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952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1840年前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主题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

2、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1(2017高考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3、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A,2(2016高考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

4、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答案:B,3(高考经典题)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

5、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答案:B,1(2018河南郑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

6、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材料“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说明内阁对君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选D项;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故B项错误;近代内阁是指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组成部分,明清是封建专

7、制制度,故C项错误。 答案:D,2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 )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解析:据题干中“能治国,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张居正虽能治国,但因其专权导致“非议四起”,故选D项。 答案:D,3(2018四川乐山模拟)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

8、“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 )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解析:材料“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体现了通过科举选拔官吏,说明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重视的是科举选拔官吏,而不是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科举制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故B项错误,“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C,4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

9、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 ) A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解析:据题干可知,清代在内地和边疆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其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表明采取因俗而制的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项;督抚权力虽大,但督抚分工不同,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故A项错误;清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力结构不清晰,故B项错误;近代地方是省、县、乡三级行政体制,与清代有很大差别,故D项错误。 答案:

10、C,一、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1)经济新现象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主题二 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2)原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

11、者的关系。 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

12、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1(2018高考全国卷)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

13、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8高考海南卷)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

14、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 答案:D,3(高考经典题)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商帮是明清时期形

15、成的,其发展并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4(高考经典题)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题干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说明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选A项;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

16、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5(高考经典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

17、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2018湖北八校高三联考)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经济作物的扩大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解析:价格上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资短缺,另一个是货币过剩,材料中有证据说明粮食丰收,物资短缺排除,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及茶叶等受到西方推崇,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造成当时市场

18、上白银陡增,物价上涨,故D项正确。 答案:D,2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 ) 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 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 解析:清初政府实行“以官制商,以商制洋”的策略设立广州十三行,总揽对外贸易并负责转达承办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繁荣、富庶景象是由特许经营带来的,故A项错误;十三行的贸易属于官府控制下的商人经营,不是官府直接经营贸易,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丝织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该行商制度

19、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是政府特许经营的行商,故D项正确。 答案:D,3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 主所有土地占全部土地的比例下降为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土地的比例上升为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解析:明清时期江南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地主中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增多,表明这一地区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较快,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故C项错误;材

20、料体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而不是财富分散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答案:A,4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 ( ) 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解析:隆庆开关后,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项;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

21、域,不利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故B项错误;也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故C项错误;隆庆开关后有利于中国的对外交流,并不能说明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A,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 (1)“承古” 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主题三 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2)“萌新”,(3)原因 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明

22、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反映在文化上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罗网的近代启蒙文化。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1(2018高考全国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

23、学,故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8高考全国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

24、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高考全国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

25、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答案:D,4(2016高考海南卷)清代有女

26、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解析:在中国古代封建伦理道德下,“女人无才便是德”,不过材料中的女诗人对此不以为然,这说明当时女性中已有人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进行反思,故选C项。A、D项不符合史实。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答案:C,5(高考经典题)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

27、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创作繁荣起来。题目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A、B、D三项错误。 答案:C,6(高考经典题)“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28、,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所以,京剧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项符合题意。京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并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正确评判历史人物,也与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1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

29、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解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符合题意,故选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南宋时期陆九渊的心学主张,故B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倡民主、反对孔教的主张,故排除。 答案:C,2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

30、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

31、明他 ( )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说明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同于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A,4明末清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

32、、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B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C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 D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 解析:解读题干,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开放,而对五部文学著作的推崇就是其表现,故选D项;五部著作中,水浒、西厢取材于现实但利用文学手法进行渲染,有违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文人们利用对五部著作的推崇去批判社会现实,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证据表明世俗文学已登上大雅之堂,故C项错误。 答案:D,通史融会贯通强化时空观念,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

33、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点拨:明清“工商皆本”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明代书法艺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明清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使得绘画艺术风格独特、不拘成法;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真题试做 1(2017高考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

34、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期,官员不允许在饮食器具上使用玉制器皿;到了明朝后期,这种限制取消且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玉制器皿。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的一部分,并且从以前的上层专用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影响到了封建等级秩序,B项正确;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多是出于政治考虑,C项错误;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

35、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答案:B,演练冲关 1(2018山西晋中高三调研)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人口结构较为复杂,往往“工贾艺术杂处”。在喧闹的市井之中,士大夫也居住于此,并营建了一处处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大大提升了市镇的品位。这种状况表明,明清江南市镇 ( ) A已丧失了原有政治功能 B商业与文化气息融合 C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聚集了三教九流之辈 解析:据题干可知,喧闹的市井之中同样拥有由士大夫营建的风格优雅的园林,这是一种商业与文化气息的融合,故选B项。 答案:B,2(2018广东肇庆模拟)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小说有本质

36、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解析:许仙与白蛇故事的演变折射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市民价值观的影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崇尚经商。A项在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是理学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点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旧传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前夜,“新因素”体现

37、这一转型的趋势。但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这一社会转型难以实现。,真题试做 2(2016高考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

38、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演练冲关 3(2018福建泉州质检)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C不利于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材料表明徽州人因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几乎家家经商,

39、徽州土地贫瘠但价格非常高。这是因为徽商固守“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价值观念,将大量金钱用来购置土地,而非用于扩大再生产,这必然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C项正确。 答案:C,4在反思满清何以取代朱明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一名思想家的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 ( ) A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 B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 D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解析:材料顾炎武主张与“忠君”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顾炎武主张与“反对苛政”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顾炎武主张与“仁孝”无关,故C项错误;顾炎武的自觉表现在“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根据所学,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对传统的空疏的学风提出批判,主张知识分子应该服务现实,知识应该于社会有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