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2051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免疫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三免疫调节1下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能分化出细胞甲的只有B淋巴细胞B. 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参与该种免疫过程C. 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D. 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攻击自身物质,引发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B. 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C. 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慢,无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 免疫学的应用包括疫苗的制备、体内抗原的检测、解决器官移植面

2、临的问题等3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B.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作用范围广来源:学_科_网C. 第二道防线包括吞噬细胞的识别、处理、呈递抗原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D. 三道防线共同作用,承担起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下列关于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 病原体进人宿主细胞时可能在细胞膜表面残留抗原物质B.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 在免疫调节中,效应T细胞可来自T细胞或记忆细胞D. 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的作用直接将病原体清除消灭5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侵入人体后,机

3、体可产生相应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B.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C. 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D. 抗体或淋巴因子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降低来源:学.科.网Z.X.X.KC. 同一生理状态下,寒冷环境的机体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的机体散热量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7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 艾滋病 B. 皮肤荨麻疹 C. 过敏性鼻炎 D. 系统性红斑狼疮8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

4、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 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C.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D. 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9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B. 注射“甲流”疫苗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C. 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浆细胞可识别结核杆菌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 效应T细胞直接吞噬病毒,进行细胞免疫10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 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B. 血清中的抗体

5、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C.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 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B.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C. 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D. 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 B. 血液中存在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C. 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大量抗体 D.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13关

6、于HIV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HIV主要侵染T细胞,对其他细胞也有亲和力,引起相关的感染B. 当HIV侵入人体后,会被浆细胞识别,引发人体发生免疫反应C. HIV病毒的核酸逆转录后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具有较长的潜伏期D. HIV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差,可用含淋巴细胞的培养液体外培养HIV1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相同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机体通过记忆细胞产生抗体B. 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可被效应T细胞直接杀死C. 抗生素杀死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属于体液免疫D. DNA疫苗(DNA片段)不能直接诱发机体特异性免疫15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A. A B

7、. B C. C D. D1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可产生相应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B.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C. 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D. 抗体或淋巴因子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17健康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不会发生的是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传递抗原 B.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 T细胞和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 D.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产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18关于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B. 细菌、病毒都可能成

8、为1C. 与2的产生有关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D. 丁可保持对1的记忆功能19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携手抗艾,重在预防。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医疗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 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传播,并可经母婴遗传由母亲传给孩子B. HIV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对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沉淀,经由吞噬细胞吞噬C. 艾滋病患者患恶性肿瘤的几率大幅提高,说明其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能力大幅减弱D. HIV主要攻击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20下列有关艾滋病

9、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是T细胞的大量减少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D. 艾滋病病人易患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抗体减少2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 )A. 免疫系统有防御功能,没有调节功能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C.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的粘附D. 清除癌细胞的免疫过程,主要靠 B 细胞作战2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发挥作用,但其识别和吞噬抗原不具有特异性B. 花粉过敏

10、引起身上出现红色丘疹有抗体参与,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 机体产生的癌细胞的识别与清除离不开效应T细胞D. 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细胞产生的23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2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抗原都是外来异物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过敏反应一

11、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 B. C. D. 25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B. 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C. 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D. 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26H9N2 病毒能导致禽类患流感,为了研发 H9N2 病毒的疫苗,某研究机构将未接触

12、过 H9N2病毒的家鸽随机均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第一次实验中,甲组家鸽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B. 甲组家鸽经减毒处理的 H9N2 病毒诱导产生了抗性突变C. 第二次实验中,乙组家鸽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 乙组家鸽出现流感症状是因为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7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下列行为有可能传染艾滋病的是A. 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B. 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C. 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D. 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书28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A.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B. 与抗原结合使

13、其失去活性C. 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 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29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 体液大量损失 B.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30下列选项中,均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的是A. 淋巴结、吞噬细胞、溶菌酶 B. 肾脏、肾上腺、甲状腺C. 骨髓、扁桃体、胸腺 D. 扁桃体、B细胞、T细胞31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A. 浆细胞 B. 记忆淋巴细胞 C. 过敏反应 D. 免疫反应32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分组甲乙

14、丙处理方式来源:学科网ZXXK不做任何处理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切除胸腺两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A. 乙、甲 B. 乙、丙 C. 甲、丙 D. 丙、甲33如下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B.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C.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D.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加34如图表示机体的免

15、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B. 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 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D. 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35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C. 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 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3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 B. 血液中存在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

16、C. 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大量抗体 D.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37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共同的特点是 ( )A. 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B.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 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D. 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各不相同38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有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D. B细胞和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并产生免疫活性物质39乙酰胆碱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

17、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a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甲所示的过程属于_(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_免疫过程。(2)图甲中的物质A是_,细胞的名称是_,细胞通过_过程产生细胞。(3)在图甲的细胞中,不能识别a银环蛇毒的细胞代号是_(填代号),物质B与a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_。(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_。由图乙可知,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a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_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40回答下列、题。、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

