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88747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8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8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命观念比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过程,建立物质和能量观近三年考情2018全国卷(29)、2018全国卷(31)、2018全国卷(6、32)、2016全国卷(5)科学思维构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关系模型,分析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过程图解,培养逻辑思维社会责任通过总结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生产生活的态度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

2、体。如下图所示:(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4)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2)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生物类型a.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b.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大多动物,寄生植物(如菟丝子)腐生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活跃部分,但非必要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必要成分作用(1)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2)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1)加快物质循环(2)帮助

3、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3.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实例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且消费级别营养级别1。(2)食物网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功能: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教材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

4、正误(1)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018全国卷,32(1)()(2)“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2015海南卷,23C)()(3)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是生产者(2014海南卷,16D)()(4)趋光性昆虫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2018全国卷,6A)()提示(1)(2)(3)硝化细菌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4)2.深挖教材(中图版必修3 P86图236拓展)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2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猫头鹰占有哪些营养级?青蛙和蜘蛛之

5、间是什么关系?图1中未包含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提示第三、四、五、六营养级捕食和竞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2)图2中和分别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提示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产者;判断依据是和之间是双向箭头,除此之外,都是“指入”的箭头,都是“指出”的箭头。结合生态系统成分,考查分析判断能力1.(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解析鲫鱼在

6、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由于鳜鱼所处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水中的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的循环,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不能百分百地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因此藻类固定的能量高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答案D2.(2019河北保定期中)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图示中包括了非生

7、物的物质和能量(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二者之间不能构成竞争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答案A结合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考查科学思维能力3.(2019山西大同一中期中)下图为某河流中营养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包含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B.鳜鱼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C.该食物网的能量来源只有水草固定的太阳能D.该河流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解析该食物网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鳜鱼在食物链“水草草鱼鳜鱼”中属于第三营养级,而在食物链“绿藻轮虫鳙

8、鱼鳜鱼”或“绿藻水蚤鳙鱼鳜鱼”中属于第四营养级,B正确;该食物网能量的来源是水草和绿藻固定的太阳能,C错误;该河流中若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D错误。答案B4.(2019山东名校模拟)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下列关于该食物网推断最不可能的是()生物种类甲乙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86121.10.9A.以上四个种群至少构成两条食物链B.甲、乙两种群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C.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D.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解析由于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相差太小,很可能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所以四个种群至

9、少构成两条食物链,即甲乙丙,甲乙丁,A正确;甲、乙两种群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所以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正确;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所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C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丙不可能直接以甲为食物,D错误。答案D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快速判断2.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相关生物都减少。(2)“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举例如下: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通过增加捕食兔和食草鸟

10、,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及意义2.消费者的能量流动注意:最高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这条途径。(1)从上述图解可以得到: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他各营养级同化能量均有4个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而最高营养级无(填序号)。3.物质循环(1)概念理解及与能量流动关系(2)碳循环过程解读: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a.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b.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11、。c.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3)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缓解措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4.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教材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

12、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2016全国卷,5B)()(2)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2016全国卷,5B)()(3)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2015全国卷,4C)()(4)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2015海南卷,22A)()提示(1)细菌产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流向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3)(4)2.深挖教材(中图版必修3 P89“图239能量金字塔”改编)下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请分析下列问题:(1)依生态学原理看同样的玉米,上述哪种营养结构可养活更多的

13、人口?为什么?提示A;因为B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较多,养活的人口较少。(2)A中的每个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B中的每个人获得的能量多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因为能量金字塔每一阶含义是每一营养级全部生物所含的能量多少。(3)请你结合能量金字塔,绘制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并作简要说明。提示结合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考查科学思维能力1.(2016全国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

14、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产者的能量可能流向分解者(细菌),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答案C2.(2019甘肃兰州一中期中)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b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aB.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

15、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c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D.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c的10%20%解析在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外,还有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B正确;从图中分析,c属于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a的10%20%,D错误。答案D1.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1)不定时分析(三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2)定时分析(

16、四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利用。2.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1)单向流动的原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结合碳循环过程及特点,考查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3.(2019吉林辽源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

