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89743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PDF 页数:122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pdf(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聚焦热点题型9 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题 内容索引 微专题突破六 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 课时作业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 和 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 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物种不变论 梳理知识要点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

2、进化理论比较比较 自然选择 变异 多 样性适应性 种群 基因频率 突变和基因重组 隔离 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概念:不同物种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 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 。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内容: 多样性、 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形成原因:生物的。 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 生物与无机环境 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物种 共同进化 化石 基因 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 (1)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 (2)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 (3)突变可以

3、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 (4)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 (5)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6)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 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 ) 诊断与思考诊断与思考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 如图表示某物种进化的基本过程,请分析: (1)图中X、Y、Z分别指什么? 提示 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提示 不一定。 (2)与原种相比,图中“新种”产生是否一定经历过地理隔离? 1.种群和物种的比较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突破重点难点 项目种群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 全部个体。

4、种群是生物进化和 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 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 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 一群生物个体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 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 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 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 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 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 可育后代 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 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 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存在 生殖隔离 联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 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

5、进而可能 形成多个新物种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 项目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概念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 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 流的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 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 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 联系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 变时期; 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 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能 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6、物 种间的真正界限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生殖隔离的常见类型 生殖隔离 不能交配 季节隔离 不亲和性 (受精前隔离) 能交配 杂种不活 杂种不育 (受精后隔离) 3.“列表法列表法”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 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 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后与原生物 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 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4.“图解法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把握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 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5.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

7、原因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 样性;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 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命题点一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命题点一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 1.(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三)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 叙述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其补充、完善的是答案 探究命题方向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解析 自然

8、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 命题点一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命题点一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 2.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答案解析 A.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 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观察题图可知,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 生抗性基因的个体,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

9、中含抗 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 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B错误; 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 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 正确; 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 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D正确。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根本对象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 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 境对变异所

10、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命题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命题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关系 3.(2016九江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 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诱变产生抗药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 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演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 答案解析 病原体发生变异后,药物的选择作用使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A错误; 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子和

11、老虎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华南虎和东北虎是同一个物种,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桦尺蠖的体色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没有形成新物种,D 错误。 命题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命题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关系 4.(2016大连20中月考)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 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 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答案解析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

12、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 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 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 差异;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 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命题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命题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5.(2017宿迁质检)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 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 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

13、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答案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a 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 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错误; 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故B正确; 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

14、同,但由于b和d两 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 的物种,故C错误; 同理,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 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错误。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 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 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是否为同一物种及发生进化与否的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及发生进化与否的判断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之间、

15、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C.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 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答案 解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 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比例变化表现出桦尺蠖与环境之间的 共同进化,而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并未表现出共同进化, B错误; 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竞争水资源、狮子捕食野牛等实现二者的 共同进化,C正确; 光合生

16、物产生的氧气改变了大气环境,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典型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实例,D正确。 命题点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命题点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2016郑州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解析 长期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植 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 捕食可

17、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B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正确。 题后总结题后总结共同进化的实例分析共同进化的实例分析 共同进 化类型 包含类型实例 不同物 种之间 互利共生有细长吸管口器的蛾与有细长花矩的兰花 捕食猎豹和斑马 寄生噬菌体与细菌 竞争农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 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 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好氧生物 聚焦热点题型9 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题 技法必备技法必备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

18、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 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 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 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 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一、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题型突破题型突破 1.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在一个有30 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 有3 600人,褐眼的有26 400人(其中纯合子12 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 中A、a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A.64%和36% B.36%和64% C.50%

19、和50% D.82%和18% 答案解析 因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 000人中共有基因30 000260 000(个),蓝 眼3 600人中含a基因7 200个,褐眼26 400人,纯合子12 000人含 A基因 24 000个,杂合子14 400人含28 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 14 400个,a基 因14 400个。则A的基因频率(24 00014 400)/60 000100% 64%,a的基因频率(7 20014 400)/60 000100%36%。 2.(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三)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 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

