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5884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解析:选A材料胡惟庸作为宰相,被告发僭越皇权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A项正确;社会矛盾范围太广泛,题意只是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C项错误;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宰相制度威胁君主专制,胡惟庸专权只是契机,故D项错误。2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

2、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解析:选B分权与制约平衡和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相符,故B项正确;国家的阶级对立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即国家机构内部对立不符,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错误。3(2018滨州调研)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

3、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解析:选B题干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明朝的司法审判制度,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而不是提高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与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分工明确,没有权力交叉,故D项错误。4(2018孝义摸底)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

4、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可知,清朝封建君主对地方的监控和管理日益细密和严苛,这必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的权力调整,而且这些官员也未必都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故B项错误;密奏是一种秘密的奏报方式,并不等同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密奏权的推行,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故D项错误。5“廷寄”就是皇

5、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A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的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的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6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6、)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B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解析:选B秦朝时君主专制体制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明清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故B项正确;元朝和明清采取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视,故C项错误;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0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

7、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8、(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2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反映了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明代内阁无属官(清)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说明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大学士已参预政事,

9、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体现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第(2)问,第一小问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