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1347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答案.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政治层面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经济层面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文化层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第3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2)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2秦朝统一(1)条件:各诸侯

2、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2)经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2中央官制3郡县制(1)确立: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二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

3、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拓秦汉以来大一统秦始皇在版图上一统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强化统一;汉武帝在思想上一统华夏,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正式形成。历代通过怀柔、同化、吸纳异族的政策强化大一统,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注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皇帝独尊:权威不可世俗。 辩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记1.区分

4、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强调皇帝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数字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集中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个中央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四级地方机构郡、县、乡、里 注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

5、基础。(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3)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2)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尖锐。四、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

6、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

7、,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拓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注“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辩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8、,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 辩外戚宦官专权乍看起来似乎与皇权是对立的,其实并不尽然。外戚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外戚宦官的势力不论膨胀到何种程度,总是被置于皇权之下。不仅他们的兴衰荣辱史是由皇帝来撰写的,就其命运来说也是由皇帝的意志和皇位的更替而决定的。 重难点一三公九卿制和中外朝制度史料三公九卿虽然各有职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职与实际责任也有很大的差别。诸如三公虽

9、为宰相,职无不监,但皇帝诏令可直达九卿,九卿上奏皇帝的表章也无需告诉宰相。实际上仍然是皇帝运用自己专有的最高用人权随时调遣官吏,增减予夺其职、权、责,使官吏既可以有职而无权,也可以有实权而未受职务,既可以兼及他职之事,也可以两职或多职之间权责相互渗透。但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命,对皇帝负责。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史料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解读(1)材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但职无常守皇帝可越过丞相直接命令九卿皇帝决定群臣的职、权、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命,对皇帝负责(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抓住中央权力的中心、权力的分配、官僚权力的来源综合分析。提示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

10、司其职;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实行官僚政治,皇帝任免官吏。系统认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2)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解读西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并设“内朝”牵制“外朝”。“外朝”指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体系。“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的亲信

11、、侍从、秘书等宫廷机构组成,长官为尚书令、侍中、常侍。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行政务的机关。系统认知汉武帝设立中朝的原因(1)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2)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三)归纳总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官僚政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

12、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皇权独尊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重难点二秦汉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探究秦朝郡县制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2)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

13、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系统认知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1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盛行时期商周等早期社会秦以后的各个时代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封地内有行政权、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

14、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史料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探究根据史料,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解读(1)材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有利于经济的交流提高了农民生

15、产的积极性地域政治取代血缘政治(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抓住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体现了其政治作用,体现了其经济作用。提示郡县制打破了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有效地治理地方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郡县制使地域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推动了历史进步。系统认知郡县制的评价1积极作用(1)郡县制废除了分封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3)郡县制为实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中华文化大

16、一统格局的形成和民族融合。(5)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2消极影响(1)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充当了“基石”的角色。(2)形成“内重外轻”的模式,从而导致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格局。(3)容易滋生各种弊端特别是必然导致专制独裁的政治恶果。史料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

17、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摘编自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探究上述史料反映了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有何变化?解读(1)材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汉初设诸侯国,诸侯王统治其国太傅、内史、中尉、丞相分官设职,模仿朝廷汉景帝时剥夺了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权力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从汉初、汉景帝、汉武帝等不同历史时期对比分析。提示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汉武帝以后,

18、诸侯王国的机构进一步缩小,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与郡已经没有多大差别,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系统认知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3)颁布“附益法”,限制世人与诸侯王交游。(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压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四)归纳总结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

19、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随堂巩固训练1(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

20、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读懂从表格信息可知郡的数量不断增多,反映了分封诸侯国的势力削弱,这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国内政局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有利于/不利于)政府对边疆问题的解决。做对选2(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

21、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读懂“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继承秦朝的基本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做对选3(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读懂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受到时人重视,被视为“安宗庙,重社稷”,从而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做对选4(201

22、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读懂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与其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这意在说明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具有重要意义,即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做对选1(2019合肥一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点拨:“封建的四次反动”的结果都

23、失败了,说明了什么?解析:选C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很明显是中央集权而非专制主义的加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血缘政治的影响正在日益衰微,故B项错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替代,而四次分封回潮失败也从反面印证了官僚政治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潮直至明清时期才萌发,且其与郡县分封之争没有任何的关系,故D项错误。点拨: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2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

24、为正八品。这种做法()解析:选B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能更好地服务皇权,也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故B项正确。点拨:列侯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3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列侯不能干预封地行政而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说明当时中央集权有所强化,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4(

25、2019宁德模拟)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点拨:卫青为汉武帝妻弟,孔安国为孔子十世孙,从两者身份地位考虑分析。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则变为执行机构,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能说明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5(2019太原模拟)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

26、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点拨:东汉察举制选拔标准多元化。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察举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察举制的目的,故B项错误;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门阀,故D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

27、D扩展王朝的疆域解析:选A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

28、经济控制解析:选C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解析:选C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

29、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秦律中农工

30、商皆有涉及,故B项错误;农本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律与经济的关系,故D项错误。5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形成 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 D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B封建经济并不能决定最高统治者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且封建经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型,故A项错误;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世袭变为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思想专制并不会影响皇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故C项错误;宗法观

31、念的破坏只是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关系出现隔阂的直接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6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解析:选B由材料“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帝独尊的身份,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故B项正确;A、C、D三

32、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2019柳州联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多为同姓诸侯王,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中消除边疆

33、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8(2019唐山考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解析:选A由材料“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可知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防范封国的实力膨胀,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9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A成

34、为一级地方长官 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解析:选B西汉的刺史负责监察,不是地方一级长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说明代表中央进行监察,具有明确的职责,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刺史级别不高,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故D项错误。10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

35、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11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

36、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选B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微臣”“私臣”逐渐获得实权,这与汉代“中朝”的特点相符,B项正确。12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37、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汉代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使一些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没有体现人们的参政情况,故C项错误;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是在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

38、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

39、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6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40、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问,首先是先叙述再评论,史论结合,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汉、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41、,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帝国时代秦汉(公元前221220年)秦汉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丝绸、造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领先世界;汉朝农书氾胜之书;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6年)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主和将军集中;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

42、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务;海外贸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从上表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如秦汉实行郡县制,罗马帝国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罗马帝国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体系日趋完备;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修建以罗马城

43、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等。其次,明晰论证观点,对获得的信息结合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如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古代帝国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阐述:东西方帝国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与安全,它们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如在行政制度上,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罗马的行省制度,都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同时在法律制度方面,秦汉时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罗马帝国完备的法律体系,都有效协调帝国内部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周密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维系东西方帝国统治的重要条件之一。示例二论题:古代

44、帝国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阐述:秦汉和罗马帝国为了有效控制扩大了的疆域,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秦汉和罗马都修筑了通往帝国四面八方的道路,方便了帝国的信息与军队等及时到达帝国边界;除此之外,两者都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维护帝国的统一。重大公共工程的兴修既是“第一帝国时代”东西方帝国实力的体现,也维护了帝国的统治。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3)田庄手工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