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9518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第4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题一 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一、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以美国为中心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

2、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建设性(客观影响):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

3、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

4、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1(2018高考全国卷)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

5、;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8高考浙江卷)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

6、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3(高考经典题)“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根据信息“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中

7、国与西方相互影响的程度加深,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高考经典题)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走向近代外交,所以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制度性的改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8、A、D两项叙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D,1(2018广东五校联考)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住处商谈贸易问题。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 A英使臣企图占据商贸主导地位 B中英两国外交礼仪存在着差异 C清廷官员“天朝上国”的心态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力强盛,解析:材料反映中英两国对座位次序之争,清廷官员不接受现代外交礼仪,反映出清朝自诩“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C项;没有体现出英使臣企图占据商贸主导地位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中英两国外交礼仪存在差异,但与问

9、题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840年,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湖北黄冈调研)“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 )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方文明,故选A项;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但与材料

10、无关,故B项错误;租界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故C项错误;材料展现了西方经济近代化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D项错误。 答案:A,3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据此可以推知 ( ) A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开始彼此结合 B道光帝被迫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C清朝答应了列强全面修约的要求 D满汉官僚集团实现了政治联合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11、,与材料中“1861年”“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相符,故选A项。 答案:A,4(2018河南郑州模拟)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趋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 答案:C,一、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

12、五大变化,主题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

13、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1(2018高考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14、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解析:管理体系完善与材料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不符,故A项错误;过度依赖西方技术与材料中“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相符,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由洋务派创办,且材料中“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只是使用外来技术而非外资,因此不是外资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并非指所有洋匠,太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B,2(高考经典题)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的土布质量

15、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3(高考经典题)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由材料可知,1

16、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要大大超过中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使英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的市场,故选D项。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土崩瓦解,故B项不符合史实;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内容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 答案:D,4(2016高考全国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鸦片战争后

17、,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C。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开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 答案:C,5(2017高考全国卷)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

18、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 答案:B,1(2018四川乐山模拟)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 ( ) A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C反映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D说明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解析:材料“大量洋纱充斥中国市场,松、太布市消减大

19、半,很多地区无纱可纺”说明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选A项。 答案:A,2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 300万斤增加到8 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 000多包增加到5 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 ) A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解析: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农民弃粮种桑植茶现象,这是列强经济侵略的结果,表明中国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当时小农经济逐渐开始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A项表述不正确,故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20、C,3“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 ( ) 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B一定程度上推动封建经济瓦解 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 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口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洋务派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器物层次,故C项错误;当时的洋务派并未达到基本实现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程度,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8河南洛阳高三统考)1897年,松永伍作在考察了中国的蚕业后说:“今就广东,上海两口输出者,生丝共计

21、约八十万捆,而其内地消费共计,其详不可知,质之商贾,视之实情,殆三倍于出口者。其国中流以上,多衣绢帛,内地消费之多,可知也”。松永伍作旨在说明 ( ) A清朝闭关锁国导致手工业品的滞销 B丝绸成为中国富贵之家的主要衣料 C官营丝织业产品仍占绝对优势地位 D当时中国国内贸易比对外贸易兴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殆三倍于出口者”“内地消费之多,可知也”得出,当时中国国内贸易比对外贸易兴盛,故选D项。 答案:D,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22、。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主题三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

23、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二、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它打出“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整体史观

24、: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文明史观:“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1(高考经典题)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25、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据题干材料情境,可知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答案:A,2(2016高考全国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主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提倡“中体西用”,反对政治革命,新名词的禁用正是

26、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项符合题意。1903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而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故A、C两项错误;B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答案:D,1(2018四川德阳模拟)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 )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解析:材料“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说明近代中国

27、的学术发展受到西学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B,2(2018湖南长沙模拟)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 )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解析: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清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

28、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8河北保定模拟)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 ) A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解析:根据材料“著名外交家郭嵩焘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可知,攻击者的理由是“汉奸”“有二心于英国”等

29、,这说明攻击者并没有接受外交的国际惯例,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故选A项。 答案:A,4(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解析:“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而非贬低西学价值,故A项错误;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祟洋,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方先

30、进技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民族性”,故D项正确。 答案:D,通史融会贯通强化时空观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转型体现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 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产生。,(2)经济上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逐渐

31、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帜,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思想上: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和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社会生活与习俗: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和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真题试做 1(2017高考全国卷

32、)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 答案:A,演练冲关

33、1(2018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 ) 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解析:据题干,由李鸿章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逐步放弃了宗藩观念,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外交思想,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故选C项;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A项错误;遵守条约并不意味着卖国,这

34、也是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答案:C,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3)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

35、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 (4)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5)社会领域:“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产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 点拨: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情,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展。,真题试做 2(2016高考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

36、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

37、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答案:C,演练冲关 2(2018江苏苏锡常镇模拟)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

38、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 答案:B,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文明的嬗变,点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同时期的西方差距明显,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化逐渐起步。先是由地主阶级领导,后由资产阶级领导,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变革社会制度,进程曲折,发展举步维艰。,真题试做 3(高考经典题)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 ) A传统手工业

39、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欧洲明显多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D,演练冲关 3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这主要因为 ( ) A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 B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 C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 D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 解析:甲午战争确实挫伤了民族自信心,但这并不是人们长期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剧,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没有反思没有总结,而是全盘否定,故B项正确;历史评价与留日学生影响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中日的综合国力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发生巨大逆转,中国总体上还是超过日本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