄色沉淀 D.花生子叶用苏丹溶液染色后,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橙黄色颗粒,解析 马铃薯块茎匀浆液中含淀粉,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肉眼可直接观察到变蓝色,无需显微镜观察,A错误;蛋清稀释液中依次加入双缩脲A、B试剂,振荡就可观察到溶液变紫色,无需加热,B错误;梨汁中含还原糖,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会出现红黄色沉淀,C正确;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溶液染色后,需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胞中的橙黄色液滴,D错误。 答案 C,4.(2017湖州市期末)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

9、 B.在一个视野的绝大部分细胞中能看到被染成深色的棒状小体 C.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观察其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D.用质量分数10%盐酸解离可使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解析 转动细准螺旋可以调焦距,不会增加视野的亮度,A错误;细胞中能看到被染成深色的棒状小体,说明该细胞正处于分裂期,通常在一个视野的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间期,B错误;该实验中经过处理的细胞已死亡,不能进行分裂过程,C错误;盐酸解离可使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便于压片使细胞分散开来,D正确。 答案 D,5.(2017衢丽湖舟四地模拟)下列有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解离的目的是

10、使染色体离开细胞核 B.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染色剂,避免染色过度 C.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 D.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观察到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解析 解离的目的是破坏细胞间的果胶层,使细胞松散,A错误;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HCl溶液),便于染色,B错误;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实验中细胞经过解离、染色处理,细胞已失去活性,不可能观察到染色体的动态变化,D错误。 答案 C,6.(2017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倍镜下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B.高倍镜下可观察到紧贴着细胞壁的质膜 C.质壁分离

11、复原后的细胞与初始状态一定相同 D.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完成该实验,解析 在低倍镜下就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在高倍镜下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其质膜与细胞壁紧贴着,所以质膜不能观察清楚,B错误;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可能与初始状态不相同,因为可能质壁分离复原过头造成膨胀,C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但是由于颜色浅观察困难,若使用染色的蔗糖溶液就可以完成该实验,D正确。 答案 D,7.(2017温州十校期末)在下列研究条件的制约下,实验(活动)目的仍能达成的是( ),A.甲 B.乙

12、C.丙 D.丁,解析 洋葱根尖解离后要先漂洗,再使用龙胆紫染色,否则染色体不能着色,不能观察,A错误;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必须保持活性,才能发生渗透现象,盐酸解离将使细胞失去活性,B错误;由于温度对H2O2溶液的分解速度直接影响很大,不能很好体现酶的作用,C错误;虽然信封雌1、雄1中只有1张Y和1张y的卡片,但是从信封中抽出Y或y的概率都是1/2,这样就可以模拟基因型均为Yy的个体间的产生配子,受精形成子代的情况,D正确。 答案 D,考点二 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1.生长素发现史(必修三P2P4),不会 向光弯曲,向光弯曲,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有某种化学物质,明胶片,云

13、母片,有一种化学物质,垂直生长,弯向对侧生长,均无生长反应,促进生长,2.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必修二P49P52),存活,死亡,S型,转化因,DNA,DNA,DNA,悬浮液,沉淀,DNA,蛋白质,RNA,RNA,蛋白质,RNA,1.(20174月浙江选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解析 两种肺炎双球菌的命名就是根据菌

14、落表面的特征,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加热使S型菌的蛋白质失活,S型菌没有新陈代谢了,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而加热不能使DNA失活只能使其变性,但降温后会复性,B错误;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既有S型菌也有R型菌,C错误;该实验只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使R型菌转化的转化因子,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D正确。 答案 D,2.某同学欲利用下图中所示装置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他选择的装置错误的是( ),A.和 B.和 C.和 D.和 解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后期中,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选择和,便不存