20、个体占15%,若蜗 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答案解析 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则A基因的频率为55% 30%(1/2)70%,a基因的频率170%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 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可利用遗传平衡计算,F1中Aa的基 因型频率为270%30%42%。 技法必备技法必备 二、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p为XA频率,q为Xa频率) AAAaA AAAaaaAa XXX XX Y X XX XX XX YX Y 2NNN

21、 p100% 2(NNN)(NN) aaAaa aaAaAAaA X XX XX Y X XX XX XX YX Y 2NNN q100% 2(NNN)(NN) 题型突破题型突破 3.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 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 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4.5% B.6%C.9% D.7.8% 答案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得红绿色盲基因的总数以及红绿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 因的个数。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为XY,红绿色盲基因 (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有36(即151 52

22、111)个,因此,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 100% 6%。 4.在某人群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 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则在该地区XH和 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6%、8% B.8%、92% C.78%、92% D.92%、8% 答案解析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该染色体总数的比例。首先求该人 群中X染色体的总比例,即为42.32%7.36%0.32%46%(1/2) 4%(1/2)75%,Xh的比例为7.36%(1/2)0.32%4%(1/2) 6%,XH的比例为42.32%7.36%(1/2)

23、46%(1/2)69%。所 以该地区XH的基因频率为69%75%92%,Xh的基因频率为6%75% 8%。 技法技法必备必备 1.前提条件前提条件:(1)种群非常大;(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3)没有迁 入和迁出;(4)没有自然选择;(5)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 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 基因型Aa的频率2pq 基因型aa的频率q2 三、利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基因频率 题型突破题型突破 5.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 频率是0.36,则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

24、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 答案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 A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 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 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 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 64%。 6.已

25、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 病率为1/10 000。请问,在人群中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携带 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基因型频率各是_。 答案解析 由题意可知基因型aa的频率为1/10 000,计算得基因a的频率为1%,所 以基因A的频率11%99%,基因型Aa的频率为299%1% 1.98%。 1%、1.98% 技法技法必备必备 1.自交: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 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 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

26、基因频率 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 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四、自由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 题型突破题型突破 7.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 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 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解析 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116%36%)40%,a基因频率为 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不变。16%AA 16%

27、AA;48%Aa 48%(1/4AA1/2Aa1/4aa),即12%AA 24%Aa12%aa;因此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频率16%12% 28%, A基因频率28%1/224%40%。 8.(2016南昌一模)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 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 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 AA基因型的个体占 A.1/5 B.1/4 C.3/7 D.11/21 答案解析 由题意可得出,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随机交配,繁 殖一代后,AA60%60%36%,Aa240%60%4

28、8%,aa个体致 死,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 9.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 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 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 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答案解析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子比例为 根据题意,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 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比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

29、0p1,A 项正确; 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 ,F1中HH、Hh、hh的基因 型频率分别为 对应图中b点,B项正确; 当pa时,由图可知,Hh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 律,可知2a(1a)(1a)(1a),解得a ,F1代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 aa ,C项正确; 微专题突破 六、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 “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 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某种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 验检验演绎推理的定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 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

30、和自由 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 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 假说,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对点集训对点集训 1.某科研小组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 对该鼠研究发现,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 该小组想知道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 验方案,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将下列方案补充完整。(注:除要求外,不考 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相应基因用D、d表示。) (1)杂交方法:_。 让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

31、答案解析 让该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子代中雄性全为突变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 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全为突变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 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也全为野 生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子代雌雄性都 有突变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突 变后性状发生改变,说明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 XDYd或XdYD。 野生型突变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 雄性小鼠 A 雌性小鼠 B (2)观察统计:观察并将子代雌雄小鼠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数量

32、填入下表。 (3)结果分析与结论: 如果A1,B0,说明突变基因位于_; 如果A0,B1,说明突变基因为_,且位于_; 如果A0,B_,说明突变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如果AB ,说明突变基因为_,且位于_。 答案 Y染色体上 显性X染色体上 0 显性常染色体上 (4)拓展分析: 如果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突变性状为_,该个体的基因型 为_。答案 显性 XDYd或XdYD 2.(2016山东实验中学第一次月考)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 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 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下表。请据图回答:

33、灰身棒眼灰身红眼黑身棒眼黑身红眼 雌蝇1560500 雄蝇70822623 (1)该种群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 因位于_染色体。 答案解析 常 子代雌蝇中黑身灰身5015613,雄蝇中黑身灰身(26 23)(7082)13,故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子代 雌蝇全是棒眼,雄蝇中棒眼红眼(7026)(8223)11,故控 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X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 答案解析 AaXBXb AaXBY 子代黑身灰身13,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Aa;子代雌蝇全是棒 眼,雄蝇中棒眼红眼11,亲本相关基因型为XBXbXBY,故亲

34、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 ( 3 ) F 1 中 黑 身 棒 眼 雌 雄 果 蝇 随 机 交 配 , F 2 的 表 现 型 及 其 比 例 为 _。 答案解析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431 (4)1915年,遗传学家Bridges发现用红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 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 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 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已知没有B或b基因的受精卵是不能发育成新个体的。 请你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检测F1中红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 杂交方法:_ _。 答案 让F1中红眼雌

35、果蝇与正常棒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 其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_ 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 若子代_, 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 答案解析 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11(或雌果蝇雄果蝇数量比接近 11) 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21(或雌果蝇雄果蝇数量比接近21) 根据题意用假说演绎法解决,要探究F1中红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父 本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必须 让该F1中红眼雌果蝇与棒眼雄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作出判 断;如果是由于父本基因突变,则该红眼雌果蝇为XbXb,而棒眼雄蝇 为XBY,杂交子代为1XBXb1XbY

36、,即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11;如果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则该红眼雌果蝇为XXb, 而棒眼雄蝇为XBY,杂交子代1XBXb1XbY1XBX1XY(致死),即子 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21。 据此判断,显性性状为_,理由是_ _。 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无眼 3.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大多数单体动物不能存活,但在黑 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号染色体)缺失一条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 (1)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个体 与纯合野生型个体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答案解析 野生型 无眼野生型 F1085 F279245 约为3

37、 1) 由表中数据可知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无眼约为31,所以野生 型是显性性状。 (2)根据上述判断结果,可利用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单体果蝇交配, 探究无眼基因是否位于号染色体上。 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让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单体果蝇交配,获得子代;统计子代的 _,并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中出现_,则说明无眼基因位 于号染色体上; 若子代全为_,说明无眼基因不位于号染色体上。 答案解析 性状表现 野生型果蝇和无眼果蝇且比例为11 野生型 要判断无眼基因是否在号染色体上,让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 合)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假设控制无眼的基因为b

38、,如果无眼基因 位于号染色体上,则亲本为bbBO(BO表示缺失一条染色体),子代 中会出现bOBb11,即无眼果蝇和野生型果蝇,且比例为11。 如果无眼基因不在号染色体上,则亲本为bbBB,子代全为野生型。 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 构建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 1.种群的描述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的描述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种群在生物进化上的地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进化上的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5.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

39、进化的原因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 率会发生定向改变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6.物种的表述为: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7.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必必背答题语句背答题语句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解

40、析 123456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 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 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 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 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 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 123456 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4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答案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三倍体西瓜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123456 3.(2014广东,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 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23456 生物变

42、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 123456 4.(2015安徽,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 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 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 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 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 C.42% D.21% 答案解析 两种群

43、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 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 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 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123456 5.(2013海南,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 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

44、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解析 123456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 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 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 6 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纯 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 400)/(40 0002)0.1,V的基 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 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

45、所以 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123456 6.(2015全国,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 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 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 的数量比为_,A基因频率为_。 11 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 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 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 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

46、0.5。 答案解析1210.5 123456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 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 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_。 A基因纯合致死 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 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 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 答案解析11 123456 课时作业 1.(2016大庆铁人中学一模)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 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12345678910111213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推断a、b、c分别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地理隔 离和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 一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