18、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组无辐射损伤;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组先辐射损伤(与组处理相同),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O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组别来源:学_科_网处理方法0h12h24h48h无辐射损伤0.0460.0560.0480.038辐射损伤0.4600.4200.5300

19、.520辐射损伤+IL-180.2390.2650.2790.269(1)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_死亡。从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_;从_(组别)两组数据可知,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2)科研小组还设置了第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第组相比,设置第组的目的是_。、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物质(如淋巴因子),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据图回答:(1)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

20、素增多。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_作用,从而使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2)病毒感染能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从而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IL-2也能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使机体的免疫反应保持在_ (较低、适当、较高)的强度,防止出现_病。(3)研究表明,老年动物(包括人)在应激条件下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原因:_。参考答案1A【解析】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能分化出细胞甲浆(效应B)细胞的有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A错误;该免疫过程可能需要T细胞的参与,因为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21、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如损伤细胞,C正确;胞乙为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D正确。2C【解析】略3C【解析】人体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的识别、处理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没有呈递抗原。考点: 三道防线点评:识记三道防线的组成是解答本题关键。4D【解析】病原体进人宿主细胞时可能在细胞膜表面残留抗原物质,在抗原刺激下,引起免疫反应,A正确;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清除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在免疫调节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一种抗原再一次进入,会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

22、成效应T细胞,因此效应T细胞可来自T细胞或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释放到细胞外,进而被体液免疫杀死,D错误。5A【解析】病毒侵入机体,需体液免疫阻止扩散,再需细胞免疫进一步将其消灭,这两种免疫的过程中分别经过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阶段,A项正确;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B项错误;记忆细胞被再次入侵的病原体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所以记忆细胞不能与病原体结合抑制它繁殖,C项错误;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并促进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项错误。6C【解析】浆细胞只

23、能产生抗体,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错误;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正确;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7D【解析】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8C【解析】细胞1、2、3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项正确;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B项正确;细胞4为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

24、抗原,C项错误;物质a为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项正确。9A【解析】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使其细胞周期变短,A项正确;注射“甲流”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B项错误;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不能识别结核杆菌,C项错误;效应T细胞与病毒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该靶细胞裂解死亡,进行细胞免疫,D项错误。10A【解析】胸腺是T细胞发育的场所,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A项正确;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B项错误;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抗原凝集成团或失去毒性,浆

25、细胞不会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C项错误;过敏反应不属于免疫缺陷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但不属于免疫缺陷病。11C【解析】泪液中的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因此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B项错误;细胞免疫是指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而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因其体内缺乏T细胞而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C项正确;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所以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都会受到影响,D项错误

26、。【考点定位】免疫调节【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12B【解析】人生来就有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不是生来就有的,A错误;血液中存在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如B细胞等,B正确;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D错误。13B【解析】HIV主要侵染T细胞,对其他细胞也有亲和力,引起相关的感染,A项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B

27、项错误;HIV病毒的核酸为RNA,逆转录后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具有较长的潜伏期,C项正确;HIV营寄生生活,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差,可用培养液在体外先培养淋巴细胞,再用该淋巴细胞培养HIV,即可用含淋巴细胞的培养液体外培养HIV,D项正确。14D【解析】抗体由浆细胞产生,A项错误;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出的抗原通过体液免疫被彻底清除,B项错误;抗生素杀死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不具有特异性,不属于体液免疫,C项错误;DNA疫苗(DNA片段)通过控制抗原蛋白质的和合成诱发机体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15A【解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

28、呼吸道粘膜,进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16A【解析】病毒侵入机体,需体液免疫阻止扩散,再需细胞免疫进一步将其消灭,这两种免疫的过程中分别经过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阶段,A项正确;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B项错误;记忆细胞被再次入侵的病原体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

29、效应,所以记忆细胞不能与病原体结合抑制它繁殖,C项错误;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并促进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项错误。17C【解析】健康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后, 病原体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呈递给T细胞,A正确;B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T细胞,C错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产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18D【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1为抗原,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清除抗原

30、,故丙是记忆细胞,丁是浆细胞,该过程为体液免疫。A、B正确,D错误。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9A【解析】本题考查艾滋病及其防治,要求考生能识记艾滋病毒感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明显减弱,因而病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能力大幅减弱,患者患恶性肿瘤的几率大幅提高;同时还要明确艾滋病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艾滋病毒可通过血液、精液传播,并可经

31、母婴传播由母亲感染孩子,但不是遗传给孩子,A错误;HIV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对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沉淀,经由吞噬细胞吞噬,B正确;艾滋病毒感染后主要攻击T细胞,艾滋病患者患恶性肿瘤的几率大幅提高,说明其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能力大幅减弱,C正确;HIV主要攻击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D正确。20C【解析】试题分析: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故A错误;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病原体的感染或肿瘤病毒,故B错误;HIV刚侵入机体,免疫系统能够摧毁大多数病毒,C正确;艾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陷,不能及时监控和清除癌变的细胞,因此易患恶性肿瘤,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意在

