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89896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63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pdf(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第二讲第二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3)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工商食官工商食官”与与“抑商抑商”政策和商业的发展政策和商业的发展; (5)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6)“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考纲要求 考纲呈现 考点一 先秦、秦汉时期的农业 考点二 先秦、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 一、耕作方式的进步一、耕作方式的进步 自主学习 1.原始社

2、会,以 刀耕火种 为基本耕作形式。 2.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 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二、土地制度二、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 井田制 ,土地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 私人占有 ,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考点一 先秦、秦汉时期的农业考点一 先秦、秦汉时期的农业 3.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经济发展。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 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

3、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 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 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三、经营模式三、经营模式 1.集体劳作 (1)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 (2)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 土地私有 制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 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

4、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 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 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下: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教材补遗教材补遗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a.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b.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 (2)特点 a.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 b.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深厚

5、的宗法色彩。 d.劳动者称“徒附”“宾客”,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汉时期 有所加强。 e.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是维护豪强地主统治的武 装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武装割据的力量。 (3)影响 a.是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b.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是东汉末年封建国家分裂的社会根源。 c.使政治更加黑暗,统治日趋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四、水利工程四、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 都江堰 ;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 井渠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主题 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主题 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宗法

6、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外流”,而在沉重的 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了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 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 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 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将 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家 合作探究 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 自足,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 系。 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史料2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

7、风 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 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 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 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在理解史料时应将史料按照句号分层,明 确每一层所要表达的意思。史料整体说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与作用, 表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表明了其作用。 (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通过阅读史料可知晁错论述的主题是小农经 济下农民非常辛苦,致使小农破产的因素有很多。体现了影响小 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问题思考问

8、题思考 (1)依据史料2,归纳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非自然的主要因素。 提示提示 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高利贷的盘剥。 (2)综合史料1、2,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提示提示 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生产目的狭隘;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具有脆弱性;等。 影响: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减轻了对外界的依 赖。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评价 1.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9、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 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生产模式。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 人祸能力差等。 (3)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 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 害。 3.评价 (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0、 (2)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 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2018课标)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 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 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点集训 B 解析解析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 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 府大力推行重农抑

11、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 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 税收,故D项错误。 2.(2019山东济南模拟)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 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 谚 (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C 解析解析 我国古代对农业的总结是经验性总结,非理论性总结,故A项 错误;古代农谚是农民对农业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故B项错 误;这些农谚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抓住节气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故C项正确;农谚是

12、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故D项错误。 3.(2015课标)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 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 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C 答案答案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 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 农业收益的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

13、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先秦、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考点二 先秦、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 自主学习 一、手工业一、手工业 1.基本形态 (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而存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 消费,是一种 自给自足 的经济形式。 (2)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 民间消费 的产品,以盈利为目的,产品 投放市场。 (3)官营手工业:明中叶以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特点是:其制作工艺 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其产品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 需要;官营手工业技术的传承是 封闭性 的,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 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

14、创造力受到限制。 2.发展概况 (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商代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是“国有六 职”之一;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 绸远销欧亚,赢得了“ 丝国 ”誉称。 (2)冶炼业:商周的 青铜铸造 工艺达到很高水平,青铜器大多作为 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 铁器 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汉代冶 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发明了用水力作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

15、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烧制出成熟的 青瓷。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并非完全自给自足 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种植业的重要补充,其产品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 缴纳赋税;二是供自己消费;三是少量出售,贴补家用。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教材补遗教材补遗 “工商食官” 夏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 “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 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源,称之为“食官”。职业世代相袭,没 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

16、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二、商业二、商业 1.商业活动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 达。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据说 西汉长安城东、西有“ 市井 ”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有 严格的时空限制。 三、三、“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政策 1.含义: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2)根本目的:维护

17、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形成: 商鞅 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汉武帝实行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措施,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4.影响 (1)积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 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并非自古就有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并不是自古就 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重 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 主题一

