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6074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3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13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8太原模拟)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国内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物资匮乏,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故C项正确。A项与“1918年”的时间不符,排除;1918年处于国内战争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尚未展开,故B、D两项错误。2(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

2、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到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联共(布)的这一决定()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B确立了经济高指标发展战略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D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决定强调发展工农业生产,以生产促进销售,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做法,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时期才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故B项错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要求农民加入集体农

3、庄,为工业化服务,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3(2018湖南G10联考)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这些观点()A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B强调独立自主和维护经济主权C与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初衷一致D旨在防止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对外经济联系的问题,突出了独立自主和维护经济主权,故B项正确。斯大林并未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故A项错误;列宁时期的新

4、经济政策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不符合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防止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4(2018吉林三调)1918年1月,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使学校教育与教会彻底分离,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指导办教育。1931年,全国高校已经达到579所。1938年,苏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由此可知苏联教育()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干扰B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C为美苏争霸奠定了基础D为反法西斯战争储备了人才答案B解析材料“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技术决定一切1938年,苏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反映了苏联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主题,故B项正

5、确。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的干扰问题,故A项错误;当时没有形成美苏争霸局面,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的主要任务不是反法西斯战争,故D项错误。5(2018山东二模)美国苏联史专家这样评价苏联现代化成就,“二战爆发前的十二年里,俄国经济发生了彻底变化,不仅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经济结构变化的速度也史无前例”。可以作为该评论依据的是()A政府领导下苏联工业化的实现B西方国家广泛借鉴苏联经验C新经济政策取得重大实践成果D苏联经济实现综合平衡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A项符合题意;“广泛借鉴”的说法过于夸张,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取得重大实践成果,C项排除;当时苏联

6、经济是畸形的而非实现了综合平衡发展,D项排除。6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口红效应”经济理论首次被提出,即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点,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现象说明()A新政促进了第三产业繁荣B经济危机引发精神危机C人们面对危机能够淡定应对D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同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新政的影响,故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人们购买口红是因为它“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反映了经济危机引发了精神危机,故B项正确;C

7、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7当墨索里尼听闻罗斯福因为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而获得处理国家经济事务的无限权力时,他不无羡慕地惊呼:看啊!此人是独裁者!这说明罗斯福新政()A扩大了美国总统的权力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答案A解析由“获得处理国家经济事务的无限权力”“此人是独裁者”可知,A项符合题意。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罗斯福新政并没有移植计划经济模式,故排除D项。8(2018西北师大附中冲刺)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

8、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创立资源保护队”“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表明这一措施一方面是进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正处于大危机期间,实行这样的措施可以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故答案为A项。B、D两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2018江苏高考)1957年,苏联进行工

9、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10、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0(2018安徽宣城调研)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出现新变化。根据下表,该变化是由于()A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C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D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答案B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二战后的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率、失业人数、物价变化率相对较低,说明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但这是现象,不属于原因,故A项错误;由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故经济数据较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知识经济的兴起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1120

11、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力推企业私有化、减少公共开支等,使英国经济再造奇迹。但有人称其改革是“兴于经济,败在民生”。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改革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B摒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C削减福利开支引发了民众不满D私有化改革导致腐败滋生答案C解析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并没有摒弃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而是减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开支的政策引发民众不满,C项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

12、队伍却在不断扩大。据此可以推断美国()A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B体力劳动者逐渐退出劳务市场C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D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严重答案C解析由材料“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可知,当时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美国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减少而非退出劳务市场,B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二、非选择题13(2018辽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时期,英国王权弱小,教会承担了养老救济的主要工作。教区教会

13、经常给贫困老人以实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济工作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根据这一思想,汉朝至清朝的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规定对年老父母要养敬并重。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礼仪活动,如清朝的“千叟宴”,旨在示范引导,弘扬敬老养老思想。在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政府也实行一些保障老人权利的政策,如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唐朝建立“大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摘编

14、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1)根据

15、材料一,概括与中世纪时期英国的养老工作相比,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背景及其社会价值。答案(1)特点: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封建政府重视;养敬并重;以家庭养老为主和政府辅助相结合;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利用税收政策调节,注重法律规范)。(2)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民主代议制度逐步完善;“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福利国家的影响。社会价值: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解析

16、第(1)问,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结合材料一“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得出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结合材料“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概括出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千叟宴”可知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根据材料“在家庭养老政府也”得出家庭养老为主,政府辅助养老;从材料“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得出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第(2)问,第一小问,关于西方养老制度出现的背景可以从西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及政府的推动等角度考虑,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

17、度”“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可知,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为当今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借鉴。1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

18、,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

19、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略)(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的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略)(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略)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解析本题以开放探究试题的形式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答时应注意从材料中的三个方面任选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