15、在非等位基因,只能模拟基因分离定律了,A错误。 答案 A,角度 经典实验 1.(2017金丽衢十二校)下图为波森詹森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证明生长素由苗尖向下传递 B.插有明胶的苗发生向光弯曲证明苗尖是感光部位 C.显微镜观察表明,弯曲部位背面细胞分裂速率快、数量多 D.要使本实验更有说服力,还应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 解析 本实验证明有影响生长的物质由苗尖向下传递,没有证明该物质是生长素,A错误;插有明胶的苗发生向光弯曲证明有物质由苗尖向下传递,B错误;显微镜观察表明,弯曲部位背面细胞纵向伸长明显,C错误;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可以使实验更

16、有说服力,D正确。 答案 D,2.(2017温州模拟)将一片明胶或云母插在苗尖端和其下部之间,用于研究幼苗的向光运动,结果如图所示。由此证明( ),A.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B.在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数目多于向光面 C.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D.生长素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明胶中,解析 达尔文父子实验的结论是苗尖端是感光部位,本实验是波森詹森做的实验,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A错误;本实验中出现了幼苗的弯曲生长,但实验没有进一步研究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和向光面细胞的不同,B错误;由于明胶片能透水,而云母片不能透水,实验结果是插有明胶片的幼苗发生弯曲,而插有云母片的幼苗不发生弯曲,由此说明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

17、尖端向下传递,C正确;本实验中化学物质透过明胶片向下传递,但实验没有证明该化学物质是生长素,也没有证明该化学物质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明胶中,D错误。 答案 C,3.(2017吴越联盟)下图为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B.若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下降 C.可用含35S的培养液直接培养T2噬菌体,从而实现对其蛋白质的标记 D.用1个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含35S,解析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

18、的蛋白质外壳,所以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但沉淀物中也会出现少量放射性,A错误;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搅拌不彻底,就会有亲代噬菌体已标记的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进入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也会出现少量放射性,若没有搅拌,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大幅下降,沉淀物中放射性会明显上升,B正确;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代谢活动,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噬菌体,C错误;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合成的,所以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没有含35S的,D错误。 答案 B,4.(2017衢丽湖舟四地模拟)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

19、染,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 ),A.一定有35S,少数有32P B.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C.一定有35S,大多数有32P D.不含35S,少数含32P 解析 大肠杆菌被35S标记,所以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所需氨基酸中含35S,而合成子代噬菌体DNA所需核苷酸则没有32P标记。侵染的噬菌体被32P标记,所以合成子代噬菌体DNA所需的模板链有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中一定全部有35S标记,但只有少数有32P标记,A正确。 答案 A,5.(2017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

20、养S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型菌。格里菲斯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A.S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型菌是由R型菌突变形成的 C.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型菌 D.加热后S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解析 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S型菌经高温处理都已失去活性,S型菌没有成为耐高温型菌,A、D错误;由于“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R型菌不能突变形成S型菌,B错误;当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R型菌

21、获得了S型菌的DNA,从而转化形成了S型菌,C正确。 答案 C,6.(20171月台州期末)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下4个实验中小鼠死亡的是( ),A.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入小鼠 B.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入小鼠 C.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入小鼠 D.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入小鼠,解析 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而失去功能,R型菌不会引起小鼠死亡,A错误;R型菌的DNA虽经DNA酶处理而失去功能,但S型菌会引起小鼠死亡,B正确;高温加热会使细胞失去活性,而单纯的细菌DNA是没有毒性的,所以C、D都不会发

22、生小鼠死亡,C、D错误。 答案 B,7.(原创题)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噬菌体侵染细菌 在搅拌器中搅拌,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检测悬浮液和沉淀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据图分析可知( ) A.实验直接证明了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B.实验分两组进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C.若控制35S标记组适当培养时间,则检测发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中 D.若延长32P标记组的培养时间,将能分离到大量32P标记的子代噬菌体,解析 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35S标记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标记,适当培养后检测发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没有进入大肠杆菌。而32P标记组噬菌体的DNA带有标记,适当培养时间后检测发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中,进入了大肠杆菌,A正确,B、C错误;若延长32P标记组的培养时间,能分离到大量子代噬菌体,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所以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的DNA有32P标记的,D错误。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