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958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23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2单元 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目标解读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评述秦始皇功过。 3.理解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内外朝制度、郡县制度、察举制)。 重大史实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初步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推广、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刺史制、“推恩令”。,一、秦朝 1.秦朝统一 (1)条件 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在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统一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人们的共识。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法治、奖励耕战,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

2、强的策略。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创立皇帝制度 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由 总揽。 特点: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2)创立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 ,下设诸卿。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虚职):管理全国 。 九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皇帝,皇权至上,处理全国政事,军务,(3)推广郡县制: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

3、县。郡守、县令、县长由 直接任命;郡守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问题思索】 秦朝郡县制不是分级管理,有着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彼此牵制。郡县都由中央垂直管理。郡守和县令不得世袭,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皇帝,(4)影响 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易错点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决策方式上由君主独断,中央集权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

4、权力在组织上集中于中央。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3.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4) (1)秦统一六国。 (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3)暴政: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修筑万里长城,仿六国王室宫殿,建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 (4)评价 功绩: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过失:暴政(表现为赋役繁重、赋税多、刑罚严苛,结果是加速秦朝灭亡)。,二、西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皇帝频繁更换丞相:

5、当时的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后逐步形成了内(中)外朝制度。 【易错点拨】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商朝的内服、外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的统称;汉朝内外朝制度是在中央政权内部皇帝加强专制的行政举措。,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和刺史制度 (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时常与朝廷对抗。 (2)解决: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 ”,使封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6、监察地方政治。 【知识拓展】 汉朝监察制度 中央: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及其属官承担,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 地方:京城设司隶校尉监督京师和周边地方,其他各地设十三州部刺史巡察。,推恩令,3.选官制度的发展: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主要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考点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经济因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政治因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客观因素: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需要

7、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2)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以文化专制、制度统一等巩固政治专制。 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重要矛盾。,【史论结合】 史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

8、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解读 史料强调了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问题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以及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特点:皇权至上。原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和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

9、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史论结合】 史料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解读 史料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两个省略号后的文字分别说明了秦朝实现制度的转

10、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和结果。 问题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答案】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代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考点二 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 1.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

11、专设的,是为皇帝一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的创制提供了借鉴。,【史论结合】 史料1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 史料2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 东汉班固汉书,解读 (1)史料1信息“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2、”主要说明皇帝制度具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权专制的特点。 (2)史料2体现秦朝中枢机构的构成。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掌军务。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都为皇帝服务。 问题 综合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特点。,【答案】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官制。皇权至上,三公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一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2.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1)汉武帝在政

13、治体制上开创内外朝制度,中央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2)由内朝预政是一项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便于众人对汉武帝意图的理解。,【史论结合】 2018吉林省吉林市调研 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 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 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 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 解读 结合题干中的示意图可以确定其为汉代的内外朝制度,要想分析其反映的制度发展趋势,需要进行前后

14、关联,如联系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进行比较,并梳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的发展线索,进而作出正确判断。,【答案】 B 【解析】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是在明太祖废丞相以后,与材料汉朝内外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逐渐以内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故D项错误。,明考情,考题1 2017全国卷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

15、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考题,【答案】 C 【解析】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D项。,考题2 2016全国卷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

16、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 B 【解析】材料以萧何入秦收拾文书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文书对西汉实现统治全国的作用,文书是国家档案文献,是国家政策的表现,“收拾文书”体现了汉承秦制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错误,汉初推崇的是黄老之学;C项与材料的内容直接矛盾;萧何收拾秦代文书,不代表官吏都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项对材料的解读有误。,考题3 20

17、15全国卷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 【解析】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考题4 2015全国卷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

18、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 【解析】本题以两汉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族人,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外戚是依靠皇后(或皇太后)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C项。,考题5 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

19、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 【解析】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维护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D项。,考向1 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

20、制 1.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练经典,【答案】 A 【解析】 “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选A。“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神,秦始皇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是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这与西周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类似,B项错误;“皇帝”称号不能反映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

21、治权力的愿望,C项错误;“皇帝”一词是秦始皇自创的,“帝”本身就包含神的因素,因此不能体现“君权神授”,D项错误。,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秦始皇逝世、秦二世继位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推出的历史事实是 ( ),A.李斯和赵高对胡亥继位起到决定性作用 B.公子扶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C.秦始皇猝亡是胡亥得以继位的重要原因 D.胡亥继位得到秦始皇生前认可,【答案】 C 【解析】司马迁史记中认为李斯与赵高修改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但西汉竹简赵正书中则认为李斯提出立胡亥为太子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说明胡亥继位并非由李斯决定。吕思勉秦汉史则分析了扶苏将兵,秦始皇本就意图废立,而胡亥长期得到秦始皇宠

22、爱,且秦始皇长期不建储,也是意图立少子胡亥,说明胡亥继位是秦始皇的意图。A项仅在司马迁史记中有体现,西汉竹简赵正书与吕思勉秦汉史中都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仅在西汉竹简赵正书与吕思勉秦汉史中有体现,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不符,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都体现了胡亥继位与秦始皇猝亡的重要关系,故C项正确;仅第三则材料中体现了胡亥继位得到了秦始皇生前认可,故D项错误。,考向2 秦朝的郡县制度 3.2018云南曲靖模拟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

23、能 ( ) A.加强专制主义 B.对中央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答案】 C 【解析】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官制,B项错误;郡县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D项错误。,4.2018江苏南通调研 剑桥中国史载:该制度“对帝国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

24、国并行制,【答案】 C 【解析】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选C。分封制是“立列国”,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与材料中“重立列国的思想”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实行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的改革”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考向3 汉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5.2018广东韶关调研 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

25、5人中,失侯的有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有113人。据此推知汉武帝 ( ) A.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 B.以政治统一促思想统一 C.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 D.以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答案】 D 【解析】 “推恩令”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汉初封侯是为巩固政权,汉武帝推恩封侯是为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涉及思想统一的措施,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汉初封侯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的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6.2018广西桂林、北海、崇左

26、二模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 )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关于以封国命名的表述为“数量骤减”“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架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由“以封国国名为主”到“数量骤减”、由“绝少以郡命名”到“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可知封国减少和郡县增多的史实,意味着朝

27、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到“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由封国到郡的变化而不是县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和“数量骤减”均表明封国数量的减少,故D项错误。,7.2018广东广州四校联考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 D 【解析】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选D。“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A项错误;据材料“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是否为贵族,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魏晋时期察举制的发展,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