32、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C【解析】免疫系统既具有防御功能,也具有调节功能,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菌酶,B错误;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清除癌细胞的免疫过程,主要靠效应T细胞作用,D错误。22D【解析】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有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的作用,但其识别和吞噬抗原不具有特异性,A项正确;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它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花粉过敏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引起身上出现红色丘疹有抗体参与,B项正确;机体

33、产生的癌细胞的识别与清除是通过细胞免疫完成的,细胞免疫离不开效应T细胞的作用,C项正确;产生淋巴因子的T细胞和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但产生溶菌酶的唾腺细胞、泪腺细胞等细胞却不属于免疫细胞,D项错误。23D【解析】抗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自身免疫病。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错误;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D正确。【考点定位】自身免疫病24C【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

34、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故错误。抗体分泌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则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故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故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故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故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故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

35、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25B【解析】试题分析: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表达出抗原引起机体的反应而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故选B考点: 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列知识的要点并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26A【解析】第一次实验中,给甲组家鸽注射减毒处理的H9N2病毒,导致甲组家鸽体内发生了体液免疫,即体内的

36、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A正确;甲组家鸽经减毒处理的H9N2病毒诱导进行了体液免疫,B错误;由于第一次实验时,给乙组注射了生理盐水,因此没有进行免疫反应,因此第二次实验中,乙组家鸽体内进行初次免疫,其体内没有记忆细胞,C错误;乙组家鸽出现流感症状是因为体内没有迅速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将抗原清除,D错误。27B【解析】与艾滋病病人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A错误;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可能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B正确;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不会传染艾滋病,C错误;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书不会传染艾滋病,D错误。28A【解析】试题分析: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并最终

37、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A项正确,C项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B项错误;吞噬细胞能识别并吞噬处理抗原,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9C【解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致使皮肤受损,是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所以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考点定位

38、】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人体的防卫功能有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0B【解析】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A错误;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肾脏、肾上腺、甲状腺都不是免疫器官,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B正确;骨髓、扁桃体、胸腺都属于免疫器官,属于免疫系统组成,C错误;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B细胞和T细

39、胞属于免疫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组成,D错误。31C【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感染病原体,体内会有特异性免疫,会产生免疫反应,故D正确,体液免疫中能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故A、B正确。过敏反应必须是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产生的,故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32B【解析】在器官移植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起作用,将丁的皮肤移植到乙的体表上,由移植皮肤(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影响,移植皮肤14天后脱落,这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移植丁的皮肤到乙的体表上,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所以乙移植的皮肤最易脱落;切除胸腺后丙

40、影响T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丙移植的皮肤最易成活,故选B。33B【解析】抗体甲的产生量与疫苗乙无关,因此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后,抗体甲产量不会增加,A错误;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缩短,B正确;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D错误;答案是B。【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的2个易混辨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T细胞参与,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体液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释放淋巴因子,

41、增强免疫的作用。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但是起作用的结果不同。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是干扰素等淋巴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34A【解析】效应B细胞由于要形成分泌蛋白抗体,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B项可排除。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C项可排除。靶细胞的死亡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属于细胞凋亡,D项可排除。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35B【解析】

42、试题分析:免疫系统行使免疫功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相关,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A正确。浆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分化,只生成抗体,记忆细胞由B细胞和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而来,B错。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丧失细胞免疫能力,体液免疫严重受影响,免疫功能严重缺陷,C正确。合理使用动物激素能够调节动物生理活动,提高免疫力,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36B【解析】人生来就有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不是生来就有的,A错误;血液中存在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如B细胞

43、等,B正确;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D错误。37A【解析】激素主要在血浆,神经递质主要在组织液,抗体主要在血浆,它们都属于内环境,故A正确。抗体不需要与受体结合,故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有很多不是蛋白质,故C错误。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大致相同,含量会有所差异,故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及其来源和靶细胞或作用部位调节方式物质分子来源靶细胞或作用部位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体液调节激素内分泌腺细胞相应靶细胞

44、免疫调节抗体浆细胞抗原淋巴因子T细胞来源:Zxxk.ComB细胞38C【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项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项错误;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项正确;B细胞不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D项错误。39 特异性免疫 体液 淋巴因子 吞噬细胞 增殖分化 内环境 正电位 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解析】试题分析:理清体液免疫和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准确定位图甲中各数字所示的细胞名称、字母所示的物质名称,以此和图乙中的文字信息作为解题的突破点,围绕“特异性免疫和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1) 分析图甲可知:物质B是抗体,因此图甲所示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过程。(2) 图甲中的物质A是由细胞所示的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细胞的名称是吞噬细胞;细胞为B细胞,B细胞通过增殖分化产生细胞所示的记忆细胞和所示的浆细胞。(3) 在图甲的细胞中,所示的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物质B为抗体,a银环蛇毒属于抗原,二者是在细胞外的内环境中结合的。(4) 当兴奋传导到图乙处时,其膜内的电位由原来静息状态的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