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0539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学案生物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五 生 态 Word版含解析.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生 态理清知识联系记清主干术语1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前者能够预测、后者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2两种增长模型:(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t)。(2)“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3群落的两种结构:(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

2、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光、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4两种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被破坏的群落基质上的演替。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6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关键点:(1)食物链的开始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最末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且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

3、循环的渠道。7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8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

4、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1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澄清思维误区关注点1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澄清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关注点2混淆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并错将看作增长率澄清(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5、,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2)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

6、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关注点3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澄清(1)演替的根本原因不是外部环境。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2)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顶极群落类型由环境决定。(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

7、物、苔藓等。(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关注点4牢记六个“未必”和三个“一定”澄清(1)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2)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关注点5牢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三个“不等于”澄清(1)植物生产者:蓝藻不是植物,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是植物,但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

8、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关注点6对能量流动的理解不准确澄清(1)动物同化的能量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粪便量不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关注点7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不准确澄清(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9、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4)重金属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越高。关注点8不能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澄清(1)信息传递的方向通常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不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也不同于物质循环。(2)生

10、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而是存在于三个方面: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跳舞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关注点9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不清澄清(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

11、都呈负相关,对于某些特殊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1明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空)2理解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无K值,“增长率”不变(填“变”或“不变”)有K值,K/2时有最大增长速率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2)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填空)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

12、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3熟记群落的四种关系和两种结构(1)四种关系:(据图填空)写出A、B、C、D四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箭头为能量的流向):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2)两种结构:(填表)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4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两种方法(填空)(1)从起点上: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13、2)从时间、速度上: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考什么考点考法探究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右图表示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不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解析:选C出生率和迁入率会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会使种群数量减少。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通过年龄组成只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果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不

14、一定增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2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解析:选C由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

15、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 (1)应用样方法时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估计应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为准。(2)标志重捕法中的误差分析: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第二次捕获标记数偏少。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第二次捕获标记数偏多。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被标志个体易被捕获。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被标志个体易被捕获。考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

16、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选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根据题图信息,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

17、数量增加,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4.(2017盐城一模)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解析:选Dc点酵母菌种群数量较多,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种群数量保持

18、相对稳定;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1)图示归纳:“J”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式(2)图示解读:“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K值是一定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考点(三)群落的结构与演替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19、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6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衡量。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都从裸岩阶段开始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都是先增多后减少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

20、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解析:选C初生演替并不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如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总体趋势是物种多样性慢慢增加,直至顶极群落;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的K值上升,一些种群的K值下降。怎样考考题考情分析1(2017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选B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争微弱;由于营养物质和空

21、间等条件有限,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本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选用血细胞计数法;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场所一直在细胞内。2(2016江苏高考)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A海拉细胞悬液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C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D蛙卵解析:选A海拉细胞属于癌变的人体细胞,其细胞悬液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噬菌体属于病毒,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进行计数;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通常用稀释涂布培养形成菌落的方法进行计数;蛙卵体积较大,可直接用肉眼观察。3(2017江苏高考)(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

22、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BD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不能选择草多的地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于三北防护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若两只猛禽是不同物种,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捕食关系,若这两只猛禽为同种生物,其中一只猛禽追赶的目的是争夺另一只猛禽抓握着的鼠,则两者之间为种内斗争关系;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同一种生物搭建的,不能反映不同物种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4(2015江

23、苏高考)(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析:选AC由题图可知,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不同,说明温度可影响藻类种群的变化。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导致其数量增多,但其种类一般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夏季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以浮游藻类为食物的浮游动物的种类可能也会最多。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相邻

24、的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5(2017江苏高考)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

25、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解析:(1)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3)叫声是通过物理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属于物理信息。因“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故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该蛙的卵块密度。(4)水草腐烂产生的无机物可被浮游生(植)物利用,故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题

26、图可知,杂食性鱼类既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也是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以蛙为食的不同纲的生物有蛇、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本节内容在近三年的高考中基本以选择题的题型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有种群的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群落的演替等。本节内容如以非选择题的题型出现时,常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起考查。本节内容的试题相对容易,复习时只要抓牢基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

27、律,就能拿到理想的考分。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解析:选A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

28、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不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

29、分层现象C群落中种群的数目多少或种群密度的大小称为群落的丰富度D经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解析:选A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依然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分层现象,如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经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B随

30、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n,则种群密度为(X1X2Xn)/n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解析:选D标记物醒目时易被天敌发现,影响重捕标记的个体数,因此标记物应不易被观察到;(X1X2Xn)/n是每个样方的种群平均数量,若样方面积不是单位面积,则不能代表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调查种群密度在计数时同种个体不论大小都应该计算在内。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

31、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会发生变化D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逐渐增加解析:选C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由于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会发生变化,进行进化;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

32、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相对稳定。6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B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C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D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解析:选B保持捕捞强度为33%,同时采用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保持捕捞强度为45%,采用中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小,这样使鱼群的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由图可以

33、直接看出,在捕捞强度为45%时,鳕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地减少;鳕鱼的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强,个体比较大,可选择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7.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选A从曲线可看出,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二者表现出捕食关系;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表现为先增多,后减少;基因突变是由个体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突变没有必

34、然联系;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没有改变。8.右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此鱼塘中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D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不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C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浮游动物在此鱼塘中呈“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9如图甲、乙、

35、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造成甲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造成乙、丙区域植被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甲处不同高度山坡上分布有不同群落,并非同一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10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b点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

36、,d点不存在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选A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图甲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而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之前,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11(2018届高三南京六校联考)(多选)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的鱼是一个种群,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

37、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D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解析:选ABD水库中的鱼有很多种,所以不是一个种群;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12(2017南通二模)(多选)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确,应该( )A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C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另一侧用吸

38、水纸吸引D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解析:选AB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等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开始计数;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防止有污物影响加入的培养液的量,从而影响计数结果。二、非选择题13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a表示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填“a”“b”或“c”)。(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填“增大”“减小

39、”或“基本不变”)。第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型曲线增长。(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的个体数。(4)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填“多”或“少”)解析:(1)图1中,a、b、c依次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2)为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前4年,种群的为1,则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没有改变。第4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10年时等于1,说明第10年松鼠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

40、,因此第9年或第10年时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不变且大于1,则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3)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4)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标志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会使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数减少,则调查出的种群个体总数要比实际数多。答案:(1)性别比例b(2)基本不变9或10“J”(3)随机取样相邻两边上(4)多14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该森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

41、坐标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特征的最重要因素,要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应采用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2)导致图甲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3)基于观赏目的人们把马缨丹引种到某地区,结果马缨丹大量繁殖,对该地的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图丙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的特性。(4)若图丙中曲线表示当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过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

42、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该森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前者一般适用于_的群落。解析:(1)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要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可采用样方法。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在0S0之间,随样方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目不再增多,因此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 m2,物种数达到最多且保持稳定。(2)群落结构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由非生物因素阳光所决定的;森林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复杂的垂直结构,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3)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

43、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4)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老鼠种群数量暂时下降,但很快又会恢复。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等,可有效地控制鼠害。(5)丰富度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后一种方法适合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S0(2)阳光垂直(3)过度繁殖(4)增加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5)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下面图1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代表生物的生理过程

44、。图2是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串知设计(1)图1中丙代表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一个群落。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功能。(2)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甲ABDC(用箭头和序号表示);代表呼吸作用的是。(5)根据上面图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a)()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2.7%()由植物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会不断增加()各级消费者同化量中都有一小部分能量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6)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沉水植物缺乏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