17、.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A正确;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B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中以CO2、碳酸盐等形式存在,C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D正确。答案C4.(2019吉林长春模拟)下图是由蓝藻、绿藻(如小球藻)等大量繁殖后发生水华现象的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图中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8、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可表示蓝藻、绿藻等,D表示。(2)碳元素在A、B、C之间以形式传递。(3)完成过程的生理活动主要是_。(4)若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C能量的直接提供给B,则要使B能量增加8 kJ,至少需要消耗C的能量是 kJ。解析(1)蓝藻、绿藻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可以用图中的C表示;图中D表示分解者。(2)图中A、B、C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碳元素在它们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3)过程表示蓝藻、绿藻等的光合作用。(4)图中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CB、CAB,若C能量的直接提供给B,假设C的能量是x,按照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进行计算,则20%20

19、%20%8 kJ,解得x100 kJ。答案(1)C分解者(2)(含碳)有机物(3)光合作用(4)100在不同图解中快速确认碳循环各环节据图示方法可快速推断各图各环节:(1)大气CO2库甲中b、乙中c、丙中a、丁中4;(2)生产者甲中a、乙中a、丙中e、丁中1;(3)分解者甲中d、乙中e、丙中c、丁中3;(4)判定上述三环节后,消费者无论具有几个营养级都将迎刃而解。围绕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考查建立普遍联系的生命观念5.(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20、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解析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来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行为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即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答案B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

21、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结合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综合考查科学思维能力6.(2018衡水金卷调研卷)某生态系统有较为复杂的食物网,而图甲只是其中的6条食物链,图乙为该生态系统的第一、二和三营养级(用A、B、C表示)同化能量的分配情况,其中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略。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2)鹰和狐(填“是”或“不是”)该生态系统的顶极消费者,理由是_。(3)图乙中A对应的数据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狐和兔子可以根据对方的气味或行为特征捕猎或躲避猎捕,该现象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信息能够,以维持生态系

22、统的稳定。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由于狐和鹰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该生态系统的顶极消费者。(3)由图乙可知,A的能量去向有4个,A对应数据应为3.015.041.551.5111,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15.0,结合本营养级的能量去向,计算出呼吸散失的热能为:15.00.532.59.0,所占比例为9/15100%60%。(4)狐和兔子根据对方气味或行为特征捕猎或躲避猎捕,属于群落层次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是鹰和狐处于食物链的顶端(3)11160(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三大功

23、能的区别与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及分解者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易错易混易错点1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分辨不清点拨(1)几个“未必”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

24、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2)两个“一定”生产者一定为“自养型”,“自养型”一定为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为分解者。易错点2对能量的去向及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分辨不清点拨(1)能量的4个去向: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暂时未被利用。(2)有关能量的3个常考关系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未利用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易错点3生态系统的“结构”并非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点拨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25、:一是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二是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易错点4误认为食物网中“某营养级”的生物都是一个种群点拨食物网中处于某营养级的生物有很多种群,甚至许多物种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的原因正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种类多,当一种生物灭亡时,其功能可由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取代。规范答题(2019安徽六校摸底改编)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研究人员对巢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图1为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图,图中相关数值表示有机物干物质量(单位:tkm2a1)。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6、(1)由图1分析,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巢湖中植物是,浮游动物是,生态系统结构包括。(2)如果一部分水生植物芦苇被加工为纸张,存在于纸中的能量属于。小型鱼虾的能量中,传递给肉食性鱼类的占(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小型鱼虾的能量除、呼吸散失和流向有机碎屑外,其还流向人类的捕捞活动。(3)由图2可知,A表示,B表示,C表示。(4)当该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调节机制来实现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答卷采样错因分析错因分析:混淆分解者的生活方式(腐生)误认为分解者都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7、掌握不全面正确答案: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网)错因分析:混淆能量流动去向,误认为图中应该有流向分解者的正确答案:流向下一营养级错因分析:对图2理解不清楚,A表示摄入量。不能熟练应用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等数量关系。正确答案:摄入量同化量随堂真题&预测1.(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

28、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小鸟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镜子中的“小鸟”的物理和行为信息。答案D2.(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答案D3.(2020高考预测)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属于消费者C.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循环进行的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网),A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比如营腐生的秃鹫属于分解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循环进行,C错误;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答案D4.(2018全国卷,32)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

30、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是通过运输完成的。解析(1)蚯蚓属于异养型生物,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利用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需要考虑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及异化类型、处理环境的