18、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和特点主题一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和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无或作为淫巧,以荡 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吕氏春秋孟冬 合作探究 史料2 鲁人身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鞋子),妻善织缟,而欲徙于 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 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 得乎?” 韩非子说林上 史料3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 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

19、料1属于文献史料,解读的关键是理解史料所体现的手工业形态和对 手工业者的要求。指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强调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 巧。 (2)理解史料2的关键是把握所体现的有关私营手工业的信息。 (3)史料3中指既不能兼做其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史料1体现了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在管理上怎样的特点? 提示提示 先秦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非常严格,尤其强调器物制作 不得过于奇巧,对违反规定的手工业者进行处罚。 (2)史料2体现了私营手工业怎样的特点? 提示提示 私营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体现了私营手工业主 要由民间经营、产品投放市场的特点。 (3)史料3表明了官营

20、手工业者处于怎样的地位? 提示提示 史料3表明官营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不能改行从事其他行 业。体现了古代官营手工业劳动者地位低下、世代为官府服务的特 点。 (4)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提示 官府控制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虽有所发展,但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地位;官营手工业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地位低下。 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政府经营、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家庭自主经营 产品用途主要供皇家和政府使用民间消费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和交 纳赋税 流通方式不流通流通剩余部分出售 特点、地位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技术高超,不 计成本,明中期以前占

21、据主导地位 ,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受到压制,曲折发展,明中 期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并出 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与农业相结合,技术落后 ,生产分散,一直存在于 社会生活中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主题二 汉代工商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主题二 汉代工商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 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班固汉书 史料2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乘 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 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 以兼

22、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1)史料1选自古代史书典籍,体现了汉代手工业的规模巨大。其中 是汉代官职名。 (2)史料2中,指的是经营规模大的商人,指商人与王侯贵族联系密 切。史料体现了经营商业而致富的现象,并指出商人利用经济实力获得 政治优势,对农业产生了消极影响。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史料1反映的是手工业哪种经营方式的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提示 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从业人数多,耗资巨大。 (2)史料2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特点? 提示提示 经营商业,获利丰厚,结交王侯,势力膨胀,危害农业的发展。 (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封建王朝主要

23、实行怎样的 商业政策。 提示提示 抑制政策。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和国家的统一。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1.(2019山东淄博模拟)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 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鲁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 桑麻”。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 ) A.具有发展海洋贸易的有利条件 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

24、客观条件 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考点集训 B 解析解析 材料反映了齐鲁地区广种桑麻,与发展海洋贸易无关,故A项 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齐鲁地区广种桑麻,为手工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客 观条件,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膏壤千里,宜桑麻”“地狭民众”可知, 齐鲁地区广种桑麻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故C、D两项错误。 2.(2017课标)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 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A 解析解析 本题

25、为历史地图材料型选择题,题中所示为春秋战国之际 局部示意图,并设置了范蠡、子贡在当时经商致富的历史情境,要求学 生对这一历史情境作出合理客观的解释,间接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 素养。从示意图上看,陶位于济水岸边,曹、宋、鲁三国交界地带,“天 下之中,诸侯四通”,这种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适合经商。据此分 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题中图文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及城市规模, 故B、D两项均可排除。交通条件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但不 是决定因素,C项表述错误。 3.(2018山西大同模拟)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 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

26、“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 ) 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业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解析解析 “四民分业论”“士农工商”说明工匠地位处于第三位,社 会地位较低,故A项错误;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工事,交流 经验,能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使四民分开居住强化了社 会阶层等级,但不能使社会阶层等级完全固化,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 策是战国时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 本讲小结 记知识结构记知识结构 背史论术语背史论术语 (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 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27、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益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 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种经营形态并 存,部门齐全,成就突出。但始终作为农业的补充,处于附属地位。 (5)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 面被打破,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成为经济指导思想,影响 着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