31、理化条件等。(3)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课后分层训练(时间:35分钟)1.(2019海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D.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化能合成细菌、光合细菌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通过自身

32、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答案B2.(2018湖南长郡中学第四次月考)由绿色植物、兔、鼠、鹰等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解析据图分析,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

33、蛇鹰,A正确:图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鹰和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B错误;根据食物链分析,若鹰的数量上升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鼠的数量减少也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C正确;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易被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后,便可在生物体内积累,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即图中鹰的积累量最大,D正确。答案B3.(2018山东菏泽期末)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

34、物圈中碳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含碳有机物又是能量的载体解析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因此在生物圈内,碳元素可以自给自足,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CO2库,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大量煤、石油的开发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引发温室效应,打破生物圈中碳平衡,C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辅相成,D正确。答案B4.(2018中原名校第5次质检)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转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35、为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B.过程中的生物可以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若图中为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变化,则化学能与热能的差值是该生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过程中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化为CO2中的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解析由图可知,过程可以表示光合作用过程,此过程能量转换过程为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A正确;过程中的生物是生产者,过程中的生物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若图中为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变化,则化学能就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热能就是第一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两者差值就是该生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过程是呼吸作用过程,该过程中有

36、机物中的碳转化为CO2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D正确。答案B5.(2019湖北鄂州市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当鹿吃草时,鹿和草间进行了信息传递B.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逐级递减、循环流动的解析当鹿吃草时,鹿和草间进行了信息传递,A正确;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行的,其中光合作用是主要途径,B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答案D6.(2019大象天成百校联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37、()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处于稳态状态的生态系统没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C.生物体内的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D.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处于稳态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约等于能量输出,B错误;物质循环的范围就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C正确;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正确。答案B7.(2018山东淄博一中期初)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

38、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解析多种消费者可以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所以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A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D正

39、确。答案C8.(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如图1为某自然保护区内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甲戊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A、B、C代表能量流经某营养级的变化单位为J/(cm2a),“”表示丙的能量流动情况,表示生理过程。图2是该自然保护区内草本、灌木、乔木物种数的相应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示,戊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图中过程主要是指,过程是指。(2)写出图中所含的食物链:。据图中数据分析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J/(cm2a)。(3)若该自然保护区正在由草原向森林演替,则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40、4)用样方法调查该自然保护区内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应注意_。用样方法调查该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物种数样方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据图2分析,调查乔木时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解析(1)根据图1,戊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过程主要是指光合作用,过程是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图示中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初级消费者,丁为次级消费者,戊为分解者,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乙丙丁。图中丙的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503080 J/(c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8020%400 J/(cm2a

41、)。(3)草原向森林演替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大,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4)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该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或最多的物种数量)。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S3时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能反映最多的物种数量。答案(1)分解者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2)乙丙丁400(3)大于抵抗力(4)随机取样S39.(2019江西金太阳大联考)下图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简图。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下列有

42、关推算正确的是()A.若鱼甲的同化量为M,则水蚤同化的能量为10MB.若鱼乙的同化量为M,则鱼甲同化的能量为10MC.若一只河蚌捕食了一只水蚤,则水蚤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约10%被河蚌同化D.鱼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鱼甲的脱落物、粪便及鱼甲的尸体等解析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之比。水蚤中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传递给鱼甲还有一部分传递给河蚌,A错误;鱼乙的同化量为M,则鱼甲同化的能量为10M,B正确;若一只河蚌捕食了一只水蚤,则这只河蚌从这只水蚤中同化的能量占这只水蚤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的百分比远大于10%,C错误;动物粪便中所含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错误。答案B10.(

43、2018长沙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由最下面一层到最上面一层共四层,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若有外来生物戊入侵,且会与丙竞争食物,但不会被丁所捕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甲可能为绿色植物,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B.甲、乙、丙、丁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丁生物的种群数量很可能会逐渐减少D.戊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解析处于能量金字塔底层的是生产者,所以甲可能为绿色植物,生产者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能量金字塔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而生物群落应该包含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可见甲、乙、丙、丁尚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由于生物戊入侵,与丙(丁的食物)竞争食物,所以丙的数量会下降,又由于戊不会被丁所捕食,所以丁生物的种群数量很可能会因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